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rcGIS,Geoda软件,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标准差、经济增长指数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利用2002年-2014年人均GDP数据对湖北长江经济带48个县域的经济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演变特征: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显著增大,相对差异呈先缓慢增大后逐渐减小特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缓慢;2空间演变格局: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呈现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具有“大均质,小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渐形成以武汉、宜昌、黄石3市市辖区为主的热点区域.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表现出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引领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县域数量较少,未形成连绵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依据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各地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值,构建以旅游业发展为投入、区域经济发展为产出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率评级DEA模型,对2016年长江经济带36个主要城市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鄂州为DEA有效,其他城市均小于1。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城市为非DEA有效,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效率水平低,旅游业发展方式和水平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长江经济带地区城市间东部发达,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已然存在,中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可借助旅游业的完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缩小地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升该地区农业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高效、生活保障共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熵值法、泰尔指数探讨了长江经济带2003-2017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自2003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上渐入佳...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经济-生态系统评价及碳排放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例构建经济发展指数和碳排放核算体系评价长江经济带经济-生态系统,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碳排放空间分异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7年该区域碳排放总量为正值,区域生态承载超过应承受的水平,造成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弱化;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4年期全区域近40%的市州经济发展指数超过平均水平,前3年期一半以上的市州碳排放指数高于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碳排放指数呈全局空间正相关且显著,局部集聚区域为上海市、重庆市、江苏省南部、湖北省、浙江省东部、安徽省南部与北部、湖南省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长江经济带农业碳减排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在厘清其1993-2017年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加值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3-2017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增加值则稳步上升,两者空间分布特征类似但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连接着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地区,横跨了11个省(市),沿途创造的GDP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0.9%。其经济带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关顾国家大局稳定。本文就新常态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如何整合发展做出细微展望,为未来该流域经济带的区域协调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构建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AEE三维耦合发展系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Moran’s I与Getis-Ord G指数评估了耦合协调度的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水平,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8—2022年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省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AEE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以调和协调类和初级耦合协调类为主,处在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中上游与下游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在不同的矩阵模式下,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以浙江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云南为核心的冷点区。4)预计未来5年(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会延续良性发展态势,但流域内各省份AEE系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因此,依据各子系统特征及耦合关系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对长江经济带支撑能力削弱的趋势有所减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一定进展,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农业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缺乏适应发展的准备,农业发展后劲不足,资源和环境保障基础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资源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之一,但快速发展的淡水养殖强烈影响着水体CH4和N2O的排放,进而造成环境危害。本研究基于全国和地方渔业统计年鉴构建了2019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尺度的渔业数据库,解析了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及空间差异,并根据建立的数据库综合分析了淡水养殖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结果显示,2019年长江经济带中游淡水养殖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为6.9 t·hm-2,下游最低,约为6.0 t·hm-2。整合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发现,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总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5×107t(以CO2e计),其中粗放型和半集约化养殖模式排放量最高,约占总排放量的66.8%,集约化排放量占比最少,约占4.5%。因此,发展绿色养殖模式、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淡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环境公正涉及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在享有环境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义务,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问题。长江经济带内省域之间联系紧密,经济、生态等利益关系紧密。本文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环境公正评价体系,考查环境公正状况,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较为明显的环境不公正,上中下游的环境公正水平存在分块现象,上游环境公正水平较低,中下游环境公正水平较高,并结合上下游环保投入,以及环境污染的联动治理提供相关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湖南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错位决定了"长-岳"经济协同是推进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逻辑。积极谋划与全力推进"长-岳"经济协同,既是湖南重构省域经济空间布局的重大举措,也是湖南主动对接国家总体战略意图的重要体现,有望打造内陆地区"创新驱动高地+开放引领高地"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空间载体,构建多要素综合评价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从“地-地”对应和“地-人”对应两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基础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资源组合中度来看,四川、云南为一般组合区,重庆、贵州、湖南为中等组合区,湖北、安徽、江西为较高组合区,江苏、浙江、上海为高组合区;从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看,云南、四川、贵州为高保障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较高保障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中等保障度区,江苏、上海为一般保障区;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匹配程度看,云南、贵州、四川为高匹配度区,江西、湖北、湖南为中等匹配度区,安徽、重庆、浙江为一般匹配度区,江苏和上海为低匹配度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彭晓丹  孔令成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213-217+239
为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1997—2019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测算,基于时空角度探究其发展差异,并进一步从整体和区域层面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下游地区最高,中游地区最低,上游地区居中,该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长江经济带总体以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在样本期内均不存在绝对α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基于此,为了从整体及空间上进一步优化并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该区域农业朝着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提出落实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破解区域发展障碍、践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尺度下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为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的总体特征为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2)在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5年3个研究期中,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是1990—2000年、2010—2015年、2000—2010年。(3)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小幅下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以长江为分界线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4)1990—2015年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林地、草地和耕地,而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较小。(5)1990—2015年,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地和林地转型为建设用地、林地转型为耕地以及林地的内部转型。  相似文献   

17.
雷荀  涂维亮 《安徽农业科学》2024,(4):210-213+218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对该经济带9省2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运用泰尔指数分析各区域之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运用σ收敛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不高,且呈曲折发展趋势。各区域中,中游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下游居中,上游最低,但三者之间区别并不大。(2)区域间差异指数发展趋势和长江经济带整体指数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中间虽有上升,但仍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总体发展趋势极为平缓。各区域中,仅有上游区域差异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余各区域虽有波动,但最终仍呈缩小趋势。(3)σ收敛发展趋势与泰尔指数发展趋势较为一致,长江经济带及中游和下游中间虽有波动,但最终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表现出缩小趋势,具有一定的收敛特征,仅有上游在最终阶段表现出发散趋势,并未呈现出σ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总征收土地面积、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镇人口等经济社会数据,构建土地征收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定量测算长江经济带土地征收社会经济效益,并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土地征收效益波动变化明显,2006—2009年波动较大,2010—2019年波动较小。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土地征收效益较低,低和较低效益的省(市)数量多。长江经济带土地征收效益空间差异变化大,不仅带内东中西3个区域之间变化差异较大,而且3个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水足迹理论,从水环境污染(灰水足迹)视角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水污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变化关系,利用脱钩模型进一步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和灰水足迹的脱钩关系,对长江经济带2001—2015年灰水足迹总量及其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核算与分析,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水资源压力状况,分产业对各省水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20.
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