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背飞虱在早稻具有迁入早、虫量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猖镢危害等持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式,经验证,1990一2002年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持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配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水稻品种的更换、种植水平的提高,本地白背飞虱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虫量显著上升,80年代以来,大发生的频率为55.56%,暴发期百穴虫量高达4000~5000头,对水稻危害严重。本地白背飞虱主要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每年在6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3.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于1996-1997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So15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五(  相似文献   

4.
研究总结出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盐城农区Bt棉田的优势种群、两种棉盲蝽在棉田的交替危害可影响棉花的一生、发生代次多且转移频繁增加了棉田的防治难度、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加大、有利的气候条件加重了发生危害、立体间套种导致棉盲蝽在棉田的集中为害等Bt棉田棉盲蝽的灾变规律;并相应提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综防策略、加强虫情监测的力度、抓好农业防治这个前提、制定切实可行的天敌保护利用措施、认真开展化学防治控制种群密度等当地Bt棉田棉盲蝽的可持续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危害及其防治指标张夕林张治张谷丰张建明朱明华(江苏省通州市植保站,通州226300)THEDAMAGEANDACTIONTHRESHOLDOFSECONDGENERATIONOFWHITE┐BACKEDPLANTHOPPERON...  相似文献   

6.
化州市稻瘿蚊灾变规律及可持续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瘿蚊是化州市水稻卜的丰要害虫之一.通过近20年系统调查研究,摸清了稻瘿蚊在化州市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并着重分析了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天敌等主要因素与稻瘿蚊灾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操作简便、经济、可行的可持续控制技术,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棉铃虫在江苏省淮北、淮南棉区暴发频率增加,危害严重.经过多年协作攻关,本攻关组现已取得以下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白背飞虱是沿江中晚粳稻区水稻前、中期的主要害虫,九址年代以来,一直都为偏重以上发生,导致水稻前期叶片枯黄,分蘖减少,植株矮化;中期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损失达10~30%,严重时成片枯死导致绝收,且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危害严重等特点。目前药剂控制是防治水稻白背飞虱的主要手段,为能在药物防治的同时,更好地利用品种抗性,减少用药,实行综合防治,充分提高综合防活稻飞虱的经济效益,我所于2003年进行了13个中晚粳稻不同品种(系)对白背飞虱抗性情况的比较试验.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992 ̄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 ̄5月、9 ̄10月为繁殖高峰;5 ̄6月和10 ̄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与产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生产水平下,防治指标(百夹日捕获率)为3%,水稻为害期控制指标为6% ̄7%。  相似文献   

11.
唐化冰  陈廷弟 《农技服务》2013,(12):1281-1282
总结了黎平县白背飞虱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防治白背飞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白背飞虱爆发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呈迁入代至主害代的爆发型相,发生程度为基数决定型。根据白背飞虱历年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江淮稻区主害代(2代)发生程度与迁入峰后7月15日白背飞虱总虫量显著相关(R2=0.7107),并分别建立白背飞虱预警指标。以为害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高峰期虫量为15头/穴,比原防治指标稍宽。由此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和技术规范,比原传统方法少用药1次。  相似文献   

13.
胥瑞  何娟 《农技服务》2007,24(2):42-43
阐述了白背飞虱的危害、爆发原因、发生规律及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4.
宁乡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了2008~2010年宁乡县回龙铺镇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动态.结果表明:2008至2010年白背飞虱灾情有逐年增强趋势;早稻田间白背飞虱若虫、成虫数量呈“翘尾型”,晚稻向背飞虱田间若虫数量呈“昂首型”,成虫呈现“首尾双峰型”;全年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高峰主要集中在早稻灌浆期-乳熟期和晚稻拔节期-孕穗期以及蜡熟期.  相似文献   

15.
对江城一季中稻区白背飞虱的越冬虫源、秋田期、田间发生及大面积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初步摸清白背飞虱田间发生的代数、主害代种类、发生高峰及消涨规律 ,提出预测预报的依据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头⒚  相似文献   

18.
丘陵稻区白背飞虱迁入主峰在7月11—16日,四(2)代是当地主要为害世代,一季稻为主要受害对象作物,常年主害代田间若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15~25日。在以一季中籼杂交稻为主的栽培制度相对稳定年份,成虫迁入量>1800头,≥0.1毫米雨日15天以上,降雨400毫米左右,降雨系数>80,温雨系数≥14,晴雨指数>2.3的因子组合,视为当年主害代大发生的量化指标;采用时序分析法长期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33~0.77级,组建多元回归中短期预测式,回检准确率达84%以上。根据为害损失测定,提出药剂防治指标为常规稻1100头/百丛,杂交稻1500头/百丛。研究制定“决战四(2)代,实行达标防治”的防治对策,筛选出扑虱灵为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1991、1992年大面积实施应用该项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
辽宁省水稻害虫灾变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是“八·五”、“九·五”( 1 991~ 2 0 0 0年 )以来辽宁省水稻害虫研究的综述。1 辽宁省水稻主要害虫及其成因概述在中国 ,以水稻为寄主的昆虫约 350种 ,具有经济意义的所谓害虫 60余种[1] 。历来认为 ,北方稻区 ,尤其是“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水稻虫害发生较轻 ,只有几种在局部有不同程度危害 ,文献记载及专题研究甚少[2 ,3] 。但是 ,专家预测认为 :旱地改水田等原因使稻作面积不断扩大 ,可能加重原有害虫 ,也可能引发新的害虫[4] 。直到1 0年前 ,有关北方水稻害虫情况还不甚明确。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 1 995年 ,涉及辽宁省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