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建筑多元化的今天,陕北窑洞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黄土高原上。对陕北窑洞生态内涵的探究和解析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从陕北的地域特征、窑洞建筑环境入手,分析了地域景观、窑洞建筑及装饰中暗含的生态观,阐述了陕北窑洞生态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对窑洞生态内涵的挖掘,有利于窑洞这种特殊生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也可以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窑洞建筑被遗弃,传统窑洞建筑正面临消亡。窑洞建筑的更新改造在解决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保护农业耕地、传承窑洞聚落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榆中北山传统窑洞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为例,分析现有窑洞建筑存在的问题,并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改造的措施,为窑洞建筑探究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3.
庆阳香包绣制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庆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庆阳香包绣制被活化利用并融入民众生活,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虽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初具规模,但却无法再上新台阶,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须从项目保护单位职责、文化传统与创新开发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对庆阳市早胜牛、庆阳驴、子午岭黑山羊、滩羊等地方种畜品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庆阳地方种畜品种后继的保种、开发利用和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传统民居,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堪称陇上景观之一绝。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别窑建房"、"弃窑下山"、"离窑就塬"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潮流,传统窑洞正面临严峻的困境和挑战。发展和保护窑洞民居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窑洞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振兴脱贫地区的传统工艺,实地调研隆回县、溆浦县、安化县等脱贫地区的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情况。调查显示,目前脱贫地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存在传承人"数量寡、年龄高、文化底"、传统工艺品"单一化、趋同化、机器化"、传承环境失衡等困境,应通过建立传承人档案库、构建传统工艺人才"三方协同"培养体系、助推脱贫地区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等措施加强脱贫地区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庆阳香包是陇东地区民俗文化的代表和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针对庆阳香包发展中存在的消费方式单一、生产规模小、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缺乏香包制作技术人才、缺乏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品牌观念的问题,提出利用网络营销、提高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庆阳香包更好发展,传承民俗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保护传承好地方剧种,已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张家界市地方剧种保护传承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地方剧种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机制明确保护主体、增加剧种文化事业发展经费、加大地方剧种传承普及力度等保护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9.
甘肃庆阳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农业地域之一,也是周先祖创造早期农耕文明的初始地之一。这里有着勤劳纯朴、心灵手巧的人民,有着雄浑厚重、永不褪色的黄土文化。周祖陵、黄河象、窑洞、剪纸、香包、刺绣、皮影、陇东民歌等光彩照人。勇于开拓创新的庆阳人民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省西峰区为研究区域,在对研究区域靠崖式窑洞、胡同式窑洞及地坑院窑洞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指数和法与适宜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适宜性评价,按照潜力系数进行潜力级别划分,进而分析研究区域废弃窑洞的复垦潜力.结果表明:废弃窑洞的复垦利用方向主要取决于窑洞的类型、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复垦技术和投入水平,按此评价,西峰区废弃窑洞土地总面积为4 731.96 hm2.靠崖式窑洞复垦潜力相对较小,胡同式及地坑院窑洞复垦潜力巨大,废弃窑洞的复垦可有效增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1.
赵绍梅  姜鑫  侯文达  段莹  黄正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4-1756,1778
通过实地考察和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陕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窑洞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地下窑洞的发展实际,系统分析地下窑洞的历史渊源、优缺点、现状成因和发展方式,论证了保留地下窑洞的必要性,并将其与第三产业捆绑,创新性地提出地下窑洞未来发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2.
《安徽农业科学》2019,(10):243-248
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南蚕桑丝织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及调查研究来构建江南蚕桑丝织的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其生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原理,解释这一文化遗产在当前保护和传承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通过生产性保护来维持其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为"江南蚕桑丝织文化"如何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得以保护、传承、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当前传统农耕文化主要面临小农经营者缺乏保护与传承意识、传承主体存在"结构性缺失"、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基础发生巨大变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从小农经营者、新型经营主体、政府三方主体考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宁南黄土高原区窑洞栽培鸡腿菇技术,包括窑洞的选择与处理、菌床建造、季节的安排、菌株与配方、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宁南黄土高原区窑洞栽培鸡腿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建立庆阳苹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庆阳苹果的改进和推广宣传提供科学参考。以庆阳地区7县1区8个地方以及2个其他地区的苹果为试材,测定了果皮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花青苷含量、可滴定总酸含量等10个主要果实品质指标,采用多元统计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与陕西洛川和甘肃静宁的苹果品质作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的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137%,说明这4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庆阳苹果品质的大部分信息,固酸比、果形指数、可溶性总糖和果皮色泽为简化后的4个指标。庆阳地区苹果综合品质高低的顺序为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静宁县西峰区温泉镇黄官寨村镇原县西峰区温泉镇刘家店村正宁县洛川县。  相似文献   

16.
陕北绥德是被赋予"秦汉名邦"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秦,繁华于明清。这里的建筑是以黄土高原窑洞建筑为主,窑洞中的装饰是以窗棂为主。窗棂的基本组成元素以植物、几何、文字和其他题材元素为主。本论文通过对窑洞窗棂艺术应用审美特征的造型性与直观性、瞬时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绥德窑洞窗棂的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审美意义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绥德窑洞窗棂"天圆地方"思想、传统伦理道德、美好生活想往等文化的理念,揭示了绥德窑洞窗棂艺术和文化审美意义。窑洞窗棂艺术在美化表面的同时,在彰显民间技艺、营造造型氛围、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建设美丽绥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52-14854
针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从窑洞本身及其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窑洞的建筑特色和使用价值以及它在陕北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运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窑洞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优势方面突出其作为生土建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的特征,解决黄土高原土地和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作用,以及富含乡土特色的审美价值;劣势方面突出了村落布局缺乏整体性、交通不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欠缺、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机遇方面则突出了世界范围内对建筑生态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地下民用建筑的探索和应用;挑战则在于窑洞建筑技术、窑洞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窑洞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限制"型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陕北窑洞的发展应该通过舆论正确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善窑洞的缺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建设具有陕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维持已久的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的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之下也逐渐褪色。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其面临着原有村落、建筑逐渐消失、文化传承主体缺位、文化传承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下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与传统建筑、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凉山彝族地区的乡土景观基因要素进行提取、分类和编码,完成了凉山彝族地区乡土景观基因图谱信息链的构建。最后将其成果运用到凉山彝族地区乡土景观基因的保护与传承中,提出该地区乡土景观基因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以期为凉山彝族地区乡土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武陵山片区中华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中华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是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文化遗产传承、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我国(尤其是湘鄂渝黔)中华老字号认定与武陵山片区老字号资源概况,研究该连片特困地区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并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