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宏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65-17966
该文研究了秦汉时期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或诏令,秦汉政府以“重农”为出发点设立生态保护职官,统治者示范引导,提高百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该文论述了该时期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认为秦汉时期时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减缓了生态恶化速度,培养和教导了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研究这段历史可从中借鉴古人的生态保护思想和主张重视全民生态教育及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2.
刘俊霞  王宁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06-10807
秦汉农业开发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西部开发,其开发规模及开发程度史无前例,秦汉时期农业开发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又引发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概况、秦汉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开发举措与生态环境关系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整理与回顾。  相似文献   

3.
先秦秦汉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农业政策减灾思想亦处于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本文从农业灾害的预防、治理措施、灾害救荒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农业政策减灾思想,以期为我国当今社会的减灾救荒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精耕细作"一词建国初出现后,农史学界即开始研究,秦汉成为精耕细作研究的重要时期。学界基于史籍文献、考古成果和前人研究,依赖"精耕细作,少种多收"的优良传统、"选精"与"集粹"、"环境史理论"等理论,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就秦汉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程度、技术体系、与环境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依据"环境史理论"、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秦汉农业精耕细作与环境之关系是将秦汉农业精耕细作问题研究推向进步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苏维埃时期,苏区的农业科技教育具有诸多创新性之处。包括教育主体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正是这诸多创新,极大地激发了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热情,使得苏区农业长足发展,为战争时期的苏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的农业职业教育属于广义的农业职业教育,其广泛的教育对象、较为完善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方法、丰富的教育资源等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职业教育的进步,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魏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011-8012
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布局情况,并揭示了水利于当时农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从古至今,水旱灾害一直是最重要和最具危害性的农业自然灾害.本文对远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等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论述了期间一些主要的应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岭南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比较多,这些作物是岭南稻作、旱作和园圃三种农业经济形态的主要标志。稻、薏苡和根茎类作物以岭南原产为主,粟、黍、麻、豆、小麦、高粱则是外地传入的。虽然外来粮食作物的传播路线和输入时间不一,但是秦汉时期无疑是它们进入岭南的第一个高峰,这与当时北方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已呈现体系化的特征,它包含农业灾害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农业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陕西古代蚕桑业起步早,发展快,势头好。从西周公刘算起,陕西兴桑养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陕西蚕桑业发展迅速,至汉武帝时,臻于极盛,蚕桑生产和缫丝织绸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隋、唐、宋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蚕桑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元、明时期,发展缓慢,几于停顿。清康、乾年间,陕西蚕桑业复兴很快,发展迅速,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13.
秦王朝之建立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由此跨入整体发展时期。秦统一,推动了中国农学的哲理化趋势;加强了中国农业的政策制度建设;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远播。秦农业是秦、汉帝国之兴盛与建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With series of measures and policies taken by Qin and Han governments,although 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had made rapid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it put up significant distinctions in many field during different eras.In Qin and West Han dynasties,the agriculture of Sou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still had been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it had arrived at its boom 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extending of agricultural areas,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yield of agriculture,the boom of...  相似文献   

15.
秦在林业管理方面,一直推行的是“封山禁林”的政策。促使秦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兴土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是直接因素;重农思想的排斥、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间接因素;剥夺旧贵族的利益则是政治上的需要。这一政策对现代林业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招抚流亡、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等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近70年的努力,呈现出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7.
以史料为据回顾了茶的早期利用方式及衍变过程:神农时代发现了茶可作药用;先秦以前,茶的利用方式是晒干收藏,煮作羹饮;秦汉之际,茶由药用衍变为饮料;汉晋时期形成了茶叶生产的雏形。西汉蒙山植茶与吴理真无关,有可能是道人所为。  相似文献   

18.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316-2317
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在战国时期开始兴起,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保墒、选种和播种技术,同时还出现了代田法、区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些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在今天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秦汉墓葬中,经常发现有陶仓、陶困等储粮模型明器的随葬。据目前所知最早的陶困出现于春秋晚期的秦国墓地中,并于西汉中后期开始在中原乃至全国范围内盛行开来;而陶仓最早出现于西汉早期的关中汉墓中,在东汉时开始骤然增多,并盛行全国。陶团最先出现在春秋晚期的秦墓,与秦国的农业发展和秦人的价值观及丧葬习俗分不开,而陶困和陶仓的流行时间的不同与它们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