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分析嘧菌酯和丙环唑复配农药在大豆作物上的残留分布及降解动态,分别在北京和安徽两地对大豆作物进行田间施药,得到了青豆与大豆(干豆)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茎、叶的样品,并通过QuEChERS方法提取、液质联用色谱仪检测对各样品进行了农药残留浓度的测定。结果表明:青豆与大豆上农药残留规律近似,不同部位的残留浓度表现为叶>茎>果实,其中鲜叶上嘧菌酯和丙环唑最大残留量为0.709 mg·kg-1和1.300 mg·kg-1,鲜茎上分别为0.032 mg·kg-1和0.059 mg·kg-1,青豆上分别为0.025 mg·kg-1和0.029 mg·kg-1,干叶上分别为0.546 mg·kg-1和0.581 mg·kg-1,干茎上分别为0.024 mg·kg-1和0.050 mg·kg-1,大豆上分别为0.026 mg·kg-1和<0.01 mg·kg-1。根据降解动态公式拟合,嘧菌酯和丙环唑在鲜叶上的消解速率均大于其在干叶和干茎上的消解速率。嘧菌酯和丙环唑的复配剂按推荐方式施用时,不会带来潜在的残留风险,但由于茎和叶上的残留浓度远大于大豆果实,在饲料选择时需要关注农药残留问题,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降低饲料中农药残留对家畜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碱地番茄是在高盐碱土壤和灌溉水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集成应用优良品种与特定的栽培方式,生产出独特风味品质与高营养价值的番茄果实[1]。本文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番茄产量及品质效果的影响,探讨实现节肥的番茄种植生产模式,并确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制度及其栽培技术,可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2]。  相似文献   

3.
巨穗小麦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穗小麦种质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优良基础材料[3]。高分子谷蛋白表现的稳定性和多态性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标记,进行品种、品系的指纹图谱的绘制,且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与面包加工品质间有密切联系[4]。  相似文献   

4.
建立18种有机磷农药在青菜、黄瓜、萝卜、苋菜、辣椒5种蔬菜和桃子、苹果2种水果中残留量快速检测方法。样品中有机磷农药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取适量样品提取液直接用GC-FPD检测,低浓度的添加回收样品浓缩至一定体积后进样。18种供试农药的定量限(LOQ)在2~30 μg·kg-1范围内,检测限(LOD)在3.6×10-10 g~5.5×10-12 g范围内,回收率在70.25%~120.50%,变异系数在0.65%~30.70%,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
畜禽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堆肥法是把市政废弃物处理成再生利用资源的一种生物方法[1].国外对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的堆肥化过程与设备做了大量研究[2];而畜禽废弃物的处理,国内农村基本上仍采用低效率的传统工艺,对于在强制通风设备中的堆肥化过程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6.
雷仲仁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5):2932-2934
据世界粮农组织最新统计,世界蔬菜收获面积约为5 864万公顷,总产量约11.65亿吨;而中国蔬菜收获面积约2 468万公顷,总产量7.58亿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2%和65%。中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人均蔬菜消费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同时蔬菜病虫害种类和发生危害程度在所有作物中也居前列,如郑建秋[1]编著的《现代蔬菜病虫害鉴别与防治手册》记载蔬菜病虫害1 323种。一般病虫害危害对蔬菜造成的损失为2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为了控制病虫害,常常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污染及病虫害抗药性提高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及蔬菜安全生产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和相关农业科研、推广应用部门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如2016年,科技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解决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和突出问题,启动了一系列重点专项,其中包括“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包含42个项目)。为了实现化肥农药“双减”,提高蔬菜品质、保障蔬菜产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生物防控技术就成为首选的替代技术,而且是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加大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控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为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在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本栏目此次集中发表的5篇论文中,有3篇是关于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的,2篇是关于蔬菜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的。在3篇害虫生物防治的论文中,有2篇涉及应用生物多样性来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害虫,而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热点,即害虫天敌植物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提供越冬和繁殖场所、提供逃避农药和耕作干扰等恶劣条件的庇护及适宜生长的微观环境的植物体系就构成了害虫天敌的植物支持系统[3-5]。