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泥鳅,又名鳅鱼、广鳅鱼和泥鱼,属鱼钢、鳅科。泥鳅的品种较多,常见的有大鳞泥鳅、鳗尾泥鳅、真鳅等。泥鳅肉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句俗话: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每100克泥鳅中含蛋白质22.6克,脂肪2.9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维生素B_10.08毫克,维生素B_2O·16毫克,尼克酸5毫克。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走访了南京市惠民桥水产品批发市场,经有关人员介绍:泥鳅由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烟酸。肉质细嫩鲜美,很受市民的欢迎。据国内外泥鳅市场调查显示,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万~15万吨,但国内市场只有5万~6万吨的供应量,缺口很大,  相似文献   

3.
于2009年5月17日至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5次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累计催产种鳅314 kg,约21 980尾,获受精卵2 340万粒,得泥鳅水花苗1 850万尾。其催产率为68.3%~95.5%,平均值为84.2%;孵化率为56.8%~93.3%,平均值为81.21%。对种鳅筛选、抓捕器具、催产激素剂种配伍、产卵水流及水温等影响泥鳅人工繁殖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为泥鳅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2009年利用从湖北省引进的天然四倍体(雄)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雌)泥鳅杂交,进行全三倍体泥鳅培育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组(2n×4n)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分别为54.69%、80.64%、56.64%;对照组(2n×2n)分别为76.23%、82.97%、79.44%。早期胚胎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组后代染色体数为71~75条,视为100%三倍体。6月龄时对其杂交后代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为100%三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湖北省洪湖市四倍体泥鳅与当地的二倍体泥鳅杂交能产生100%全三倍体泥鳅,这种生物杂交的方法操作简单、方法可靠,是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泥鳅肉质平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报道,泥鳅的肉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2、维生素B5以及钙、磷、铁等元素,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鳅肉高达22.6克。此外,泥鳅在医疗上还具有一定的药疗作用,能治疗多种疾病,如对  相似文献   

6.
<正> 常吃泥鳅可防脂肪肝泥鳅有丰富的优质营养成分。泥鳅含脂肪量很低,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和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合成蛋白质时不可缺少的蛋氨酸。在动物性蛋白食品中,泥鳅占有数一数二的位置,特别是所含蛋氨酸可以防止脂肪肝。  相似文献   

7.
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蛋白质含量达21%,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越来越为人们喜爱,被称为"活人参"。近年来,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1998,(10)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同时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肝炎、痔疮、白癣、跌打损伤、小便不通、乳癌等均有较好疗效。泥鳅生命力和适应性都很强,繁殖快,饲料来源广泛,养殖泥鳅是一项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的致富门路。建池养殖池一般以水泥池为好,最好建在向阳、住宅附近或用水方便的地方。面积一般为100~150平方米,池深1.5米,水深保持在50厘米左右。在池的一端设进水口,另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究属间杂交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的泥鳅(M)与大鳞副泥鳅(P)优良个体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建立了泥鳅自交M(泥鳅♀×泥鳅♂)、大鳞副泥鳅自交P(大鳞副泥鳅♀×大鳞副泥鳅♂)、正交MP(泥鳅♀×大鳞副泥鳅♂)与反交PM(大鳞副泥鳅♀×泥鳅♂)4个试验群体,并对其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4个群体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2,3,4,5,12月龄等生长阶段,4个群体生长速率差异趋势相似,且MP与PM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显著(P0.05),MP生长速率显著高于PM、M(P0.05)、显著低于P(P0.05),PM生长速率显著高于M(P0.05)、显著低于P(P0.05)。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MP群体与PM群体鳍条数目皆偏向于M亲本。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P与PM聚为1支,再与M聚为1支,最后与P聚为1支;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806%,其中主成分1方差贡献率为43.000%;在27个测量参数中挑选21个对主成分1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83.33%~93.33%。【结论】综上所述,杂交后代生长性状体现出了明显的超单亲(泥鳅)优势,且两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泥鳅更相似。研究结果为杂种泥鳅的鉴定、育种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探讨了两种温度(15℃、20℃)条件下泥鳅幼鱼(4~12 g)的昼夜摄食节律特征。结果表明:在两种温度条件下,泥鳅具有昼夜连续摄食特性,属于晨昏摄食类型,在一天之中有1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期,集中在17:00~19:00;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性关系;在20℃条件下泥鳅的日摄食量显著大于15℃条件下的(P0.05)。建议泥鳅的科学投喂策略为:在20℃生长环境下,投饲频率一天3次,以体质量的5%进行饵料投喂,最佳投饵时间在8:00~9:00、12:00~13: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探讨了两种温度(15℃、20℃)条件下泥鳅幼鱼(4~12 g)的昼夜摄食节律特征。结果表明:在两种温度条件下,泥鳅具有昼夜连续摄食特性,属于晨昏摄食类型,在一天之中有1个极明显的摄食高峰期,集中在17:00~19:00;泥鳅的昼夜摄食节律与个体大小和性别无显著性关系;在20℃条件下泥鳅的日摄食量显著大于15℃条件下的(P<0.05)。建议泥鳅的科学投喂策略为:在20℃生长环境下,投饲频率一天3次,以体质量的5%进行饵料投喂,最佳投饵时间在8:00~9:00、12:00~13:00和18:00~19:00。  相似文献   

