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茶树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植物,栽培的茶树属人工植被,本文讨论了中国栽培茶树的生态条件及地理分布规律。栽培茶树的地理分布不仅决定于自然条件,而且还决定了社会经济条件,花树的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中国茶树集中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该区域的茶园面积 国90%,在中国的中亚热带地区,茶树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在丘陵山区,茶叶的产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但其品质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则随海拔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栽培条件对“云麦42”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相同海拔不同栽培条件下云麦42各质性状的变化主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海拔高度对云麦42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得出: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耐揉指数和弱化度均为田麦栽培优于地麦栽培,而出粉率、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和面时间、评价和衰落角则为地麦栽培优于田麦栽培,湿面筋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出海率和吸水率则为高海拔<低海拔<中海拔,蛋白质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和面时间、评价值和衰落角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而沉降值,耐揉指数和弱化度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低海拔栽培耐揉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中国沙棘灌丛是川西高原岷江上游重要的植被类型,本文旨在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气候植被区域海拔对中国沙棘灌丛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米亚罗和川主寺区域,分别测定了2450~3050 m和2870~3550 m海拔下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①2个区域C、N、P含量随海拔的变化有所差异,在米亚罗2900 m以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以上呈波动变化,而在川主寺随海拔升高呈波动下降;②2个区域土壤C∶N和C∶P随着海拔升高的变化与C、N、P变化一致,而N∶P仅在川主寺与N相关,其随海拔变化与C、P无关;③2个区域土壤C、N、P化学计量中,碳含量均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C∶N比值,磷元素相对偏多,具有较低N∶P;【结论】中国沙棘灌丛土壤养分随海拔变化的差异与不同区域降水量、温度以及植被差异有关,土壤养分中氮元素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沙棘林下土壤氮源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淀粉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其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区域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针对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开发淀粉植物奠定基础。【方法】搜集在我国分布的171种淀粉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属的区系地理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我国淀粉植物属的地理分布温带成分占主导,热带成分的也占重要地位。85%以上的淀粉植物在海拔1 000m以下有分布,并随着海拔升高淀粉植物分布减少。温度和降水量对淀粉植物的分布影响较大,超过80%的淀粉植物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湿润的亚热带区。【结论】我国淀粉植物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其地理分布也复杂多样,但是目前对野生淀粉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少,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掘不同的淀粉植物,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边际土地非粮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5.
在湖北省恩施市不同海拔区域(高度分别是800、1 160、1 500 m)对鄂烟1号、鄂烟6号、鄂烟209 3个白肋烟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内在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3个品种的农艺性状指标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800 m区域鄂烟6号长势最弱,而在海拔1 160、1 500 m区域鄂烟1号长势最弱;调制后烟叶中的烟碱含量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同一品种评吸质量均以生长于海拔1 160 m区域的烟叶最好、海拔1 500 m的最差;在海拔1 160 m区域鄂烟1号表现最好,而在1 500 m区域鄂烟6号优势突出。总之,恩施市烟区在海拔1 160 m区域是3个白肋烟品种最适宜种植的区域,海拔800 m区域适合栽培鄂烟1号、鄂烟209,海拔1 500 m区域较适合鄂烟6号的种植。  相似文献   

6.
宋长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09-4711,4734
海拔梯度被认为是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决定因素之一。不同海拔梯度群落间的相异性反映群落间环境的异质性,进而影响着植物群落的分布与物种多样性。该研究采用样线法对不同海拔小嵩草群落的数量特征、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种的生物量、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中海拔梯度处达到最大值,生态优势度却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呈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稻资源耐旱性多样性分布,采用GIS等技术分析2 440份稻资源耐旱性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稻耐旱性与气候环境相关,多样性呈随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海拔降低与温度升高而增大趋势;多样性富聚区在云南全省均有分布,其中以滇西较丰富,亚热带是多样性富聚气候带;多样性大小依次是中亚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水陆稻和熟制类型兼种以及粳籼稻交错种植区域是稻苗期耐旱性多样性富聚区;挖掘了106份可供研究利用的优异耐旱稻资源。  相似文献   