一般将这些植物称为储蓄植物或载体植物,它是一个天敌饲养和释放系统,是在作物中有意添加或建立的用于温室或大田害虫防治的系统[6-7]。如利用蓖麻载体植物系统防治烟粉虱(Bemisia tabaci)[8];利用诱集寄主苘麻防治B型烟粉虱等储蓄植物系统已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9]。吴圣勇等[10]研究表明采用协调天敌诱集和助增策略,通过混合种植不同诱集植物,诱集到了多种自然天敌类群,并将筛选出的优势天敌构建成储蓄植物系统。如将小麦-麦蚜-瓢虫的储蓄植物系统应用于温室后的第2周,接种200头瓢虫的处理,蚜虫密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防治效果为69.4%。因此,以天敌昆虫诱集、保护、筛选和利用为一体的害虫生物防治思路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传统的蔬菜病虫害防治理念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不仅影响蔬菜产品质量和农田环境,破坏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菜田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使有益生物种群受到制约。因此,保护利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和有益天敌种群数量,对控制害虫具有重要意义[11]。曾粮斌等[12]研究表明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不同,药剂防治措施虽然能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但也使天敌数量相应地减少,而生物农药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小于化学农药;发现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该研究为花椰菜地害虫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类研究与应用较多的杀虫真菌,它对15个目149个科的700多种昆虫以及6个科的10多种蜱螨有侵染致病作用[13]。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球孢白僵菌产品共13个,其中大部分可用于蓟马、粉虱、蚜虫等蔬菜害虫的防治。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应用白僵菌防治温室黄瓜、西兰花、茄子等蔬菜上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烟蓟马(Thrips tabaci),其防治效果在70%左右[14]。虽然虫生真菌对多种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但在应用中经常会遇到菌株退化问题,张慧等[15]通过开展连续继代培养对高毒菌株产孢和毒力的影响研究,获得对西花蓟马毒力和产孢量均高且稳定的球孢白僵菌菌株,进一步提出有效防止菌株退化、优良菌株保存和改良的方法与措施,为高效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是重要的植物根围促生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B1619菌株能够有效地防控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达到80%左右,其主要作用机理为在植物根部定殖,保护植物不受病菌侵染,诱导植株产生抗病性[16]。向亚萍等[17]进一步研究发现,B1619菌株分泌的3种脂肽类抗生素中对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lycopersici)生长起重要抑制作用的为bacillomycin L和fengycins,为该菌株今后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根结线虫严重制约了蔬菜的产量,每年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18-19]。施用化学杀线剂防治根结线虫病虽然见效快,但会因农药残留而极大降低蔬菜品质,破坏生态平衡,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是减轻根结线虫危害的重要策略之一,将生物有机肥与生物菌剂相结合的可持续治理体系日益受到重视,选择合适的生防菌株,并进行搭配组合,使之由单一菌肥向复合菌肥、单功能向多功能方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所使用的菌种已达到100多种,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及蓝藻等。据报道,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颗粒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生防效果为39.8%,同时可增加黄瓜产量[20];交枝顶孢霉(Acremoniumimplicatum)为线虫条件致病真菌,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寄生率为33.8%[21]。马玉琴等[22]研究评价了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淡紫拟青霉、交枝顶孢霉、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等生防菌剂配比的生物有机菌肥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生长、产量的影响,筛选出3个高效菌肥组合,即5号组合(短短芽孢杆菌、交枝顶孢霉)、6号组合(短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9号组合(短短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交枝顶孢霉、钩状木霉)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及增产作用具有较好的综合表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菌肥、实现化肥农药“双减”、安全防病与增产提供了依据。 本专题所发表的5篇有关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控研究与应用的论文,仅仅是该研究领域的很小部分,只是想以专题的形式抛砖引玉,并借国家大力提倡的化肥农药“双减”之契机,促进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柠条是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适应性、抗旱性很强[1]。为促进柠条人工林更新复壮和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本文选择对28年生的柠条灌木林进行0 cm、5 cm、10 cm 三种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1)柠条萌蘖性极强,首次平茬后植株生长迅速,生态效益显著。(2)选择留茬高度10 cm平茬处理方式的效果好于其它两种处理[2]。  相似文献   

8.