12.
泥鳅养殖成功与否疾病防治至关重要.现就泥鳅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作一介绍. 1 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对泥鳅危害大,大多由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红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孔雀石绿消毒.治疗可用每立方米水10g四环素浸洗或在饲料中加入适量氯霉素做成药饵投喂;也可用每立方米10~20g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浸泡病鱼10~20分钟,或用每立方米水溶解20g呋喃奈斯,药溶15~20分钟,或用0.04%(药物占泥鳅体重)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1999,(4)
利用稻田养殖泥鳅,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余杭市农科所于1998年进行稻田养殖泥鳅试验,4月18日亩放养泥鳅苗50公斤,到当年11月18日收获时,每条泥鳅长达10厘米左右,泥鳅亩产达391.5公斤;早稻亩产为368公斤,晚稻亩产为402公斤,获得了粮食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现将泥鳅稻田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泥鳅多生活在淡水或湿润环境中,适应中性或弱酸性的水质或底质。泥鳅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5~30℃,最适水温24~27℃,当水温低于5~  相似文献   

14.
梁少民  李春发  张小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11-6612,6626
[目的]为提高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今后泥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方法]对生态孵化模式与传统人工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成活率和畸形率以及亲本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孵化率比传统孵化方式高32.60%,差异极显著。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的幼苗成活率比传统孵化模式高22.32%。传统孵化模式和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幼苗的畸形率分别为26.50%和24.14%,差异不明显。传统孵化模式与生态孵化模式下泥鳅雌性亲本的死亡率分别为89.72%和5.91%。[结论]采用生态孵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泥鳅的孵化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减少亲本死亡率,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符合泥鳅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泥鳅属鱼纲、鳅科,是温水性鱼类。泥鳅体延长,亚圆筒形,长10多厘米;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口小,下位,有须;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泥鳅含人体必需有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其中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达22.6克,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对环境适应力很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人工养殖泥鳅是很好的致富门路。泥鳅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高。泥鳅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质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  相似文献   

16.
选择蛋黄、豆浆、奶粉和商品开口料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开口料对泥鳅幼苗的存活率及活性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96小时后,蛋黄培育泥鳅幼苗的存活率较低,仅有4.5%;豆浆、奶粉、商品开口料培育泥鳅幼苗的存活率较高,分别为41.0%、44.5%和50.0%。蛋黄、豆浆、奶粉、商品开口料培育的泥鳅幼苗活性系数分别为10.40、23.45、24.38和44.13。在开口初期,泥鳅幼苗  相似文献   

17.
泥鳅耐低氧的能力较强,便于带水长途运输。然而在高温季节若不采取一定的措施,运输的危险性也较大。1.消毒暂养刚刚捕捞的泥鳅经过洗浴消毒处理,可用3%~5%的食盐水或0.01‰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0~20分钟,然后放入水泥池暂养二三天,待运。2.清洗除杂起运前,仔  相似文献   

18.
张玉明  田秀娥  王永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34-12436
[目的]了解安康地区泥鳅的胚胎发育全过程。[方法]用DOM和LHRH-A2对泥鳅进行催产,将所产卵子进行人工授精后所获的胚胎置于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培养,进行泥鳅的胚胎发育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期的27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泥鳅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24~26℃、pH值7.0~7.5的淡水中,泥鳅胚胎从受精到孵化出膜历时30h45min。[结论]为泥鳅的人工繁殖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应兵  廖咏玲  杨代勤  谢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22-21823,21828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   

20.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11个形态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方泥鳅和泥鳅聚类,亲缘关系较近,与黑龙江泥鳅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1的总方差贡献率为50.430%,主成分2的为20.880%,主成分3的为10.381%,累积贡献率为81.691%。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3种泥鳅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1.4%~100%,判别准确率P2为71.4%~100%,综合判别率为8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