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扣蟹阶段的池塘养殖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东台进行了3个品系(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大眼幼体的池塘养殖试验,比较了各品系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最终养殖性能、规格分布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虽然3个品系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品系扣蟹平均体质量与亲本规格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为“长荡湖1号”B系>“长荡湖1号”A系>2龄早熟品系;(2)正常扣蟹单位面积产量和扣蟹总产量与亲本规格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长荡湖1号”B系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长荡湖1号”A系(P<0.05);(3)3个品系扣蟹的体质量主要分布于6.0~7.9 g和8.0~9.9 g的规格区间内,其中2龄早熟品系在小规格区间(<4.0 g和4.0~5.9 g)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长荡湖1号”B系扣蟹在大规格区间(10.0~11.9 g和>12.0 g)所占比例较高,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4)各品系扣蟹的最终收益及投资回报率均随着亲本规格的增大而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相对于2龄早熟品系,“长荡湖1号”A系和“长荡湖1号”B系在扣蟹养殖阶段具有产量高、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超大规格亲本(母本≥300 g, 父本≥400 g)繁育子代的养殖效果, 本研究以正常规格亲本(300 g≥母本≥150 g, 400 g≥父本≥250 g)作为对照, 比较了超大规格和正常规格中华绒螯蟹繁育子代 F1 在扣蟹及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结果显示: (1) 超大规格组个体在豆蟹、扣蟹及成蟹阶段的平均体重均一直高于对照组, 其中扣蟹和成蟹体重分别于 9—11 月和 7 月差异显著(P<0.05); (2) 生殖蜕壳及性腺发育方面, 超大规格组雄体和雌体在 9 月 5 日至 9 月 25 日和 7 月 25 日至 9 月 5 日期间的生殖蜕壳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此外, 超大规格组雌体的性腺指数在性腺发育前期(9 月 10 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雄体则在性腺发育中期(10 月 10 日)显著较低(P<0.05); (3) 超大规格组在扣蟹阶段的产出重量和成蟹阶段的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雄体在扣蟹阶段的产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4) 就规格分布而言, 超大规格组雌雄个体中大规格扣蟹(>12 g)及大规格成蟹(雄蟹>230 g, 雌蟹>200 g)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超大规格组中小规格扣蟹及小规格成蟹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在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 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且子代中大规格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认为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绒螯蟹“长荡湖1号”选育第一代的扣蟹为研究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比较两个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结果显示:(1)在大眼幼体至豆蟹养殖阶段,“长荡湖1号”的平均体质量和增重率均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豆蟹至扣蟹养殖阶段,“长荡湖1号”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10月份时雌体差异显著(P<0.05);此外,“长荡湖1号”在6—10月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但10—11月“长荡湖1号”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就养殖效果而言,“长荡湖1号”最终的平均规格和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雌雄个体在2.00~3.99 g规格区间内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0~1.99 g和≥6.00 g规格区间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雌体差异显著(P<0.05)。综合评价,相对于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长荡湖1号”选育第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均表现出一定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早熟(EM)和晚熟(LM)品系第五代选育效果,本研究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与对照组在扣蟹及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能和性腺发育差异,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与增重率(WG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8月和10月时LM雄体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7-9月期间LM品系雌雄扣蟹的W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两选育品