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等6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为碳源,运用IPCC提出的碳转化系数法测算了1985—2012年重庆市农业碳排放量,同时运用LMDI模型分析法对农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来看,1985—2012年重庆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上升一平稳一上升"的变化特征;(2)从碳排放结构来看,各类型碳源对农业碳排放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农业碳排放贡献大小依次为化肥农业灌溉农膜农药农用机械使用翻耕,其中化肥和农业灌溉占碳排放总量的76.36%;(3)从因素分解结果来看,以1985年为基期,农业生产结构因子、效率因子及劳动力因子分别累计实现了3.06%、350.71%和115.76%的碳减排,农业经济因子却累计产生了620.91%的碳排放增量。针对农业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投入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17年江西省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碳排系数法对农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运用LMDI模型考察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经济水平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江西省农业碳排强度持续趋于下降且2015年后农业碳排总量趋于下降;江西省农业碳源以化肥为主,其占比接近50%,且化肥、农药、农用柴油、农膜投入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是江西省农业碳排放增加最主要驱动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是该地区农业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劳动力规模整体上对农业碳排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劳动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健全农业碳排监管机制将成为江西省农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以及农业灌溉五个方面导致的碳排放,利用1995要2011 年江西省农业 投入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在Tapio 脱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江西 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结果表明院1995要2011 年,江西省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 长的趋势,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各类农业活动中,化肥和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从区域差异来看,2010 年江西省各设区市碳排放量排在第1 位是赣州市,其碳排放量比最后1 位的景德镇市多出近 8.13 倍;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新余市,高达7.4657 t/hm2,最低的地区为景德镇市,仅为1.9240 t/hm2,只有新余市的 1/3,碳排放量排在前7 位的粮食主产区是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从江西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 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来看,1996-2011 年间,其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江西 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在兼顾环境效应上表现不佳。  相似文献   

4.
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的过量施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江西省规模农户化肥施用量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转化系数法进行规模农户、化肥施用与碳减排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土壤的肥力、户主是否施用有机肥、对低碳技术应用的风险态度等4个因素深刻影响规模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施用行为,与化肥碳排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化肥碳减排效果显著;建议从政府和农户本身2个维度采取措施,实现化肥碳减排。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78~2015年贵州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户生产投入激励不同,从而对农业技术使用量有较大不同;(2)实施农地经营权自由流转、提高农地使用权稳定性和取消农业税对农业技术进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3)农地流转促使农户经营达到最优规模,增加农户对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稳定的农地使用权、独享农业收益权促进农户对化肥、农药等技术的投入,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机械化水平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采用最小二乘方法并构建“机械化水平-种植模式、农户收入-化肥施用强度”的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机械化水平对每公顷化肥施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当地总体相对低水平的机械化程度相关;(2)农业机械化通过强化以销售为导向的种植模式增加化肥施用量;(3)农业机械化通过提高家庭总收入进而增加化肥施用量。从提升种植农户素质、加强科学施肥培训、完善机械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加快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进鄱阳湖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俐  王莹  雷岁江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250-256
为探究山东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基于农药、农膜、化肥、农用机械柴油、翻耕、灌溉等农业生产中的6个方面,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山东省1997—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样本,比较山东省各地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最后运用Tapio脱钩模型计算山东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弹性系数。结果表明:(1)从1997年以来,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简单的倒"U"形变化,"上升—下降"两阶段演化特征突出;(2)山东省农业碳排放量高的地区多集中于鲁西北平原区,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多聚集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胶东丘陵西部地带;(3)山东省农业碳排放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3种不同类型的弹性特征,2008年后以强脱钩为主导,脱钩状态较为理想,说明近年来山东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刘浩  吕杰 《世界农业》2023,(4):111-124
整体结构位置和二元关系程度是社会网络的“质”和“量”特征,区分农户的结构和关系嵌入维度,有助于揭示社会嵌入与化肥施用之间的“黑箱”。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构建农户化肥减施行为的嵌入逻辑,利用辽宁省1 011户粮食种植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嵌入对农户化肥减施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嵌入有利于农户的化肥减量行为,但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间存在化肥减量选择和减量结果的影响差异,结构嵌入相较于关系嵌入拥有更强的化肥减量效应,“弱关系”更有利于实现农户的化肥减量行为。(2)社会嵌入的化肥减量作用因农户分化类型而呈现差异,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能提高小农户和兼业户选择减量施用化肥行为的可能性,但关系嵌入能够促进其化肥持续减量。仅结构嵌入和关系质量能提高规模户和纯农户选择减量施用化肥的可能性,并促进其化肥持续减量。关系质量型嵌入适用于小而兼型农业生产经营的化肥减量,结构质量型嵌入适用于大而专型农业生产经营的化肥减量。因此,加强社会网络的嵌入结构建设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化减量路径,对拓展农业减量社会化、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补贴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通过改变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利用奇台县37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农户的化肥投入行为角度,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农户化肥施用的因素,以化肥使用的变化来衡量补贴政策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对化肥投入量有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补贴金额越多化肥投入金额也越多。农户更愿意将补贴收入用来增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补贴将促使农户化肥施用量增加,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测度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科夫链法,考察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的动态演进机制,进一步基于脱钩理论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稻田为第一碳源;(2)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距较大,碳排放较低的省区呈扩大趋势,碳排放较高的省区有所收缩;农业碳排放量总体上表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而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布局则相反;(3)农业碳排放动态演进特征的分析表明,大部分省区的农业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地区差距有所扩大,但“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农业碳排放分布状态稳定性高,内部流动性低;(4)中国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多处于弱脱钩和强脱钩状态,强脱钩状态的省区在空间格局上逐渐替代弱脱钩状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危害逐渐被人们认知,碳的排放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其所造成的碳排放也不容忽视,而它又是由零散的小农户生产项目碳排放组成的。鉴于此,笔者对蔬菜种植农户的生产项目碳效应分析框架进行了构建并选择了相对合适的计量方法,运用典型农户案例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取先进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户碳效应要优于凭经验决定生产行为方式的传统农户;农膜投入、用电投入、粪肥投入以及化肥投入在农户从事蔬菜的各生产项目碳排放中占比最大;具有高碳排放的生产项目(如粪肥投入)间接引致的高碳汇会提高农户整体的碳效应水平。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农业物质投入的五个方面: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及农村用电,利用农业碳排放量估算模型,计算吉林省1999-2011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农业碳排放总量、组成结构以及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分为二个阶段,即波动增长阶段和稳步增长阶段。碳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205.3632万t增加到2011年的371.7199万t;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保持不变,依次是化肥、农村用电、农膜、柴油、农药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9年的505.2855kg/hm2升高到2011年的711.7935kg/hm2,其与人均GDP 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呈三次函数曲线,预计2012年将达到转折点。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总数、人均GDP、农业贡献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等驱动因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6806、0.0767、0.2160、0.1247、0.0572。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显示:2012-2016年,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392.4663万t增加到494.1911万t,农业碳排放强度由709.1317kg/hm2下降到561.4089kg/hm2。吉林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否则,吉林省农业减排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3.
