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磷量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在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16.5mg/kg的大田条件下选取0、75、105kg/hm^2三个不同磷素水平进行了施磷量试验,以研究施磷对小麦品质和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75kgP2O5/hm^2施磷处理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延长了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了评价值,改善了加工品质;但在施磷量增加到105kg/hm^2时,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下降。施磷促进了各生育时期植株对氮素的积累,减少了0~1m土层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且硝态氮的积累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地力条件下,施磷亦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但75和105kgP2O5/hm^2两施磷处理间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给优质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4.10mg/kg)上研究了施磷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中优9507在施磷量(P2O5)0~144kg/ha,中筋小麦扬麦12号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在施磷量(P2O5)0~108kg/ha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继续增加施磷量,籽粒产量则呈下降趋势。中优9507与扬麦12号清蛋白含量施磷处理均高于不施磷处理,扬麦9号施磷则降低了清蛋白含量;增施磷肥后中优9507球蛋白含量下降,扬麦12号先下降后上升,而扬麦9号球蛋白含量有所上升;在上述施磷量范围内,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下降,继续增加施磷量,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下降,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3.
连续不同施氮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施氮量对农田土壤理化形状的影响,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连续定位试验,比较了连续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碳氮比、土壤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pH的影响较小。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机质含量增加速率最快,当施氮量为360kg·hm~(-2)时,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30~60cm和60~90cm土层,不同施氮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影响降低。综合土壤碳氮比和容重等指标,本区域推荐施氮量为240kg·hm~(-2)。  相似文献   

4.
5.
海南热带土壤对磷的吸附特性与施磷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岛主要类型土壤磷的等温吸附曲线、“磷肥指标”的测定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差异很大,吸附容量愈大,其“标准需磷量”愈高,但是最大吸附量与标准需磷量的比率,则与吸附系数有关;各类土壤施磷量与土壤有效磷提取量呈直线相关,其斜率“b”称为“磷肥指标”,“b”愈大,磷肥的有效程度愈低,要达到一定有效磷水平所需要的施磷量也愈大;各类土壤盆栽花生最高生物量(干重)所对应的施磷量与两种方法预测的土壤需磷量相近,证明应用该两种方法预测热带土壤的需磷量是可行的;缺磷土壤初时的施磷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显肥效。  相似文献   

6.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磷素及玉米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与化肥配施等处理对棕壤磷素、玉米吸磷量、玉米产量、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彼此间差异显著,以腐熟秸秆配施化肥处理最明显。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吸磷量和玉米产量,以未腐熟秸秆配施化肥处理增产最明显。各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直接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秸秆腐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吸磷量和磷肥利用率直接还田好于腐熟还田。  相似文献   