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品系中LM品系平均体质量一直高于EM品系,但两选育品系之间并无显著差异;(3)雌雄个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7月25日-9月5日和8月15日-9月25日,在此期间EM品系的生殖蜕壳率高于对照组,LM品系的生殖蜕壳率低于对照组,其中EM品系雌雄个体在8月15日的生殖蜕壳率均显著高于LM品系;(4)就性腺发育而言,EM品系在性腺发育期间的性腺指数(GSI)始终较高,LM品系的GSI始终较低,其中在10月25日EM品系雄体的GSI显著高于LM;综上,经过连续多代选育,中华绒螯蟹二龄EM和LM品系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和B系选育第二代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以未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大眼至豆蟹阶段,不论是平均体质量、增重倍数还是成活率,“长荡湖1号”B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较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差异不显著。(2)扣蟹阶段,“长荡湖1号”B系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荡湖1号”A系9月份体质量与对照组接近,其他月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就生长速度而言,在6—7月期间,“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3)“长荡湖1号”B系养殖效果最佳,具体表现在养殖产量和成活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组,且1龄早熟率和饲料系数最低(P<0.05)。(4)就规格分布而言,“长荡湖1号”A系和B系的体质量在3.00~5.99 g和6.00~8.99 g两个区间内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12.00~14.99 g和≥15.00 g两个区间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长荡湖1号"A系(雌体大于200 g)和B系(雌体大于250 g)的选育工作已进行到子一代(G1代),前期研究表明,G1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及养殖效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成蟹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文章系统比较了"长荡湖1号"2个选育品系(A系和B系)与未选育群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能、成活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在养殖中后期(9—11月),选育组平均体质量略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B系在5—7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A系(P0.05);2) A系和B系雄体生殖蜕壳率和性腺指数均略低于对照组;B系肝胰腺指数在10月20日显著低于另外2组,而11月15日又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3)两选育品系雌雄体大规格成蟹(雄蟹≥195 g,雌蟹≥120 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G1代雄蟹(195~219.9 g)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最终平均体质量、成活率、产量及饵料系数等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A系在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具有优势,B系具有大规格蟹比例高、最终平均体质量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六月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六月黄)是指农历 6 月上市未完成生殖蜕壳的亚成体雄蟹, 近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主产区六月黄的养殖规模和供应量迅速增加, 尚不清楚不同产地六月黄的可食率和营养组成。通过采集我国 6 个中华绒螯蟹主产区(浙江湖州、江苏阳澄湖、上海崇明、江苏长荡湖、江苏洪泽湖和山东微山湖)的六月黄样品, 分析比较 6 产地六月黄的可食率、色泽参数、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 (1) 各产地六月黄的出肉率、肝胰腺指数和总可食率分别为 10.17%~11.87%、27.83%~29.23%和 39.44%~40.37%, 不同产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微山湖六月黄蟹壳的 L* (亮度)值和 b* (黄度)值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0.05), 阳澄湖六月黄蟹壳的 a* (红度)值最高; 湖州六月黄蟹肝胰腺的 L*值和 b*最低, 微山湖六月黄蟹肝胰腺的 L*、a*和 b*值均最高; (3) 崇明六月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最高, 洪泽湖六月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湖州的 (P<0.05); 6 群体肌肉中的水分、粗脂肪及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仅洪泽湖和微山湖六月黄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湖州和长荡湖的(P<0.05); (4) 洪泽湖六月黄肝胰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阳澄湖及微山湖的, 且其 DHA、EPA 和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含量最高(P<0.05); 湖州六月黄肌肉中的 ∑PUFA 含量最高, 洪泽湖六月黄肌肉中的 DHA 含量最高, 且 n-3/n-6 比值显著高于湖州的(P<0.05)。