闫凤鸣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2511-2513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2016年6月23日)推出了中国特辑,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发文指出,必须提高中国基础研究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1]。而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历来有偏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倾向,虽然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总体依然存在这类思维惯性。其实在农业病虫害治理中,基础研究可以说极大推动了治理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如昆虫信息素的准确鉴定决定着田间诱捕效果,昆虫毒理学研究为新农药研发指明方向,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检疫有赖于昆虫分类学等等,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为了害虫的有效治理,我们必须给予害虫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必要的重视。 为应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世界范围内的猖獗危害,各国科学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烟粉虱大会极大推动了交流、合作和烟粉虱防控。中国昆虫学家和植保科学家除了在烟粉虱治理方面的贡献外,在基础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很多杰出的工作,如生物型鉴定[2-4]和取代机制[5-6]、B型和Q型在中国的入侵机制[7-8]、烟粉虱传毒机理[9]以及烟粉虱不同生物型的取食行为[10-11]等。这些研究为烟粉虱的监测预警、有效防控、新技术新药剂的研发和治理新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烟粉虱的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各类项目特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量支持[12],研究成果除了发表在国际杂志外,国内杂志也不断有烟粉虱相关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特别是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2年11卷第2期、《植物保护学报》2016年43卷第1期,出版了“烟粉虱专辑”,体现出中国科学家在烟粉虱研究方面的持续工作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产出。本期《中国农业科学》(49卷13期)又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发表5篇烟粉虱有关的论文,这既说明了烟粉虱依然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也体现出科学工作者对烟粉虱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不断努力。这5篇论文各有侧重,其中2篇是关于植物抗性机理的,2篇是关于Q型烟粉虱体内重要酶系和内共生菌的,另外1篇是关于微生物农药联合增效作用的。 在害虫综合治理策略中,植物抗性利用历来是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植物抗性机理研究是抗性利用的基础。植物受到害虫危害后的诱导反应是植物抗性的重要表现,也是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期刘明杨等[13]报道的B和Q生物型烟粉虱取食所诱导的黄瓜不同生理生化反应,从寄主植物的角度比较了烟粉虱两种生物型的危害特点和寄主适应性,为两种生物型竞争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也为针对不同生物型而利用植物抗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蔡冲等[14]的论文则比较了不同抗性水平的番茄品种对B型烟粉虱危害后的生理反应,为筛选针对B型烟粉虱的番茄抗性品种指明了方向。 针对烟粉虱本身的生理生化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是阐明其成灾机理、适应特性和演化发展和选择防控靶标等的基础。溶菌酶(lysozyme)作为首个从昆虫体内纯化的抗菌物质,在多种昆虫中均被发现。于洁等[15]通过对球孢白僵菌侵染后Q型烟粉虱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推断出4个BtLyzs可能参与了烟粉虱对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有可能成为烟粉虱生物防治的潜在新靶标。Cardinium是烟粉虱体内的一种次生内共生菌,张文平等[16]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研究了Q型烟粉虱感染Cardinium品系(C+)和未感染品系(C-)取食行为的差异,从行为学角度揭示两个品系适合度差异的原因和内共生菌的作用。 研发和利用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一直是植保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害虫的抗药性是包括生物农药在内的农药品种有效利用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以延长杀虫剂的使用寿命。阿维菌素在烟粉虱防控中的持续使用,使得Q型烟粉虱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逐渐增强。李茂业等[17]研究证明,黄绿绿僵菌Mf96菌株与阿维菌素联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是一项新的防治Q型烟粉虱有效措施。 烟粉虱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暴发,给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问题,同时也为我们开展入侵害虫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材料。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增多、农业耕作方式变革和保护地种植业的发展,预计外来入侵生物、本地害虫、农药残留等问题会不断增多。开展烟粉虱的基础研究不仅可以为其安全、有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也可以为解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病虫害综合治理和持续控制的问题,提供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引言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有可能发生,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1-3]。由于寒潮出现的地区和季节不同,其强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伴随的大风、雨雪、降温和持续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都很大[4-5],奈曼旗位于我国第二个春季寒潮大风频发地区,秋、冬、春三季都有寒潮天气出现,对农牧业和其他行业都可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刘月焕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792-2795
