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鼠害是我国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高原鼢鼠是营地下生活的一种草原鼠类。当其密度达到8只/hm2以上即到了国家农业部规定的防治标准。在高原鼢鼠严重危害地,草原植被沦为黑土滩。在其防治上,人工弓箭捕捉法从80年代沿用至今,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弓箭法灭鼠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弊端结合实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5.
通过对中华鼢鼠在子午岭林区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摸清了鼢鼠的形态特征、习性、发生规及危害程度,并总结出了有效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7.
8.
9.
采用鼢鼠灵、磷化锌毒饵、氟乙酰胺毒饵、烟雾炮等药物对中华鼢鼠进行防治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鼢鼠灵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氟乙酰胺毒饵及磷化锌毒饵,烟雾炮防治效果最差。且鼢鼠灵使用操作方法简便易掌握,在生产中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近年来,中华鼢鼠在六盘山林区危害很大,它不仅挖洞取食幼苗的根茎,而且还对中幼林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在鼠害严重的地方,几乎是寸草不生,就连胸径3~6cm的落叶松、油松都被它咬食而死。鼢鼠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六盘山地区中幼林成长的一个关键因子。对此,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14.
依据2007年在互助县北山林区甘肃鼢鼠的危害现状调查,实施人工捕杀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防治可明显降低鼢鼠密度,提高幼林成活率,鼢鼠的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69只/hm2下降到27只/hm2,幼林保存率由防治前的65%提高到80%。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陇东旱塬地区防治中华鼢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中华鼢鼠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鼢鼠灵(当归)毒饵防治落叶松人工林中中华鼢鼠3a中的防效分别为52.16%、52.99%和53.53%,低于其它地方所做的试验结果,需进一步研究寻找原因。纸壳电雷管炸灭法对中华鼢鼠的防效3a分别为89.74%、90.21%、91.34%,春季一次处理可控制其危害,但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使用规定,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