研究表明, 6 产地六月黄可食率和常规生化组成接近, 6 产地六月黄色泽和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 阳澄湖和微山湖六月黄 a*值和 b*值相对较高, 阳澄湖、长荡湖和洪泽湖六月黄可食组织中的 DHA 含量较高, 这可能与其养殖环境和投喂饵料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河蟹土池育苗与以前的工厂化育苗相比,节省成本且整个过程很少用药,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国内长江流域的河蟹养殖规模、产量最大,长江水系河蟹大都未经遗传选育,优势性能遗传不稳定,还曾一度出现辽蟹南下、瓯蟹北上的局面,造成河蟹苗种来源复杂、养殖效果不稳定的现象,亟须通过选择育种进行遗传改良,选育出符合生产发展需要、抗逆性强的河蟹新品种。河蟹“长荡湖1号”是自2017年起选育的适合长荡湖地区生长的河蟹新品系,现对2022年河蟹“长荡湖1号”A/B系繁育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龄性早熟是目前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全面了解中华绒螯蟹 1龄性早熟性状对其子代相关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 1 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 1 龄性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 PI 组 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 PHN 组;PI组 F1雌体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早熟率均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I组 F1雌体成活率显著低于 PHN 组(P<0.05),雄体略低于 PHN 组;PHN 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 3.00~8.99 g 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 5 月)PI 组平均体重低于PHN 组,生长后期(7 9 月)则以 PI 组为高;3 5 月和 7 9 月 PHN 组 F1WGR 和 SGR 均高于 PI 组,而 5 7 月则以 PI组为高;PI组 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 PHN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 PI组 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 PHN组,但饵料系数显著低于 PHN组(P<0.05);PHN组 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 g 的成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 PI 组 F1TEY 高于 PHN 组;就肥满度(CF)而言, PI组 F1雌体高于 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 1龄早熟自交组 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 1 龄早熟与 2 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饵料系数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冬冬  范陈伟  姜晓东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学报》2023,47(9):099610-099610
为了评估白壳中华绒螯蟹与广泛养殖的绿壳品系成蟹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实验通过采集白壳新品系与正常绿壳品系扣蟹在相同池塘中养至性腺发育成熟的商品蟹,测定其可食率、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营养组成。结果显示,两种色泽中华绒螯蟹组织系数、可食率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白壳品系蟹壳湿样和干样亮度值(L*)显著高于绿壳品系,但红度值(a*)显著低于绿壳品系,肝胰腺和卵巢色泽参数无显著差异。白壳品系蟹壳总类胡萝卜素和虾青素含量显著低于绿壳品系,但两品系肝胰腺和卵巢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均无显著差异。两种品系可食组织部分常规生化组成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白壳雌蟹肌肉中C20:4n6比例显著高于绿壳,绿壳雌蟹肝胰腺中18:0、18:2n6和DHA/EPA比例均显著高于白壳品系。两品系肌肉中大部分氨基酸组成和必需氨基酸评分均无显著差异,白壳雌体肌肉中异亮氨酸和酪氨酸含量显著低于绿壳雌体。研究表明,白壳和绿壳品系仅蟹壳的色泽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其可食率、可食组织的常规生化成分、主要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接近,说明白壳品系中华绒螯蟹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研究结果为中华绒螯蟹白壳品系种质资源评价和进一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河蟹池塘"3+5"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为将河蟹(商品蟹)池塘养殖期划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为3-5月份,共3个月,为蟹种(扣蟹)小池塘强化培育阶段,投放密度控制在5000只/亩左右,河蟹蜕壳两次,培育成活率50%以上,出池平均规格达20~30克/只。第二阶段为6-10月份,共5个月,为成蟹大池塘养殖阶段,养殖密度控制在800~1200只/亩,河蟹蜕壳3次,成活率75%以上,平均规格150克/只以上,亩产量90千克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逐代传承的光合选育系和当地非选育系中华绒鳌蟹扣蟹养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系与非选育系扣蟹养殖成活率均呈现逐代增长的趋势,同期选育系高于非选育系,统计学差异显著;扣蟹规格选育系和非选育系2015年差异不显著,2017年、2019年、2021年差异显著,2017年非选育系大于选育系,2019年、2021年选育系大于非选育系;扣蟹规格和养殖成活率显著负相关。指出,在扣蟹养殖性能方面,选育系比非选育系具有稳定的良种优势,选育系良种一定程度上覆盖了非选育系种源,提升了非选育系的养殖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选育第4代(G4)的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以G4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2龄晚熟品系为试验对象,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作对照,比较了这3个群体的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性腺发育及最终养殖效果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2个选育品系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始终高于对照组,其中在9月份和11月份,...  相似文献   

