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革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缺陷的基础上,就当前学术界关于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主流思想进行了讨论,从农地所有权的视角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的农地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问题上的体制性冲突日益凸现.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对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进行再改革,以利于农村资源有效配置和规模经营.改革的方向应是土地国有,农民永佃.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案。文章论述了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设想及在建设农地金融制度方面的相关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是一直"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它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首次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家庭,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1978年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表现为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度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过渡、演化、形成和完善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与此同时,农地流转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农地流转的萌芽阶段、农地流转缓慢发展阶段、农地流转迅速发展阶段、农地流转大规模迅速发展阶段四个演进阶段。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非粮化"、耕地抛荒严重等突出问题。最后给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琼  秦华 《甘肃农业》2005,(10):30-30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济活动必然在特定的制度系统中运行,不同经济制度,决定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农民增收致富同样依赖于一定的制度环境。本文从农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出发,结合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的农地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认为区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采取不同的农地所有制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当前海南省农垦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在权利取得、经营方式、权利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阻碍国有农地要素市场化的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强调了应抓住契机,从简化权利体系、取消"两田制"以及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等方面完善农垦农地承包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阶段的农地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问题上的体制性冲突日益凸现。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对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进行再改革,以利于农村资源有效配置和规模经营。改革的方向应是土地国有,农民永佃。  相似文献   

8.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遗留制度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遭遇了新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困境。表现在:改革红利消失和“三农问题”仍然严峻;政府“低成本”征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冲突;新型城镇化战略遭遇土地制度短板。这些问题均与现行农地制度下农地配置中单纯行政权力主导而缺乏市场均衡化流转,以及农地产权主体不清导致利益争夺无序有关。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仅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也影响了农地主体自由流转农地的行为决策。目前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比较明朗,即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要形成农地健康流转的市场机制,必须突破目前产权主体不清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全两大制度障碍,夯实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硬核”,并形成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保护带”。  相似文献   

9.
从农地制度的角度,阐述了农地制度创新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的影响,分析了现行农地制度创新对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的一些障碍因素,提出了创新农地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立后,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变革,与之相对应,农民收入也有巨大变化.不同土地制度对农民增收的决定性作用预示着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源泉,农民增收需要农地产权的持续改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研究,结合英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问题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及其土地制度的缺陷,并借鉴田园城市关于土地制度论述的精髓,认真思考了中国土地制度、城乡矛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趋势,提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公平机制、科学制定规划、促进土地经营流转,从而促进城乡共生共融、和谐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884-4886,495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失地问题,并提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业发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3.
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士银  周飞  吴明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54-4356,4396
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新要求,分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通过改革现行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和促进宅基地合理利用的对策措施来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利用与管理,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部分地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 ,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提出了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若干土地制度改革的框架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决策行为分析与政策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已成为"三农"政策的热点问题.根据成本收益理论和Logistic模型有关原理,针对影响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决策行为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及具体分析,从市场建设、政府服务和外部环境建设等3个方面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出路.  相似文献   

16.
目前政策确认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将原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 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的格局。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角度,运用产权 理论来分析此次农村土地改革的原因,使得农户在明确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同时,促进农地的有 效流转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刘易斯拐点”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文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924-17926
从我国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这一现状出发,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指出了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二元经济结构,着重强调了现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导致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探讨了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清泉 《农业考古》2020,(1):95-103
土地金融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它是利用土地作为长期信用的担保品,来获取资金融通的一种措施。20世纪30、40年代,鉴于当时国内农村金融枯竭却并无完善的土地金融机构与制度,地政学派的代表黄通等人主张仿效西方,积极倡导成立专门的中国土地银行,为农村提供长期低利资金,并促成建立土地金融制度,以协助推行国民党的"平均地权"政策,但限于种种因素未能成立起来。最终,中国农民银行在1941年4月奉命成立土地金融处兼办土地金融业务。土地金融处筹备时间不足,成立匆忙,在成立后也积极完善组织、业务基础,不久之后,也展开了洽商、联系、宣传业务。土地金融处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对解决战时后方土地问题与支持抗战,意义重大;然而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研究——以镇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介绍了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特征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加快发展镇江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竹(P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对其研究多围绕其丰产培育技术开展,关于水竹对水淹胁迫的适应特征与响应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水淹胁迫下水竹的根系泌H+特征等生理响应及适应特征,通过人工模拟胁迫梯度,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测定水竹根系在全淹及半淹条件下的H+流速、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物含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竹遭受水淹胁迫后根系所处环境的酸碱水平发生改变,根系泌H+现象明显,随胁迫时间延长,通过自身调节适应胁迫逐渐使得H+外排现象回落.水竹根系超氧化物歧化梅(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随胁迫程度增强而上升.另外,根系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水淹胁迫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水淹胁迫短时间内影响了水竹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但含量仍在正常范围之内.综上,水竹遭受水淹胁迫后根系所处环境的酸碱水平发生改变,短时间内影响了水竹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提高了根系抗氧化能力以清除活性氧(ROS);通过内源激素的协同作用,抑制自身生长以适应淹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