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不同栽培密度对紧凑型油菜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3个紧凑株型和1个普通株型油菜品种“秦优7号”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密度下的个体与群体的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在密度为210000株/hm2时,紧凑型油菜品种的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性最佳,可以获得该类品种的最高产量;“秦优7号”的产量在150000株/hm2的密度下最高,在210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有不显著减产;紧凑型油菜品种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高于“秦优7号”。随密度从150000/hm2增加到270000株/hm2时,紧凑型油菜品种和“秦优7号”品种的单株角果数都减少,但紧凑型品种的角果数缓慢较少,而“秦优7号”较少幅度较大;两类品种千粒重的增加和角果粒数的减少均较平缓。在较高密度下,个体与群体协调性好,群体角果数多,这是紧凑型油菜在较高密度下能获得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高密度栽培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栽培密度是决定轻简化栽培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滇早油16号、花油8号、黄矮早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高密度处理(30万、36万、42万、48万、54万株·hm^-2),研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及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8万株·hm-2高密度下,油菜获得较高群体籽粒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油菜的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而对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的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一次分枝数、千粒重和株高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油菜的实际产量与千粒重和株高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油菜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应重点选育株高和千粒重较为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山区油菜大面积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点播、翻犁撒播产量分别比翻犁移栽低11.1%、19.8%,纯收益分别比翻犁移栽多69.4元/667m2、16.9元/667m2,说明油菜直播具有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今后在油菜生产上可因地制宜推广直播技术.  相似文献   

4.
油菜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及效益影响单因子进行试验探讨,结果表明:以育苗免耕移栽效益最佳,适宜在道真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密度对渝黄一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期播种.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渝黄一号在不同密度情况下的产量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渝黄一号的产量影响很大。以密度60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其次是7000株/667m^2居第2位。建议以后生产上结合平衡配方施肥以6000株/667m^2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6.
李继刚 《种子》2002,(2):48-48
河西走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加工番茄的种植。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番茄具有较高的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雨量少,空气干燥,灌溉农业可以进行无支架栽培。但是由于品种单一、栽培方式落后、亩产量低、原料采摘期集中,从而造成严重浪费。为此,我们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加工番茄产量的影响试验,对单行、双行以及覆膜进行了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7.
稻田免耕油菜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移栽方式的对比栽培,试验表明:稻田免耕油菜保墒保肥效果好,苗成活率高,既节资增效,又费省效宏;免耕栽培比翻犁移栽节约生产成本80元/667m^2左右,而产量却相当。  相似文献   

8.
油菜不同密度轻型栽培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韦崇崴  张建攀 《耕作与栽培》2002,(4):44-44,F003
通过油菜不同密度免耕栽培与翻耕栽培试验对比,结果表明:以6000株/667m^2免耕栽培群体结构合理,经济性状好、产量高、效益佳,证明油菜轻型(免耕)栽培是一项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在道真县肥力水平较高、蔬松透气的砂壤田和潮泥田中可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油菜免耕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和效益,采取两因子四水平随机区组试验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移栽平均产量183.11kg/667m2,最高产量203.56kg/667m2,免耕条播平均产量156.45kg/667m2,最高产量169.78kg/667m2,免耕移栽比免耕条播平均增产17.04%,增产达显著水平;免耕移栽比免耕条播纯经济收入平均增加24.24元/667m2,差异不显著;油菜免耕移栽适宜密度为6000株/667m2,免耕直播适宜播种量为0.35kg/667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务川县油菜生产,特在2012年在务川县进行了测土配方、习惯施肥和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k)试验。试验表明:油菜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均表现为测土配方施肥〉习惯施肥配〉对照(ck),其产量上测土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高8%,比对照(ck)高38.1%。  相似文献   

11.
探讨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为谷子抗倒伏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在山西省定襄县、太谷区和泽州县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覆膜穴播(MX)、膜侧条播(MT)、裸地穴播(LX)和裸地条播(LT)4种种植方式,分析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茎秆第1和第2节间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10号的株高和重心高度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裸地处理。在定襄和太谷试验地,MX处理的第1、第2节间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最高,MT处理的第1、第2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张杂谷10号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MX>MT>LX>LT,但MX与MT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泽州试验地,覆膜处理的倒伏指数显著高于裸地处理;LT处理的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干密度和节间充实度高于其他处理;裸地处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裸地处理的产量高于覆膜处理,且LX与L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植株倒伏相关指标及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定襄县和太谷区适合张杂谷10号高产抗倒伏的种植方式是膜侧条播,在泽州县的最佳种植方式是裸地条播。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立与当前生产模式相匹配的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方式,选用棉花品种泗杂3号,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棉区(江苏大丰)不同地力水平田块(高、低)进行麦棉两熟栽培管理方式定位试验,设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系统测定棉花生物量、产量和生育期间的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栽培方式和地力水平显著影响棉花产量,而产量的差异主要由温光、氮肥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造成。棉花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是低下的资源利用效率。高产高效栽培较常规栽培产量提高27.5%,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7%、23.4%、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是长江下游较为适宜的栽培方式。因此未来生产中应进一步合理优化栽培方式来提高棉田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豆抗倒伏性的评价指标及其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倒伏性的鉴定通常采用倒伏程度分级法, 但其表现依赖于田间实时环境, 分级较粗放。育种实践需要一种不依赖于实时环境的倒伏潜势评价方法。本研究利用表型差异大的32个大豆品种和1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NJRIKY, 研究了鲜重力矩(株高×鲜重, PF)、干重力矩(株高×干重, PD)、单位抗折力鲜重力矩(株高×鲜重/抗折力, PFS)和单位抗折力干重力矩(株高×干重/抗折力, PDS)等4种倒伏性评价指标与倒伏程度的关系, 从中遴选出PF与倒伏程度的相关系数高、物理意义明确、测度简便、环境稳定性高, 与倒伏程度共同QTL多, 综合表现最优, 反映了倒伏势。在A2、C2、D2和G连锁群上, 共检测到7个倒伏程度相关的QTL, 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6%~12%, 2年未检测到相同的QTL; 在B1、C2和O连锁群共检测到7个倒伏势有关的QTL, 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5%~12%, 其中qPFC2-2, 2年均能稳定表达, 贡献值较大; 倒伏程度和倒伏势共有的QTL区间有GMKF059a~satt319和satt286~A63_1T两个; 抗倒伏性等位基因来自亲本科丰1号。  相似文献   