14.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F2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其它品系,Z壳长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C的壳长明显小于Tw、Ab((P<0.05),但与Or、W差异不显著((P>0.05);F1鲜重也以Pw最大,Z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Tr、Tw、Ab和Or鲜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大于C((P<0.05);F1产卵量Pw、Tr明显高于其它品系,Z、C明显小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和W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F2的表型性状,C的孵化率低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Tw无显著差异((P>0.05),各壳色品系间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结束时(9日龄),W与Z幼虫壳长明显大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Pw、Z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存活率大小顺序为,Ab、Z>Or、W>Tw、Pw >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各品系间无显著差异((P>0.05),变态率大小的顺序为Ab>Z>Tw>Or>Pw>W>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结束时(240日龄),Ab壳长最大,但与Or、Tr差异不显著,Z壳长最小,但与C、W差异不显著((P>0.05),C与Pw、W,Tr、Tw、Or之间,以及Tw与Pw差异也不显著;Z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除Ab外的其它品系,C的存活率最低,明显低于除Tr、Tw外的其它品系,W>Or>Pw,彼此差异显著((P<0.05)。360日龄时,Pw壳长和鲜重最大,显著大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壳长和鲜重显著小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的存活率高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Or、Pw差异不显著((P>0.05),Or存活率高于C((P<0.05),其它各品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从相对产量上看,Z(678.63%±56.80%)>Ab(554.88%±69.42%)>Or(527.23%±76.21%)>W(475.97%±90.25%)>Pw(405.90%±55.19%)>Tw(224.89%±47.85%)>Tr(178.50%±34.50%)>C(100.00%±22.10%)。  相似文献   

15.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4E 结合蛋白 1 (4E-BP1)是 mTOR 信号通路下游的翻译抑制因子, 调节翻译的起始和蛋白质的合成。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4E-BP1 基因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及其在蜕壳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本研究利用 RACE 技术克隆获得中华绒螯蟹 Es4E-BP1 全长 cDNA 序列, 利用 qPCR 技术探究其时空表达, 利用 dsRNA 干扰探究其在中华绒螯蟹蜕壳中的作用。测序结果显示, Es4E-BP1 cDNA 全长 1678 bp, 包括 134 bp 的 5? 非编码区、1193 bp 的 3?非编码区和 351 bp 的开放阅读框。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 Es4E-BP1 含有 1 个 eIF4E 超级家族的典型保守域, 且包含 1 个超二级结构 TOS 基序和 1 个 YXXXXLΦ 基序。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 Es4E-BP1 与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聚为一支并且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95.69%和 93.16%)。qPCR 结果显示, Es4E-BP1 在成蟹各个组织均有表达, 其中 Y 器官表达量最高, 其次为肌肉, 鳃丝中表达量最低。一个完整蜕壳周期内, 幼蟹不同组织表达模式不同, 但均在蜕壳后期 A-B 期表达量最高, 蜕壳前期表达量较低。注射 dsEs4E-BP1 后, 中华绒螯蟹存活率远低于对照组 CG 组; 蜕壳间隔显著高于 CG 组。研究结果表明, Es4E-BP1 在中华绒螯蟹各组织中广泛表达, 在调控蜕壳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甲壳动物 4E-BP1 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的扣蟹为对象,并以未经选育的养殖群体扣蟹为对照组,采用养殖实验、免疫指标测定和攻毒实验等方法,从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性能的角度分析并评价不同群体的蟹种质量。