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是蚕蛹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对我国家蚕原料茧生产中每年产生的12万t干蚕蛹以及野蚕类蚕茧生产中的蚕蛹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将有助于实现传统养蚕业的优化升级和为人们提供优质油脂保健食品。随着蚕蛹油脂的应用向多元化发展,对蚕蛹油脂组成及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不断进步。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内外在家蚕和部分野蚕的蛹油脂组分及加工利用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该领域的重点研发方向。今后应在对蚕蛹脂肪酸组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蚕蛹油脂的特性及组成特征;将作为保健食品、医药品和化妆品原料的蚕蛹油脂,推向蚕蛹油脂精制及高端食用保健油脂的研制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蚕蛹油脂含量丰富,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并进一步提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α-亚麻酸的工艺研究概况。蚕蛹油功能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改进,对蚕蛹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利用蚕蛹生产出更有价值的蚕蛹油产品,对蚕蛹油的提取与开发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研究蚕蛹油的主要成分和功效,蚕蛹油的主要提取方法来探索蚕蛹油的提取和加工工艺,并通过分析蚕蛹油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蚕蛹油产业发展的建议。探索蚕蛹油的深加工技术和产品研发,可以为蚕桑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新途径,为蚕蛹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蚕蛹油的降血糖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对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以低剂量[300 mg/(kg.d)]、高剂量[600 mg/(kg.d)]蚕蛹油灌胃治疗,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体重均明显增加,血糖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降血糖效果与格列苯脲相当;蚕蛹油低、高剂量组治疗糖尿病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均比模型对照组有所提高,小鼠血清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的产生得到抑制,提示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蚕蛹油降血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国基 《中国蚕业》2007,28(1):27-28
蚕蛹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食品、医药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但EPA和DHA属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氧化,生成醛类、酮类和低分子脂类[1],产生一种特殊的剌激性臭味和苦味,影响了家蚕蛹油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尽管人们作了大量的尝试,加入某些成分以稳定EPA和DHA,但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蚕蛹油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蚕蛹油的加工性能和延长其保质期,以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蚕蛹油微胶囊。依据蚕蛹油微胶囊乳状液的稳定性检测指标,确定壁材大豆蛋白和β-环状糊精的质量比为1∶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芯材(蚕蛹油)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2,乳状液中固形物的质量分数为20%,均质压力25MPa,喷雾干燥的进风温度190℃。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蚕蛹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1.2%。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蚕蛹加工利用率低的问题,探讨了提取脱臭蚕蛹蛋白和蚕蛹油的工艺流程,总结了蚕蛹脱脂、脱臭、脱色工艺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CO2萃取蚕蛹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国基  颜辉  王俊 《蚕业科学》2006,32(4):527-531
在分析原料粒度、萃取压力、温度、时间、二氧化碳流量等5个单因素对蚕蛹油萃取率的影响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对5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度20~40目、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15MPa、CO_2流量30kg/h、萃取时间3.0h。采用该萃取工艺条件的蚕蛹油萃取率为23.28%。研究结果可为蚕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蚕蛹油ω-3型不饱和脂肪酸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缫丝后新鲜湿蚕蛹通过酶法制取的蛹油,经气相色谱分析,不饱和脂肪酸以α-亚麻酸(C18:3ω-3 35.72%)和油酸(C18:1 ω-9 33.38%)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C16:0 21.49%)为主。用冷冻分离和碱金属盐沉淀相结合的方法,使蛹油中的ω-3不饱和脂肪酸显著增加,特别是α-亚麻酸,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蚕蛹油可作为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广泛来源。  相似文献   