中国是世界水禽生产和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禽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1],产肉量、产蛋量和产绒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截止2014年,中国鸭、鹅存栏量分别为6.56亿只和 2.73亿只,分别占世界鸭、鹅总存栏量的58%和 83%,占中国家禽存栏量的12%和5%[2]。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水禽业得到蓬勃发展,但同时由于集约化饲养、饲养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经验缺乏和防疫技术滞后等原因,旧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肠炎)、小鹅瘟和新发鸭坦布苏病毒病,鸭呼肠孤病毒病等疫病成为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鸭瘟于1957年在中国首次报道[3],可感染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主要造成水禽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损伤、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性器官退行性病变,死亡率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4]。小鹅瘟主要感染雏鹅和雏番鸭,被感染的水禽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5]。鸭坦布苏病毒病于2010年首次在国内发现,造成产蛋鸭产蛋急剧下降,由于继发感染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可致死亡率达到15%—20%[6-7]。呼肠孤病毒病多发生于幼龄水禽,以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出现坏死性病变为特征。2005年以来,出现了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变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肝脏出现不规则块/斑块坏死和出血灶[8]。 为减少水禽疫病的危害,了解和掌握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快速和准确诊断,提供有效和经济的免疫接种用疫苗,科研人员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期(49卷14期)刊登的“水禽病研究专题”,收集有7篇论文,3篇与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相关,包括重组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和胶体金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3篇与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相关,分别是鸭坦布苏病毒病卵巢病理变化规律的研究、灭活疫苗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以及1株鸡胚致弱疫苗株选育的研究;1篇是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DRV)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虽然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有效控制水禽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为通过疫苗免疫防控水禽疫病做好技术储备。 鸭瘟(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对养鸭业危害严重。快速诊断是控制鸭瘟的有效措施之一,赵丹丹等[9]研究制备的DPV-gB蛋白单克隆抗体特异、稳定,建立的DPV胶体金检测技术相比PCR、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微量中和试验等检测鸭瘟的方法[10],具有速度快、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简单等优点,为基层临床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目前预防鸭瘟的主要措施为疫苗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有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载体疫苗因为具有活疫苗的免疫效力高、成本低及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鸭瘟病毒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1-14]。本专题中,孙莹等[15]成功构建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鸭肠炎病毒,将GFP-gpt表达盒插入到UL2基因,通过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证明UL2基因缺失后不影响DEV的免疫原性,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DEV活载体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而陈柳等[16]构建了表达鹅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鸭瘟病毒,重组病毒细胞生长特性与亲本毒株基本一致,且重组病毒在感染细胞中能表达外源蛋白VP2,接种雏番鸭能诱导VP2特异性抗体生成,为研制小鹅瘟-鸭瘟二联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鸭坦布苏病毒病自从2010年流行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国内多家单位和科研人员[17-23]进行了DTMUV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载体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和活疫苗(WF100株)先后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本专题中于可响等[24]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1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为鸭坦布苏病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但不论是灭活疫苗、活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都需要建立疫苗的效力检定方法,其对疫苗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林健等[25]通过系统研究DTMUV人工感染产蛋鸭的卵巢病变产生时间、病变检查内容和判定标准,在利用卵巢病变评价疫苗的效力时,为确定疫苗效力检验何时检查卵巢病理变化和如何判定病变卵巢提供了科学依据。韩春华等[26]通过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效力和消长规律的研究,给出了合理的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首免日龄。 关于在2003年开始流行于中国的鸭呼肠孤病毒,刘晓丽等[27]利用分离的毒株建立了SPF鸡胚DRV感染模型,证明其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对鸡场DRV感染的防控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意见。 水禽疫病的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过去认为水禽抵抗力强、疫病少的观点需要改变。在注重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免疫预防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有效的疫苗是关键,但目前国内水禽专用疫苗种类有限。