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背景,而特色小镇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本研究在回溯国家层面特色小镇发展思路沿革的基础上,分析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据此提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旅游资源型特色小镇发展中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以巢湖半汤温泉小镇为例,分析其特色温泉资源与周边乡村各类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而提出着眼于区域乡村振兴的巢湖半汤温泉小镇规划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为相关类型的特色小镇发展提供规划思维和建设路径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相关政策精神、相关理论知识,本文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总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原则,为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始于现实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了推进农业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在融入式视角下探究其农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农业+旅游业、农业+互联网、农业+体育等模式是当前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形式,且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架构应该遵循引领与兼顾、共性与个性、顺应和回归的三维体系,统筹空间布局,集聚资源要素,推动朝阳产业与特色小镇的有机融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特色小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海南省特色小镇规划创建工作推进积极,成效显著。通过分析海南省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建议,从强化政策引导、突出特色产业和加强智力支撑三方面入手提升海南省特色小镇建设层次。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动力,特色小镇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和抓手,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支撑点。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是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全国首批特色小镇。本文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安仁镇的特色小镇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的结合部,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湖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特色小镇发展体量小,带动乡村振兴实力不强;建设平台小,集聚城乡资源要素能力不强;改革力度小,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完善以规划为基础的镇村空间融合、以产业化为特色的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以均等化为特征的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以改革为动力的城乡政策制度融合和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组织融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力抓手,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载体。栟茶古镇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创新融入古镇4.0理念,打造"古镇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微型度假"四位一体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其"古镇+"特色发展体系,转换现有的古镇资源与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为如东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宏观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二者虽在概念、目标和要求方面不同,但在背景和本质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在把握、坚持发展和弘扬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协同共建,对提升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回顾并总结了我国农村建设政策的经验和路径,对比分析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内涵与模式,并对二者的协同机制进行剖析,最后依据上述分析与结论提出了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同建共兴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冯斌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6):74-74,77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地区开始建设特色小镇,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但同时,也会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因为很多乡村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差,很多人没有很好的环保意识,一旦开发不当,反而会影响当地长远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特色小镇时,不仅要响应乡村振兴,更要从多方面考虑发展途径。本文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在乡村振兴的前提下,旅游特色小镇的规划历程,概括了旅游小镇的地位,并分析其发展途径,最后进行总结,希望以此为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永定区湖坑镇是世遗土楼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在分析湖坑镇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湖坑镇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治理提升、党建联盟建立等可持续发展措施,推进湖坑镇特色小镇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特色小镇开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调研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并以3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镇为例,分析了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产业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知名度低、资源匮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位特色产业、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化特色小镇、整合各类资源等4个方面的创新路径以促进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且在十四五时期迎来新机遇。以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基础,从全产业链构建、功能体系联动、产城融合共生等领域探索其发展策略,从产业决策、政策支持、系统规划、运营模式和项目落地等方面探讨其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发展可构建全产业链智慧循环、重点产业突出、三产协同发展、产城深度融合的建设体系,并将生态+、文化+、智慧+、健康+等新型产业要素融入,应避免农业小镇功能陷入单一化、同质化困境,通过升级核心支持政策、构建"1+N"多规合一综合体、促进多方合作运营和制定分期行动计划等措施有序推进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分析——以北京小汤山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创新,也是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昌平小汤山镇为例,分析了小汤山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状况,剖析了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围绕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提炼出北京农业特色小镇开发农业全产业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树立农业品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禅修理念引领发展,特色小镇展开画卷,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安徽省青阳县禅修小镇的建设投资情况与创新策略,为同类型小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举措、新模式、新引擎。本文通过梳理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以武威市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为基础,从产业、功能、形态3个方面分析了特色小镇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本文总结了"非镇非区"的发展空间平台和建制镇为基础的两种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点。研究发现,坚持科学规划、保证强有力领导、强化一二三产融合是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共有特征,而要素禀赋、领导主体、特色产业等差异是导致发展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农业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特色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创意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依托。以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玫瑰镇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对"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制约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一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是产教融合新形式,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办学针对性、提升特色小镇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推动特色小镇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彰显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产业经济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性。基于此,课题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探析,旨在为产教融合提供新路径,进而为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路径和载体,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资源整合角度出发,分析特色小镇、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三者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从而为实现特色小镇加强多种产业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0.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对接小镇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区域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BSC模式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导入该模式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评价专业教学质量,对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对接特色小镇建设、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