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张帆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41-44
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上放弃了传统的“相机抉择”及“单一规则”,转而采取兼顾可信度和灵活度的“泰勒规则”。我国应采取既对政策工具有规则约束,又对当前或预测的经济状况作出反应的积极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策目标、利率杠杆、传导机制等方面着手,对中美货币政策进行了比较,从而发现我国货币政策方面的不足,并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在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别从部门协调“、双顺差”现象、利率改革、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和基层人民银行贯彻货币政策实践等角度对当前货币政策施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缓解货币政策压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主要针对我国1996年到2002同连续八次下调利率来分析利率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三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究竟应该使用货币供应量还是利率,一直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分析,认为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合理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利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往往是比较谨慎或保守的?从具体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经验估计如泰勒规则看,这些货币政策比具体经济模型所要求的最优货币政策更为保守。本文从模型不确定性及决策者对不确定性态度变化的角度,运用美联储数据进行实证来解释这一现象。经过分析发现,若与降低利率的变动相比,央行更为关心产出缺口的稳定性,则央行对模型不确定呈厌恶或呈中性将会大大降低泰勒规则中的反应系数,随之产生较为保守的货币政策,若央行对不确定性呈偏好,则产生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R-ε规范条件下,导出了规范场、希格斯场、规范固定项及鬼场的拉格朗日密度,并据此给出了弱电统一规范理论中的费曼规则. 相似文献
8.
9.
10.
利用前景理论及其扩展研究不同货币政策下人们的行为选择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货币政策下,收入水平和边际利得的不同会促使人们相应地调整参考点和权重,使总价值函数处于不同的位置(税收和通胀也都对参考点和总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立地类型分类规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粗糙集理论((Roughset))中的知识表达系统和约简算法。在研究区内选取与立地因子关系最密切的树高因子为决策属性,以海拔、母岩、坡度、坡位、土类和土层厚度作为条件属性;决策属性动态聚类和各条件属性值域离散化后,建立立地类型分类决策表,计算决策属性的依赖度及其相对约简,得到马尾松林分立地类型的分类因子为土层厚度、坡位和母岩,并且其重要性分别为0.6923、0.5385和0.3077.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粗糙集理论及其规则挖掘方法;并以大豆籽粒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预测为应用实例介绍了粗糙集理论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分析,在各目标的之间权衡比较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目标。把“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的。币值稳定是为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币值稳定,二者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区域间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结构存在差异,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执行效果,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和国民经济的运行,货币政策的区域性效果研究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林丽琼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43-46
利率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剖析美日利率政策的应用特征及效果,并阐明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运行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运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着重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制约,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开放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并在结论中提出了政策建议,具有操作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应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与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与物价变动的影响,以此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80年代以来推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可操作性,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达到间接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