部分病原出现变异毒株或新的血清型,致病力改变,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原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新疫病尚无商品化疫苗可用。因此,加强水禽疫病诊断、防控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特别是利用生物学技术开发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可为有效控制水禽疫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选用商品有机肥与其它4种新型肥料配合施用,筛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施肥模式。以商品有机肥和配方专用肥的施用效果最好,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大薯率、增加产量。其产量为38807kg/hm2,较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磷酸二铵600 kg/km2)(ck)增产7847kg/hm2,增产率25.3%。因此,在生产中,应加大对有机肥的施用,并按马铃薯的需肥规律施用配方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安定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差,肥料利用率低。选择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并对化学肥料减量施用。结果表明,在施用商品有机肥和腐熟农家肥时,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25%,不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是4287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3960 kg/hm2,增产率10.18%;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km2+化肥减量25%处理的产量为4126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2350kg/hm2,增产率6.04%。如果化肥用量较常规用量减少35%,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施用商品有机肥量6000kg km2+化肥减量35%处理的产量是39750 kg/hm2,较常规施化肥方式增产840kg/hm2,增产率2.16%;施用腐熟农家肥45000kg km2+化肥减量35%的产量为38120kg/hm2,较对照增产-790kg/hm2,增产率-2.03%。因此,在马铃薯的生产中,应注重对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以核桃果仁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固相萃取(SPE)法处理后,结合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研究了核桃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结果表明:6种农药在30 min内得到很好的分离,在10.0μg.kg-1~500μg.kg-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最低检出浓度为0.2μg.kg-1~4.5μg.kg-1,在加标100μg.kg-1~200μg.kg-1 浓度范围内,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2%~9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4.5%(<10%)(n=5)。结论:固相萃取(SPE)法加标回收率高,相对偏差小,是核桃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于检疫性细菌病害,该病害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暴发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在水稻叶片,表现为在叶片上形成条斑,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1]。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于功能叶失去作用,影响抽穗灌浆,空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10%-30%减产,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nkxi Matsumura)是重要的蛀果害虫,危害寄主多,且在不同寄主上表现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不同[1,2]。徐启茂等曾对苹果和山植桃蛀果蛾的深滞育幼虫的血淋巴和混合组织匀浆液的醋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5]。本文采用聚丙烯酸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苹果、枣和酸枣3种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滞育幼虫和初出土幼虫的醋酶同工酶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糜黍是糜子和黍子的通称。由于糜黍具有抗旱、耐热、耐盐碱的特性,因此决定着它在旱作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筛选试验[1],研究冀北糜黍亩留苗密度及化肥用量,从中筛选出最佳的标记条件。结果表明:冀北山区各品种糜黍适宜播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最适种植密度为60万/hm2,最适行距为宽窄行20~40 cm。适量施肥,氮肥 ( N )、磷肥 ( P2O5 )、钾肥 ( K2O )各45 kg/hm2为宜,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作物连作是近代商品化生产不得已而为之的生产方式,它会劣化土壤而导致作物生长发育障碍。在土地复种指数高、作物连作严重条件下,作物连作障碍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1-3]。 作物连作障碍是指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栽培管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其主要是由土壤劣变导致的,具体可归纳为5个方面:①土壤养分失衡;②土壤有害生物积聚;③土壤理化性状恶化;④来自植物的对土壤有害物质的积累;⑤土壤微生物区系劣变[4]等。 可发生连作障碍的作物种类较多,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甘蔗、烟草以及中草药、蔬菜、瓜果、花卉等均会发生连作病害。目前,中国危害程度高的连作地块面积大于10%,其中规模化种植区发生面积一般超过20%;连作障碍导致当季作物损失巨大,占20%—80%,严重的几乎绝产,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元;同时还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克服作物连作障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虽然,目前尚未找到根治方法,但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使作物连作障碍得以缓解[5-9]:(1)选用抗病品种或砧木。目前国内外已育成一批可供选用的不同作物抗病品种;同时也选育出一些抗病嫁接砧木,通过嫁接技术来克服作物土传病害,应用效果显著。(2)改善栽培制度。主要采用轮作,如粮-菜轮作、不同科间的粮-粮轮作和菜-菜轮作等,也包括作物同对抗植物(即具有通过释放抗菌物质来抑制病原菌功能的植物)和净化植物(即能够吸附土壤中过剩盐分的植物)等的轮作。(3)生物防治。