借鉴农业碳排放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安徽省农业碳排放,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系统梳理安徽省农业2000-2013年度化肥施用量、畜禽养殖量、农药农膜使用量、土壤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等碳排放活动,测算安徽省农田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与碳排放效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逐年缓慢上升,与农业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上升幅度小于农业总产值上升幅度,整体而言安徽省农业系统碳排放处于正平衡状态;工业投入品碳排放是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最重要的来源,其中化肥生产、运输、施用过程中引起的碳排放在整个农业碳排放系统中所占比重最大;农业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高度依赖性和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逐步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研究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对有效推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国低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水稻产地1 11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改进的UTAUT(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构建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概念模型,采用PLS-SEM(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法)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意愿;(2)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本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农户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较为显著;(4)技术门槛和实施条件等表征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20年江西省统计数据,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EKC检验,并用LMDI分解模型对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快速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下降”3个阶段,农业碳排放量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出典型的倒“U”形曲线的特征,其拐点出现在2015年,此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39元;(2)农业经济水平是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是主要的抑制因素,农业生产结构既有增排效果也有减排效果,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业碳减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助于减少江西的农业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6.
以生命周期评价(LCA)为基础,选取农业能耗状况(化肥、农药、农膜施用强度)、农业生产低碳绩效(碳生产力、财政支农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等评价指标,运用趋势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并对低碳农业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等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安徽省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碳排放源的排放强度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碳生产力逐年良性发展,农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高,农业碳排放总体呈正平衡状态。各因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施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其各自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就相应地分别增加1.36%、1.14%、-0.70%、0.49%。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灌溉、翻耕、柴油等6类农地利用碳排放源,测算1999—2014年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析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序特征,并基于GIS研究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1999—2014年,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碳排放量从1999年的317.40万t增加到2014年的446.99万t,碳排放强度从1999年的987.79 kg/hm~2增加到2016年的1 076.26 kg/hm~2;(2)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集聚效应明显,2个年份排名前五的碳排放量总和分别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54.34%和53.64%;(3)2010年和2014年,湖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水平在空间格局分布上重合率达到100%,二者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化肥、农膜、农药的使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以尼洋河流域为例调查研究林芝地区农户农资使用情况,主要从农户是否愿意使用农资、使用农资投入的成本以及对使用后果的认识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74%的农户愿意使用农资,尤其愿意使用化肥的农户居多;(2)农资成本是影响农资使用的重要因素;(3)农户使用农资会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江苏省和江西省等2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省份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问卷调查与比较分析法,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地租赁市场发育特征、差异及内在原因进行深入探索。结果表明,江苏省和江西省的农地租赁市场发育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从流转规模角度来看,江苏省的户均土地租赁规模小于江西省,但块均土地租赁面积高于江西省;(2)从参与率角度来看,与江苏省相比,江西省的农户土地租出率更高,但租入率更低;(3)从流转来源与去向角度来说,2个省农户租入土地的主要来源均为亲戚或本小组成员,但租出土地的主要去向方面,江苏省是外村农户,江西省则是亲戚或本村小组成员;(4)从市场化程度角度来说,就租赁期限、契约签订和租金方面的比较可知,江苏省的农地租赁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江西省。以上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区域的农地资源禀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社会关系和农村政策实施背景等。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区域租赁政策,合理引导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农地的流转方向,江西省应积极借鉴江苏省发展农地租赁市场的有关经验,以更好地促进农地租赁市场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以洱源县6个乡镇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6个乡镇农户参与减施化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政府组织教育培训是农户决定是否参与减施化肥的关键因素;农户对化肥利用率与品牌的认知对农户是否参与减施化肥产生较大影响;具有风险偏好、性别为男性、文化程度较高、有特殊经历的农户,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农业收入较高、属于科技创新示范户的家庭更倾向于在农业生产中减施化肥;农户的环境污染与绿色产品的认知水平对农户是否参与减施化肥基本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