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油棕发生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进行研究,对该病病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经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拟茎点霉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茵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球形,浅褐色至深褐色;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最适合该茵生长,其次是胡萝卜琼脂培养基(CDA)和燕麦琼脂培养基(OMA);在10 ~30℃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茎点霉(Phoma spp.)是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泛,引起植株叶斑、叶枯、茎枯、褐斑、枯斑等症状,其中部分种是检疫性植物病原菌。本文对茎点霉的12个种21个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分生孢子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茎点霉菌株在生长速度、产孢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其中检疫性豌豆脚腐病菌(Phoma pinodella)种内菌落形态也有较大差异。大部分茎点霉菌株在燕麦培养基上明显地促进孢子产生;在PDA培养基上变温处理培养30 d,能够促进豌豆脚腐病菌菌株产孢;单一的划破菌落法对所有菌株产孢没有影响。口岸检疫时不能只依据形态学特征区分检疫性茎点霉,应结合其他分子手段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3.
采用PDA、OMA及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对22种在自然寄主植物上缺少乙型分生孢子的拟茎点霉(Phomopsis)进行了培养. 结果表明,16个种在PDA或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上(25 ℃,14 h/d光照)培养10~20 d后能产生乙型分生孢子,除花烛拟茎点霉(Phomopsis anthurii)、腊梅拟茎点霉(P. chimonanthii)和紫薇拟茎点霉(P. lagerstroemiae)的部分乙型分生孢子有变态外,其余种的孢子形态与该属真菌典型的乙型分生孢子基本一致;坚木拟茎点霉(P. dysoxyli)可产生与甲、乙型分生孢子形态完全不同的丙型分生孢子. 苜蓿煎汁 Czapek培养基为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草莓褐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柯赫氏法和ITS DNA序列分析对草莓褐斑病的病原进行确认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褐斑病病原在病叶及PDA培养基上均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具分枝;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透明、单细胞,大小为(5.7~7.3)mm×(2.0~3.0)mm;根据病菌形态,确定该病原菌为昏暗拟茎点霉Phomopsis obscurans(Ellis Everh.)B.Sutton。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贵州余庆茶叶产区的茶树叶部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出多个相似的分离物,观察其菌落、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等形态。测定了LSU、ITS和TUB等核酸序列,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依据柯赫氏法则,完成代表性菌株CGMCC3.20149在室内和自然条件下的茶树叶片致病性研究。同时,还探究了菌株CGMCC3.20149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结果表明,CGMCC3.20149菌株的菌落、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等形态与荸荠点霉秆枯病菌Didymella bellidis一致;CGMCC3.20149菌株与模式菌株D.bellidis PD 94/886和D.bellidis CBS 714.85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100%;通过损伤方式接种,CGMCC3.20149菌株可引起茶树叶片产生病斑;在O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快,达(0.76±0.01) cm/d, 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次之,为(0.73±0.02) cm/d, ME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则最慢,为(0.62±0.01) cm/d;不同的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均影响菌丝的生长速率、菌素丰度、...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7.
滇黄精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病害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进一步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该病原菌。结果表明,病原菌菌株的菌丝为白色,背面淡黄色,菌丝体呈絮状、贴基生长、生长茂盛;病原菌菌株的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态,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柱形,小型分生孢子呈卵形或肾形;从菌株的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IT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8.
桃枝枯病是近年来在江、浙、沪一带出现的一种新病害,为有效防控桃枝枯病,对其病原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桃枝枯病菌菌丝在PDA培养基、温度25℃、pH 6.0~7.0及光照12 h·d~(-1)条件下生长最好;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蔗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和牛肉浸膏。病菌在PDA上易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温度25℃、pH 6.0~7.0、光照12 h·d~(-1)及高湿(95%以上)条件下萌发率最高。综合而言,不同的营养(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光照、pH、湿度等环境条件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芦笋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芦笋茎枯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对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S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为60℃10min.病菌分生孢子在加番茄汁的培养液中的萌发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液.其中以麦芽糖番茄汁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0℃;最适pH值为9~10,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  相似文献   

10.
外源Spd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瓜品种津春2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外源亚精胺(Spd)对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显著升高,而株高、茎粗和生物量显著下降;盐胁迫下喷施Spd明显上调了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基因的表达,提高了SOD、POD活性,显著降低了黄瓜幼苗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且植株株高、茎粗和干鲜重下降幅度降低。表明外源Spd可通过上调盐胁迫下Cu/Zn-SOD和POD基因的表达,使SOD和POD酶活性升高,有效清除活性氧,从而缓解膜脂过氧化伤害,进而缓解盐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症状诊断芦笋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初期仅见田间个别植株变黄后萎蔫,病情发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拟叶和茎变褐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出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2.