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如通过增施蚓粪等生物有机肥或接种有益微生物等,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以竞争营养和空间等途径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繁殖[10]。(4)土壤消毒。即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实施土壤消毒处理,可快速、高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杂草等。(5)调节土壤pH。对于酸化土壤,采用增施消石灰或石灰氮等方法调节土壤酸度,从而可调节土壤营养有效性和土壤微生物区系,防止土壤劣变。(6)增施有机肥或有机物料。目的是为了保持较好的土壤团粒结构,维持均衡的土壤营养的有效性和微生物区系,以保持土壤健康。 不同作物连作障碍的主导原因不同,因此,不同作物连作障碍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作物连作障碍研究尽管较多,但对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仍是重点之一。研究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传统的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稀释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11]、应用同位素技术[12]检测根系分泌物等,到微生物区系的定性PCR-DGGE[13-14]技术、高效液相色谱[15]和核磁共振波谱法[16]对根系分泌物的测定、定量PCR法[17]对特定微生物定量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18]进行微生物分类及多样性分析等,使研究从定性向定量发展。 目前,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根系分泌物与植物营养自调,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特别是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是研究的热点。而根系分泌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的去向,以及根系分泌物的种类与病原菌增殖的关系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新热点。根际自生细菌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采用转基因技术,改造根际自生细菌,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结构,消除连作造成的微生物结构的破坏,以便有效防治土传病虫害[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栽培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作物连作障碍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作物生产定能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但许多作物彻底根治连作障碍仍是难题。另外应该指出的是,目前通常所说的作物连作障碍,不仅单纯是连作障碍,而且也包含不科学施肥导致土壤劣变引起的作物障碍,也就是说,即便轮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也会不同程度地引发作物生育障碍。目前,尚未分清作物连作障碍和施肥不良障碍各自所占份额,尚需进一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原因采取防控措施。本专题将从不同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差异蛋白表达分析等方面探索连作障碍产生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连作障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解决大豆玉米争地、稳定粮食生产、增加油料产量的有效种植模式。通过复合种植,高低作物搭配,可实现玉米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为了给此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筛选出适宜的大豆品种特列此试验,通过研究适宜大豆复合种植中大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今年玉米全生育期降雨偏少,造成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影响整体产量,大豆未受到影响它的成熟度较好。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中,玉米各处理平均产量9252kg/hm2(8755.5 kg/hm210164.0kg/hm2),说明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从大豆产量结果来分析,佳禾2号折合产量2829kg/hm2,比对照增产34.5kg,增幅22.4%,居第一位;陇黄3号折合产量2640kg/hm2,比对照增产21.8kg,增幅14.2%,居第二位;冀豆17折合产量2590.5kg/hm2,比对照增产18.6kg,增幅12.1%,居第三位,中黄30(ck)折合产量2320.5kg/hm2,居第四位,东豆027折合产量1186.5kg/hm2,比对照减产75kg,减幅48.7%,居最后一位。综上所述佳禾2号及陇中系列的品种经济性状较好,倒伏程度低、抗旱性好、产量高,适宜我们区域生态环境下种植,东豆系列品种生育期长不能更好的完熟,建议明年继续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及其生态风险,于2017年5月采取红河县哈尼梯田所在区域不同海拔的水样和土样,并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定量进行OCPs的组成、来源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有12种OCPs被检出,残留总量范围为60.43~4 335.35 ng·L-1,平均值为650.35 ng·L-1;底泥环境中检测到11种OCPs,残留总量范围为6.68~26.36μg·kg-1,平均值为12.29 μg·kg-1。哈尼梯田环境中氯化脂环类OCPs高于氯苯类,主要分布于底泥环境中。从各海拔位点得到的检测结果来看,OCPs的残留并没有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来源分析表明,该地区除历史性残留的OCPs外,存在新的OCPs输入。风险评价最终结果发现,水源汇合处、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水样中异艾氏剂的残留对水体鱼类存在较大风险;底泥中OCPs的残留风险要高于水中,部分采样位点六六六类、滴滴涕类、硫丹Ⅱ、氯丹和异狄氏剂存在较高的生态风险,而七氯在各个位点的残留均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总结得出梯田稻鱼共作环境中,底泥中的OCPs残留较水体需要更多的监控,而OCPs残留中的氯化脂环类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配方施肥对党参生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党参专用施肥配方及最佳施肥量,于2008-2009年在甘肃省漳县进行了8个N、P、K施肥配方及最优施肥配方下的施肥量试验,测定党参成药期根部形态特征和根产量,分析不同施肥量下党参的品质、养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各配方处理对党参成药期的根直径和根长影响不显著,但配方N18P13K9+NAM和N24P11K5+NAM能有效提高党参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CK2)增产17.9%和21.1%,N、P总利用率分别提高18.2%和11.6%,党参浸出物含量提高8.2%和2.7%;在750~900 kg/hm2施肥量区间,配方N24P11K5+NAM的党参产值及纯收益最高。党参专用型N、P、K最优配方为N18P13K9+NAM和N24P11K5+NAM,且适宜施肥量为750~900 kg/hm2;适宜施肥量条件下可提高党参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