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3.
混油处理是成品油长距离输送管道运行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将混油以掺混的方式部分或全部回掺到纯净油品中的混油处理方法,以GB 17930-2006《车用汽油》和GB/T 19147-2003《车用柴油》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测试方法为依据,结合国内顺序输送管道运行的实际情况,针对特定管道开展了顺序输送油品的掺混实验。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掺入汽油,对掺混比例最敏感的质量项目是闭口闪点;在汽油中掺入柴油,受到显著影响的质量项目有终馏点、研究法辛烷值、抗爆指数,而终馏点的敏感性表现最突出。依据测试结果,以敏感质量项目为控制目标,推荐了生产实际可采用的临界掺混比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的检测与切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混油的形成、变化规律,阐述了应用振动式密度计对混油进行在线检测、切割的方法及安装使用的条件,总结了密度检测系统自身及其在管道运行中存在的几方面技术问题,包括:过滤器堵塞、铁屑进入磁力泵、无压力补偿、露天设置,以及各站间显示的密度数据无法正确比对和各站在线数据采集标样改变。为更加合理、有效地监测、控制混油,确保管道顺序输送和下载过程中的油品质量,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密度检测系统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确保油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改进混油切割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混油切割量,提高管道运营公司的经济效益。通过总结西部成品油管道实际运行过程中混油段过站时混油量的变化规律,并与沿程混油量的理论变化情况相印证,提出了以末站上游新堡站的混油量为基准增加50m3作为末站混油切割目标量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效果明显。该方法解决了因后行油品密度无法提前准确确定,在计算第2个混油切割点时,经常误差较大,易造成混油切割量偏大或者油品不合格的问题。(图2,参5) 相似文献
6.
成品油顺序输送二维和一维混油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管道成品油顺序输送导致混油的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是介质的散布行为,即对流与扩散。两油品间的混油过程就是二维对流扩散过程,即轴向伸展与径向扩散。而轴向伸展帅管流横截面上速度不均引起的,长向扩散则是由深度梯度引起的。由分析得知,雷诺数越高,由一维混油理论求得的结果直接近二维混油法庭是的数值解,即雷诺数越低,一维混油理论求得的误差越大,在层流状态下,一维混油理论几乎不能成立,因此,在顺序输送设计与运行中 相似文献
7.
西部成品油管道末站混油切割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部成品油管道兰州末站混油切割是提高管道运营效益、保证下游油品质量的关键运行管理环节,2009年以来的柴油-汽油混油切割数据表明,末站混油切割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末站混油切割最大的难点在于后行油品密度值的确定,混油切割量关键在于第二切割点油品密度值的控制,但是后行油品的准确密度值往往很难获得;其次,兰州末站和新堡站关于混油界面密度差值的规律不再适用,导致单次混油量迅速上升;最后,首站外输罐的油品常常边进边出,且进出油品分别来自不同炼厂,导致初始混油界面前后段纯油密度不稳定、界面不清晰。采取改进切割比例、修正密度偏差、改变首站油品切换模式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有效降低了混油切割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成品油多品种管道输送的关键是如何减少混油,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油品接触段产生的混油,抚顺石化储运公司依据油品调合理论和经验公式,按照小调试验结果,采用了较合理的工艺流程,使回掺后的油品质量达到了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南输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混油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际运行的南输成品油管道中油品切换操作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每次油品切换后混油量及混油长度不完全相同,分析了油品切换、流态变化、管路特征、机泵匹配等因素对顺序输送混油的影响,指出输量小、流速低、混油界面运行时间长是南输成品油管道混油量偏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成品油顺序输送时的混油粘度计算与误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GB265-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对不同油品混油粘度进行了试验测定,取得了第一手的混油粘度实测数据。对苏联学者提出的混油粘度计算公式、克恩达尔-莫恩罗埃公式和兹达诺夫斯基公式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新的混油粘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新公式的混油粘度计算误差很小,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主要食品中伏马菌素污染水平分析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我国主要食品中伏马菌素(Fumonisins)的污染状况和风险水平,为相关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制定伏马菌素限量标准及其他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相应数据支持。【方法】对我国18个城市中大米及其制品、面粉及其制品、其他谷物及其制品、干豆类和坚果5类食品中的伏马菌素进行抽样检测,结合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的食物消费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风险评估方法原则,对我国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对伏马菌素的摄入量进行暴露评估研究,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描述。【结果】在总计485份样本中有35份样本检出伏马菌素,伏马菌素平均含量为0.04mg/kg;我国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对伏马菌素的总体平均摄入量为0.162~0.369μg/(kg·d),远小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伏马菌素设定的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2μg/(kg·d)。【结论】我国主要食品中伏马菌素风险较低,处于可控水平。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进口质量流量计价格昂贵、供货周期较长、售后服务不及时等问题,结合成品油管道特点,联合中国相关厂商研制了国产化质量流量计。国产化质量流量计在设计和制造方面采用全数字解算技术和稳定的传感器制造技术等专有技术,保障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依托成品油管道现场建设了国产化质量流量计试验场所,采用串联方式与进口质量流量计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国产化质量流量计运行稳定,与进口流量计相比,相对偏差较小,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首次实现了国产化质量流量计在成品油管道中的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不同预处理液对蜡梅切花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瓶插植株瓶鲜重变化、瓶插寿命、开花率和萎蔫脱落率等综合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预处理液对蜡梅采后衰老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7mg/L6-BA+200mg/L8-HQS+200mg/LSUC处理具有最佳的处理效果,对延缓蜡梅采后的衰老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一种矿油型导热油的调配生产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导热油(热媒)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热介质,具有低压下可获得较高传热温度的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导热油价格昂贵,且需部分进口。为降低管道输油成本,对国内外使用的导热油进行了化学分类和分析,在石油型导热油成分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矿油型导热油的调配生产方法。实验室试验证明,调配的导热油不仅成本低廉,质量也可和国产名牌导热油媲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