14.
以京农科728和金农738为试验材料,研究3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化控剂玉黄金(主要成分胺鲜酯和乙烯利)对春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玉黄金后,能够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缩短节间,提高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从而提高抗倒伏性能。与清水对照相比,玉黄金处理后,随密度升高,京农科728产量分别提高12.54%、11.24%和8.81%,金农738产量分别提高4.39%、4.05%和7.00%。为春玉米高产及实现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化学调控对寒地水稻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垦稻12为试验材料,设置600g/hm2、900g/hm2、1200g/hm2、1500g/hm24个调节剂水平,研究不同调节剂用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水稻的株高降低,节伸长受到抑制,茎秆抗折力增加,弯曲力矩减小,倒伏指数减小。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有效降低了水稻倒伏的发生几率。调节剂处理可促进水稻分蘖,收获穗数的增加补偿了千粒重降低的负效应,在600g/hm2处理水平下,寒地水稻收获穗数增加明显,结实率有增加趋势,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显著。900g/hm2、1200g/hm2处理水平下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在1500g/hm2处理水平下产量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17.
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机选取中豆29×中豆32重组自交系群体中165个家系作为2年田间试验材料,分析大豆单株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等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效应,并检测各性状QTL。结果表明,38个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倒伏性状等有关的QTL,主要集中在C2、F和I连锁群。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与QTL定位结果一致。在F连锁群上,2年均检测到倒伏QTL qLD-15-1,解释的表型变异超过20%,与百粒重和分枝荚数QTL分别位于相同和相邻标记区间,表明产量相关性状与倒伏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在I连锁群上,每荚粒数QTL和二、三、四粒荚数QTL不仅于同一位置,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2%~65%,并且2个年份均重复出现,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QTL与二、三粒荚数QTL的增效基因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这4个粒荚性状QTL的共位性与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证实每荚粒数和四粒荚数与二、三粒荚数分别由不同的机制调控,对于育种上探讨以改良大豆粒荚性状为途径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薯块膨大中期简便易行的增产措施,研究了甘薯中后期翻蔓、提蔓、喷施多效唑、喷施缩节胺、摘除枝条等措施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不作处理)相比,提蔓和喷施多效唑、缩节胺能有效控制旺长,叶面积指数降低,但中后期光合势并未降低,地上部干重降低,块根干重增加,单株薯数增加,分别增产11.28%、16.15%和8.27%,其中喷施多效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3种栽培模式对芸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万株/hm 2时,各栽培模式芸豆的单株荚数最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最高;分枝数与茎粗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芸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子粒呈上升趋势。110cm垄作和65cm垄作在密度为2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 525.25和2 389.23kg/hm 2;平作在密度为20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为2 008.44kg/hm 2。故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保苗株数25万株/hm 2时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甬优1640,杂交籼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380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A:31.7 cm×30.0 cm、B:22.2 cm×30.0 cm、C:17.1 cm×30.0 cm、D:13.9 cm×30.0 cm、E:11.7 cm×30.0 cm、F:10.6 cm×30.0 cm),比较研究不同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均以13.9 cm×30.0 cm处理产量最高。密度对两种类型水稻影响也不完全一致,籼粳杂交稻在C~E密度下产量均高于10.5 t hm–2,且未发生倒伏或倒伏较少,能获得高产稳产;杂交籼稻只有在D密度下产量高于10.0 t hm–2,表观倒伏率较高,较难稳产。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类型品种茎秆的倒伏指数逐渐增大,茎粗、单位节间干重、茎壁厚度都呈下降趋势。随着灌浆时间的增加,籼粳杂交稻倒伏指数先升高后降低,高峰值出现在抽穗后30 d,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单茎茎鞘重先降低后升高,抽穗后30 d达最低值。杂交籼稻倒伏指数一直升高,茎壁厚度一直下降,节间充实度先下降,抽穗后30 d后略有下降或回升但不明显,单茎茎鞘重先降低后升高,抽穗后30 d最低,抽穗后30 d前后是发生倒伏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