7.
为给高磷土壤小麦磷管理提供依据,在河南省温县速效磷为49.1 mg·kg-1的土壤上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置5个施磷量水平(0、45、90、135、180 kg P2O5·hm-2),研究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磷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小麦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且两年分别在90和135 kg·hm-2施磷量下最高。90 kg·hm-2施磷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施磷量进一步增加时干物质累积量无显著变化,叶片等各器官均表现出相似趋势。第一年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以90 kg·hm-2施磷处理最高,转运效率为36.7%;第二年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以135 kg·hm-2施磷处理最高,转运效率为30.9%。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磷素积累量均以90 kg·hm-2施磷处理最高,施磷处理收获期吸磷量比不施磷处理增加14.5%~44.6%,开花后各器官磷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以90 kg·hm-2施磷处理相对较高。磷肥利用率随着施磷量增加呈下降趋势,90 kg·hm-2施磷处理下磷肥利用率相对较高,磷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表观回收率两年平均为130.8 kg·kg-1、 10.6 kg·kg-1、23.9%。磷肥用量高于90 kg·hm-2时,土壤磷素呈盈余状况;在90 kg·hm-2施磷水平下土壤磷素盈余0.1~17.3 kg·hm-2;在施磷135 kg·hm-2和180 kg·hm-2时,土壤磷素盈余量分别为32.1~77.5和101.5~115.3 kg·hm-2。这说明,在土壤磷素肥力较高的情况下,推荐施磷量90 kg·hm-2,可促进干物质和磷素积累,提高小麦产量,同时维持合理的磷肥利用率及磷素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细菌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了探讨小麦和玉米轮作对土壤细菌的影响,采用传统PCR克隆文库构建、克隆测序并结合EzBioCloud细菌分类鉴定,对河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农田土壤细菌的菌群结构变化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33.73%)和拟杆菌门(31.50%)细菌是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中最主要的优势菌群,其次为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等。在小麦和玉米生长期内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二者的间隔期;玉米生长期间细菌菌群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更高。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在土壤中担负不同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灌水次数和施磷量对冬小麦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利用灌水和施肥措施调控小麦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环境条件下,分别于2007-2008年(丰水年)在保定市、2008-2009年(平水年)在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冀5265)进行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灌水次数(保证底墒的基础上设全生育期灌0、1、2和3次水3个灌水水平,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磷量(设0、75和150 kg·hm-2 3个施磷水平,分别用P0、P1和P2表示)对小麦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和施磷量对小麦植株的氮、磷、钾积累都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受降水年型的影响。丰水年灌水次数对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较小,平水年灌水次数对氮、磷积累量的影响显著,氮、磷积累量在生育中后期都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钾素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受灌水影响不一致。丰水年施磷对氮素积累量影响不明显,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钾素积累量生育前中期以P0和P2较高,后期以P2较高;平水年,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而磷素积累量受施磷量影响较小。适当灌溉和施磷可提高小麦养分生产效率、氮素和磷素收获指数,对钾素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小。2年中灌水处理(W1、W2、W3)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W0,但2007-2008年W1产量最高,2008-2009年则表现为W3>W2>W1。2年中P1和P2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P0,但2007-2008年P1产量最高,2008-2009年P2产量最高,显示出磷素与水分的互补作用,即“水少磷多”或“水多磷少”都可以实现高产。根据研究结果,在河北平原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2次,施P2O5 150 kg·hm-2;丰水年(200 mm左右)全生育期灌溉1次,施P2O5 75 kg·hm-2,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降水量与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采用滴灌补水措施,研究不同降水量及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及施磷量的增加会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进而促进玉米产量的形成。施磷量较降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适量的降水量与施磷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增加。各处理中以W3(自然降水+200 mm)、P3(施磷22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13 914 kg/hm~2。各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降低,随降水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增加。玉米植株磷素积累在同一降水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适磷条件下,适宜降水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磷素积累量。W3(自然降水+200 mm)、P2(施磷110 kg/hm~2)处理为最优处理,当年降水量为508 mm,玉米产量可达13 119 kg/hm~2;磷肥利用效率最高,达19.7%。  相似文献   

11.
麦茬免耕对不同麦玉轮作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耕作及轮作方式对小麦、玉米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设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T1)、小麦-冬油菜→玉米→小麦(T2)、小麦→玉米→小麦(T3)三种轮作模式,以及小麦免耕留茬(N)和传统耕作(C)两种耕作方式,研究6种模式下西北荒漠绿洲区小麦(W)、玉米(M)农田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组分变化。结果表明,2016-2018年度,在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免耕处理(NT1-W、NT1-M、NT2、NT3)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较相应传统耕作处理减少了5.51%~37.08%、1.26%~6.44%、5.37%~68.63%和16.74%~71.92%,0~5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4.23%~12.75%、13.27%~23.92%、6.78%~15.15%和-11.48%~23.74%。在2018年,5~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NT1-M> NT2> NT3>CT3>CT1-M> NT1-W> CT2> CT1-W;NT1-W、NT1-M、NT2、NT3处理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较相应传统耕作处理降低了22...  相似文献   

12.
磷肥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及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通过两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北疆灰漠土区不同磷肥用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磷肥或施磷量较低(75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施磷量为15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基本维持平衡;施磷量为30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在0~40 cm土壤积累明显。施磷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量,施磷量超过150 kg/hm2干物质量增加不明显。玉米植株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磷肥对玉米植株磷素养分的分配影响不大,但可显著促进氮素向子粒的转运,氮素在子粒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施磷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磷量为150 kg/hm2可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并获得高产,是该区玉米的适宜磷肥用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本法测定国家土壤标准样品(GBW7416)的结果平均值与标准值较好的吻合,并且与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ICP-AES法具有较多优点,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符合土壤中有效磷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