10.
蚕蛹油制备技术及其α-亚麻酸富集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蚕蛹油的提取技术现状和对蚕蛹油中α-亚麻酸富集纯化工艺及微胶囊化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利用蚕蛹油开发α-亚麻酸功能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2及分子蒸馏技术萃取和精制缫丝蚕蛹油。经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最佳提取工艺为投料360g,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3h;分子蒸馏方面,经180℃蒸馏出黄色捎带黑的固体馏分后,缫丝蚕蛹油较澄清,颜色浅黄色,具有蚕蛹的香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蚕蛹油(SPO)与大豆油(SO)组合应用于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的可行性,本试验以SPO和SO为脂肪源,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油脂总添加水平均为5.00%,SPO与SO按照不同配比组合,SPO∶SO分别为5∶0、3∶1、1∶1、1∶3、0∶5。选取初始均重为(48.07±0.23) g的吉富罗非鱼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吉富罗非鱼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在SPO∶SO=3∶1组出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SPO∶SO=5∶0组(P0.05),但与SPO∶SO=1∶1组和SPO∶SO=0∶5组差异不显著(P 0.05);同时,饲料系数(FCR)、摄食量(FI)、灰分沉积率、体长/体高(BL/BD)、全鱼粗灰分含量、肝脏和肌肉水分含量、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肝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均以SPO∶SO=3∶1组最佳。干物质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SPO∶SO=1∶1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SPO∶SO=5∶0组(P0.05),但与SPO∶SO=0∶5组差异不显著(P0.05)。肠脂系数(IPF)、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肝脏肉碱酯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也均在SPO∶SO=1∶1组出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SPO∶SO=5∶0组和SPO∶SO=0∶5组(P0.05)。以WGR和PE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到吉富罗非鱼饲料的适宜n3/n6值为1.040 2~1.106 4。由此得出,以SPO和SO组合作为吉富罗非鱼饲料脂肪源时,在油脂总添加水平为5.00%的条件下,SPO与SO的适宜组合为SPO∶SO=3∶1~1∶1,即以SPO占混合脂肪源的50%~75%为宜。  相似文献   

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蚕蛹油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蚕蛹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分析蛹油的脂肪酸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8种成分.用面积归-法测出八种成分的含量,其结果表明蚕蛹油中脂肪酸的组成有豆蔻酸(0.20%)、花生四烯酸(0.27%)、软脂酸(16.84%)、棕榈油酸(2.40%)、硬脂酸(2.35%)、亚麻...  相似文献   

14.
蚕蛹油富含脂肪酸,尤其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多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本文介绍了压榨法、浸出法等蚕蛹油提取方法,从提取时间、出油效率、溶剂残留等方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综述了蚕蛹油的药用研究进展以及蚕蛹油在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等方面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5.
以富含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蚕蛹油为原料,采用化学酶法联产不饱和脂肪酸乙酯与咖啡酸单甘酯2种高附加值功能性油脂。2种目标产物制备的基本工艺原理是:采用碱液催化蚕蛹油中的甘油三酯与乙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经反相C18柱制备色谱分离获得高纯度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单体;以副产物甘油和天然抗氧化成分咖啡酸甲酯为底物,采用脂肪酶催化转酯化反应获得咖啡酸单甘酯单体。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鉴定制备过程的蚕蛹油脂肪酸组分,其中乙酯化得到的α-亚麻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的产率分别为37.5%、18.2%和13.7%,副产物甘油的产率为20.6%,C18柱纯化后可得到纯度90%的α-亚麻酸乙酯及纯度70%的亚油酸乙酯和油酸乙酯;水解产物甘油与咖啡酸甲酯通过脂肪酶催化合成的产物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鉴定为咖啡酸单甘油酯。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酶促合成工艺条件为温度74.6℃、底物咖啡酸甲酯质量浓度41.2 g/L、脂肪酶Novozym 435的用量(质量分数)9.6%,在此条件下咖啡酸单甘油酯的得率高达85.04%。利用建立的新工艺联产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和咖啡酸单甘酯,使蚕蛹油的水解副产物甘油得到有效利用,为蚕蛹油的高值化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稀释培养法从缫丝废水中分离到5株可降解家蚕蛹油的细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对家蚕蛹油的降解能力,H73、H23、H1、H5和H43菌株在72 h内对家蚕蛹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6.36%、62.04%、60.58%、53.85%和51.20%。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系统发生分析对各菌株进行鉴定,其中H23、H1和H4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H5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H73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  相似文献   

17.
绞股蓝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无花果的开发价值和途径,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尿素、氨和纤维素酶等处理干秸秆,测定了处理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组相比较处理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纤维素(CEL)、半纤维素(HC)、灰分(ADAS)、呈显著下降,细胞内容物(NDS)、粗蛋白质(CP)、粗脂肪(Fat)呈显著上升,矿物元素除硅(Si)外其它元素都因“浓缩效应”而呈上升。提高了其营养价值,使秸秆变成色、香、味、嗅、质均属上乘的优质饲料。  相似文献   

20.
米糠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  张石蕊 《湖南饲料》2010,(3):12-14,17
米糠是我国一种巨大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其作为一种廉价但营养价值丰富的稻谷加工副产品具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从米糠中可提取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多糖、米糠植酸钙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可持续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就米糠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