结果显示:①养殖实验中两选育群体的最终体质量和特定增长率(SGR)均优于对照组,且2龄早熟群体在8-11月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晚熟群体,但差异不显著;②养殖效果方面,三群体成活率和最终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早熟G4、晚熟G4和对照组,三群体1龄早熟率的大小次序与之相反,其中雌体产量和1龄早熟率差异显著;③免疫指标方面,两选育组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雄体肝胰腺中AKP活性以及雌体血淋巴中T-AOC水平差异显著;④两选育群体在攻毒实验中最终死亡率均较低,分别比对照组低29.50%和22.94%。研究表明,选育G4扣蟹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抗病相关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比未选育群体优良的特性,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三疣梭子蟹、无齿相手蟹和中华绒螯蟹的鳃与其所处生境的关系,分别采用电镜和生化手段观察比较了3种蟹鳃丝的超微结构,并分析了其总脂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3种蟹鳃丝均具有相似的超微结构,而其鳃中线粒体个数和微绒毛结构差异显著。中华绒螯蟹前鳃的线粒体个数显著高于其他两者(P<0.05),后鳃中三疣梭子蟹的线粒体个数显著低于其它两者(P<0.05);三疣梭子蟹鳃的微绒毛较其余两者稀疏。3种蟹总脂及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三疣梭子蟹中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前鳃中TG含量高出其余两种蟹3倍以上(P<0.05);无齿相手蟹的胆固醇(Cho)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者(P<0.05);磷脂(PL)在3种蟹鳃中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花生四烯酸(ARA)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无齿相手蟹鳃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者(P<0.05)。实验结果表明,3种蟹鳃丝超微结构和脂类含量的差异与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这更利于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对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9.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观测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规律、成活率、早熟率、性腺发育速度、产量、规格分布和饲料系数等。结果表明:(1)扣蟹阶段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和特定增长率(SGR)为先上升后下降,整个扣蟹培育阶段的平均SGR为1.9%/d左右;平均成活率和早熟率分别为10.0%和4.9%,雌体的早熟率显著高于雄体(P0.05);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8 g和7.5 g左右,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29 kg/hm~2和2433 kg/hm~2;扣蟹培育阶段饲料投喂主要发生在7—10月,占全部饲料用量的80%以上,饲料投喂量与扣蟹体重及池塘水温具有一定的关系,扣蟹阶段饲料系数(FCR)为2.15。(2)成蟹养殖过程中,自6月份起雄体体重大于雌体,整个养殖阶段雄体的SGR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蟹最终平均体重分别为126.1 g和181.1 g,雌、雄及总体成活率分别为61.30%、53.47%和58.4%,产量分别为412.20 kg/hm~2、536.10 kg/hm~2和950 kg/hm~2;成蟹养殖的饲料消耗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育肥前期(9—11月)的饲料用量占50%左右,整个成蟹养殖阶段的FCR为2.63。(3)池养成蟹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9月,雌体比雄体早20 d左右;雌体的性腺发育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的9—10月,雄体的性腺发育时间跨度较长,生殖蜕壳前性腺指数已达0.8%左右;雌雄成蟹性腺发育期间肝胰腺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能保证池养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子标记跟踪同期孵化、同池饲养的黑龙江鲤(YL)、德国镜鲤选育系(JL)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HL)的生长过程。在135 d(越冬前)、325 d(越冬后)、385 d及445 d测定相关生长性状,评估3种鲤生长性能,并探讨越冬体重损失同越冬前体重的关系及其对越冬后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JL的特定增重率仅在1~135 d显著高于YL和HL(P<0.05);YL体长的特定增长率在1~135 d和325~385 d显著高于JL和HL(P<0.05);3种鲤品种内个体间生长差异较大,体重的变异系数在各测定时段均超过20%;在445 d时,3种鲤的性腺重和性腺成熟系数均为雄性显著高于雌性(P<0.05),但同一品种(系)雌鱼和雄鱼在各测定时段的生长无明显差别。越冬体重损失率与越冬前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越冬前相同体重范围个体的越冬体重损失率存在一定差别,可细分为低体重损失(LWL)和高体重损失(HWL)两个群体;LWL群体的越冬前体重显著低于HWL群体(P<0.05),但在越冬后各测定时段的体重均显著高于HWL群体(P<0.05),LWL群体体长在各测定时段均显著高于HWL群体(P<0.05);越冬体重损失率同325~385 d及385~445 d的特定增重率无明显相关,但与385 d及445 d的体重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以上结果表明,JL(体重)和YL(体长)的生长优势主要表现在早期(1龄);3种鲤的生长性能均具有较大的选育空间,但同一品种(系)雌雄个体在445 d前的生长无明显差别;越冬体重损失不影响后期的生长速度,而通过决定越冬结束时的体重来影响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