拮抗细菌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就拮抗细菌生防菌2[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生防菌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i asparagi)、尖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玉米小斑菌(Bipolaria maydis)、百合灰霉病菌(Botrytis elliptica)和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生防菌2发酵液50倍稀释液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2.6%,100倍稀释液则为55.3%,对分生孢子附着胞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将稻瘟病菌和生防菌2发酵液同时接入燕麦培养基中,生防菌2对稻瘟病菌菌落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防菌2对芦笋茎枯病菌、尖镰刀菌、玉米小斑菌和百合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生防菌1对青枯病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生防菌2对青枯菌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是危害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在我国尚无发现,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了解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中分离的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分别在不同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和光暗条件下研究该菌株的生长和产孢情况及该菌株孢子的热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加拿大进境油菜茎基溃疡病菌在5~37℃下均可进行营养生长,最适营养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的热致死温度为54℃;在pH值为4~10的V8培养基中均可生长和产孢,生长情况除pH值为5外,其余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产孢量受pH值影响较大,最适pH值为7;病原菌在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良好,持续黑暗利于产孢;V8培养基最适合该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对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u)茎灰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拟茎点霉属真菌;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甘油,氮源为硝酸铵。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窄,25~28℃菌丝生长良好,分生孢子在32℃时萌发率最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 H范围均较广,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 H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和分子孢子萌发的影响都不大。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木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 ℃)、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 ℃)、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 ℃).[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 ℃,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 ℃,致死温度为55 ℃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白睡莲黑斑病叶上分离获得1株真菌SL-1512,对其完成致病性测定,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最佳的室内抑菌药剂,对不同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情况展开分析和进行室内药剂平板筛选。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均适合该菌株的生长,碳源和氮源以葡萄糖和蛋白胨较适宜,生长适温为28℃,致死温度为55℃,在pH值4~10条件下均生长良好,其最适p H值为5~7,通气及光照对草茎点霉菌丝生长均无显著性影响;在供试的3种药剂中,代森锰锌抑菌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1 000 mg/L时相对抑菌率为97.1%,EC50为1.2 mg/L。  相似文献   

17.
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的抗药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检测江苏芦笋主产区丰县和赣榆芦笋茎枯病菌对甲基托布津已发生严重抗药性。丰县和赣榆田间抗性菌株比例为68.2%和88.9%,存在低抗(5<EC50≤20μg/mL)、中抗(20<EC50≤100μg/mL)和高抗(EC50>100μg/mL)突变体。抗药菌株在不含药的培养基中经单孢分离连续培养8代,抗性仍保持稳定。高抗菌株对噻菌灵、苯菌灵、多菌灵表现正交互抗性,对乙霉威表现敏感;低抗、中抗菌株对乙霉威不敏感。抗药菌株的产孢力、菌丝生长速率与敏感菌株相近。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引起云南省铁线莲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从患叶枯病的植株上采集病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大亚基(LSU)双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科赫法则进行验证。并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铁线莲叶枯病的致病菌为Spencermartinsia sp.,按照科赫法则接种植株的叶片均发病。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为其适宜培养基,生长最适温度为25 ℃,不同光照处理下生长不受影响,生长最适pH为6.5~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19.
桃枝枯病由核果果腐拟茎点菌(Phomopsis amygdali Delacr. J.J. Tuset & M.T. Portilla)侵染引起。该病原菌菌落适宜在PDA、PSA和燕麦培养基上生长,培养6 d菌落直径均可达到83 mm以上;在乳糖代替蔗糖的查氏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菌落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 ℃,在pH值为5.0~8.0的培养基上菌落扩展速度较快,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0~7.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丙氨酸。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从烟粉虱上分离的If B01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优化其产孢条件.【方法】采用形态学、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鉴定该菌株;比较不同培养基、培养基含水量、pH、接种量与金属元素对分生孢子产量的影响,优化产孢条件.【结果和结论】该菌株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与玫烟色棒孢霉Isaria fumosorosea相似,其ITS1-5.8S-ITS2 rDNA和β-微管蛋白DNA序列与玫烟色棒孢霉和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相似性高于97%,将该菌株鉴定为玫烟色棒孢霉.培养基配方对If B01菌株分生孢子产量影响显著,玉米粉+麦麸混合培养基产孢量最多,1 g培养基产孢量为6.07×109;麦麸∶玉米粉质量比为5∶5、培养基含水量(w)为42%、接种量为6 m L菌液时,其产孢量最高;该菌株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pH 5~8时,都有较好的产孢量;金属元素对产孢无促进作用,且镁、铁、钠和钙对If B01产孢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