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章  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82-15384
在阐述农村信息化的内涵以及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一是农民参与度不足,农村信息平台使用效率偏低;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农民对信息的实际需求;三是农村信息平台交互性较差。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探讨了社会资本要素对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其中农民与信息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参与网络"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乡规民约"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增加了管理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是将"技术网络"植入乡村信任体系,促进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与支持;二是增强信息平台的交互功能,提升农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度;三是引导与利用乡规民约的管理权威,完善信息化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2.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必须加快标准化步伐,为农村信息高效共享提供基础;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为农民致富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提升农村信息化资源运用效率;发挥政府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各方保障;实施培训工程计划,建设高素质的信息化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农村信息化供给主体缺位;缺乏必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励运营商投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利益机制不健全;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缺乏专业信息人才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采取政策优惠措施激励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培育.  相似文献   

4.
浅析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就武强县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武强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目前,该县通信基础设施初具规模,通信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开发及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发展方向,并对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已成为妨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成为加大我国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信息资源共建服务系统需要实现的是各个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各种信息资源有机集成与共享建设,使其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成果只注重信息集成技术手段的使用,对农村信息服务共建共享的具体方法和模式研究较少。文章分析设计了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共建模式整体架构、数据模型、结构层次和平台流程。使用.Net和SQL Server为开发工具,根据对共建模式的设计和分析,构建了农村信息服务共建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通过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共建中的各种知识成果的共建共享,需求者可以更加及时、高效、方便的进行交流和学习,对促进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农村社会进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宿迁地区农业信息化调研为案例,分析了当前农业信息资源获取上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农业信息公共获取的关键在于加大政府对农村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村信息人才和面向农村的信息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农村文化信息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通过对湖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研究,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疆农村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从农民信息消费能力、接受信息能力、信息资源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信息化宣传培训、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北京市信息化发展为例,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和印度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探索"三农"服务投入模式,推进新技术与农村信息化的融合,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机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文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337-6338
阐述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的现状,并列举了东部地区的河北和西部地区的贵州在信息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就我国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机制方面的问题,并从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威荣  朱毅  吴青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26-20227,20241
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其优、劣势,并提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认同感;健全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承担起相应任务;依托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引导农户整合信息来源;提高农民内在生长力,激活自身需求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2002~2012年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广西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构建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2~2012年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2002~2012年,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实际相符.其中,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资源指数较高,对广西农村信息化影响较大,且2002~2007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居中;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指数较低,且发展速度较缓慢.[建议]应加大农村信息产业投资力度、创新投入机制、拓宽农村信息服务渠道、丰富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建立农村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农户信息化素质,以促进广西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运营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总结农村信息化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运营3个发展阶段,探讨了目前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采用SWOT分析表明通信运营商作为主体具有可持续运营的明显优势。可构建"政府+通信运营商+CP+SP+用户"服务链,以此为特色形成了可持续运营模式,指出了农村信息服务持续运营的体系结构,分析了关键的推广运营机制。回顾了珠海农村信息服务持续运营的实践工作,总结指出通信运营商主导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产业链,创建可持续运营的农村信息服务具有很好的借鉴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57-758,760
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公平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笔者从城乡信息不公平的现状、形成的客观因素和带来的危害性出发,提出了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的主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三农”问题现状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农村发展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的关系,从而有力的论证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各领域广泛采用信患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已成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最后展望信息网在农村的未来蓝图。  相似文献   

17.
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是农村经济腾飞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途径.加强西安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是实现西安农村信息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针对西安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为加快西安农村信息服务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农业知识服务实现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知识服务是知识经济时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课题。详细阐释了农业知识服务的内涵、农业知识服务与农业信息服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开展农业知识服务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实现农业知识服务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9.
市、县、乡、村四级网络联动探索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我国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意义和当前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日前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者以济南市在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中的对策和效果为研究对象,全面阐述和分析了“市、县、乡、村”四级网络联动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同时用实例说明了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对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拉近城乡之间“知识文明”距离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