8.
两系稻在江西不同地区的生育特性及其育性转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不同地区的分期播种试验,观察了W6154S、5460S的生育特性和育性转换特性,指出了两个核雄性不育系的播种至始穗历期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增加,随栽培季节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温度是诱导两个核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主导因素。同时提出了其制种与繁殖的适宜季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茶树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的光合量、不同海拔高度的同品种光合量,以及海拔升高后茶树生化内含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一些品种的光强、水份、温度等光合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的光合量值悬殊颇大,云大和福鼎相差20—30%;地理经度改变,不影响品种的光合值;同纬度海拔上升,光合量下降,但各品种降值有大小,如四川中叶种降幅小于福鼎;海拔升高,主要生化内含物先升后降,以1200M为转折点;环境因素中,光强随品种需要而异,云大耐强光辐射,而福鼎宜于在中等光辐射下行使光合作用。本文还对茶园产量极值、茶园选择品种和植茶海拔高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物种分布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分析,探讨了云南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特有成分和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单调递增格局; 而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在整个海拔梯度上,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中亚分布成分所占比重均很小,甚至未发现,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湿润的气候或生境有关.海拔梯度上泛热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其他区系成分,表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和泛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紧密联系.海拔梯度上不存在区系平衡点,这可能与研究区域所处的低纬度以及较小的海拔高差有关.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大别山计有药用植物160科、597属、1168种,是我国长江以北丰富的区系之一,具有从北亚热带到暖温带明显的过渡性质。多种成分汇集,以华东、华中区系成分为主,受华北区系的强烈影响及西南区系成分的渗透。原始、古老种类的拥现多是与该区地史上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温度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地域分布界限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 作物产量损失巨大,因此,研究植物尤其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抗冻机理和抗冻人工调控具有现实意义。总结了近 年来植物抗寒生理机理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植物应对冷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及人工调控措施,介绍了主要抗寒基因 及其人工调控植物抗寒的应用研究,为植物的抗寒防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川西茶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新梢主要生化成份含量的变化。茶树新梢氨基酸的含量,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出现高低的变化,以1100—1200米为最多。咖啡碱的含量相对稳定,与海拔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茶多酚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此,川西盆边山区发展茶叶生产时,垂直分布高度以不超过1200米为好。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分析得出:宜昌橙分布在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年均温约18℃以下,绝对低温-15℃以上的地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明显的表现出是它分布的边缘区。从宜昌橙的生态地理性结合柑桔属的起源和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被分析,推测宜昌橙起源于中新世我国的西南。  相似文献   

15.
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产茶国,至今却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茶叶拍卖中心。福建是中国的产茶大省,在茶叶资源禀赋、消费市场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备了实行拍卖交易的条件。本文结合福建茶叶生产的特点,探讨了在茶叶批发市场推行拍卖制,以期推进福建茶叶产业化进程,从而发展壮大海峡西岸经济区茶叶经济。  相似文献   

16.
优化型茶树的形成特点和定向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小叶种茶树为材料,从茶树的自身条件出发,提出了“优化型”茶树应具备的5个条件:1.群体有足够和必要的可采芽叶数;2.树冠有适量而均衡的绿色面;3.茶树排列有序,分枝层次分明;4.树体矿质营养丰富,氮、磷、钾比例适当;5.芽叶有适量而协调的生化成分。进而,针对“优化型”茶树的形成条件,将茶树划分为树体扩展、树体定型和树体更新三个时期,按其生长特点,提出了栽培主攻目标和定向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7.
茶树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饮料作物,由于自交不亲和和长期的异花授粉使其高度异质杂合,选育一个良种耗时长,提高早期选育效率和准确鉴定目标性状成为茶树育种家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关联分析是研究分子标记或候选基因与目标性状关系的一种新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等位基因发掘、功能基因验证以及功能性标记的开发和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中,为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此文主要介绍了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策略和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并且探讨了其在茶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植原体是引起众多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原核致病菌,能引起许多重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和林木严重病害,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状况、分布及多样性,最终实现植原体病害的科学防控,归纳总结了中国植原体病害的研究历史、经济重要性、症状特点、流行传播、鉴定方法、地域分布及多样性等。提出了今后应从抗性资源筛选、抗病基因鉴定,基因组特征、致病机理、病害流行学、防治方法和昆虫传毒机理等方面开展植原体病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林分面积的1/3、蓄积的1/2);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及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在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急需实施可持续经营.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的重点是严格控制天然阔叶林的转型(即转成人工林),以保持现有天然阔叶林面积及分布格局;林分水平可持续经营需在景观水平可持续经营要求下进行,要求长期保持林分健康、活力、更新能力及生产力,保持生物多样性,重点是提高现有天然阔叶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其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茶树种质资源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且种类繁多,数量较大,对于茶树种质资源应进行科学的收集与保存,同时还应对其进行积极利用,争取提升植株的抗性等,并推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茶叶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