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岩丽 《甘肃农业》2010,(5):31-32,37
在当今能源城市纷纷转型的形势下,淮南利用其独特的豆腐文化资源进行了旅游开发,虽有一定成就,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应该在充分认识淮南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模式,从而使淮南经济及城市转型进入正轨。  相似文献   

2.
刘慧 《农业与技术》2021,(7):163-165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石.在2020年12月2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乡村旅游优质旅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环境。本文将围绕李金早同志提出的"优质旅游"概念,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状态,探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多角度界定的层面进行总结评述,并对与乡村旅游易混淆概念进行辨析,分析探索乡村旅游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很多地方开发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但是由于开发经验不足、开发模式简单、开发项目雷同、开发没有合理的规划等问题,没有达到通过乡村旅游致富的目的。通过分析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必须要深挖文化内涵、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策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合肥三十岗乡村旅游产品有一定规模,且部分已形成特色,但现存问题及其成因不容忽视。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旅游IP理论、资源现状和场地特征等出发,针对其薄弱环节设计出提升对策,以期帮促激发三十岗旅游资源的活力,使其走上可持续的,更美好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作为党的重大战略方针,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起着重要的引擎作用,以成都周边8个乡村旅游地作为调研地,进行问卷调查,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SPSS 21.0和AMOS 21.0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乡村振兴显著相关,其中基础设施是影响乡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最关键的因素;旅游环境关键性地影响着乡风文明;旅游服务是影响乡村治理的最关键因素。进一步检测发现,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呈正向关系。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对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的正向关系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设和发展中,三农问题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化前行道路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需要解决三农问题,为乡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重要平台的旅游形式,是现阶段深受大众青睐的旅游项目,其十分重视产业融合,并力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81-19282,19286
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解读乡村旅游的涵义以及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举办富有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氛围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对乡村发展的要求,随后国家又下发了文件,具体明确的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可以说这对乡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乡村发展事关国家的大局,乡村是中国老百姓主要的生活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关键要看老百姓的评价和认可。乡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实施乡村建设将有效的推动乡村大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伟大宏伟目标。在乡村建设中各个地方要因势利导,最大化发展自己的地域优势,不搞一刀切。对于山区,革命老区要发挥红色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优势,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借助红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实现乡村旅游健康优质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双高的创新性乡村旅游人才。高职院校是我国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薄弱、终身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以乡村人才培养的“三性”为目标,以开发设计乡村旅游本土课程为核心,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依据,以多元化培训体系为保障,努力实现乡村旅游人才高质量培养与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在现代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入挖掘特色的乡村文化,不断提升乡村区域的旅游吸引力。本文在阐明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民俗旅游业的逐步兴起,柳沟村以"火盆锅—豆腐宴"为主的民俗旅游越来越火,自2003年柳沟村开始发展民俗旅游以来,年接待人数64万余人次,收入达到2900余万元。谋求共赢发展,组建民俗旅游合作社随着各级政府对柳沟村旅游业的支持与重视,柳沟村民俗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为柳沟村带来了一些问题。民俗户为了接待更多的客人,赚取更大的经济利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有关联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对乡村“三产”融合、生态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基层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青海省湟源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条件,近年来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为理念,以“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格局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分析总结湟源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作用,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对青海省其他县(区)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示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军行业,已逐渐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去旅游,这是人们释放心理压力、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基于此,旅游扶贫成为政府和学者们研究的又一方向和课题。纵览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多是探讨了扶贫的意义、作用和战略等,也提到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但是认为学者们多是研究旅游扶贫的前期问题,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后旅游扶贫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之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将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乡村体验旅游角度,分析了陕西关中地区乡村体验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关中地区乡村体验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部分乡村的主导产业,已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也必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按照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旅游乡村宜居宜游、旅游文化乡情浓郁、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旅游收益惠民富民五项目标,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乡村文化体验区与特色农业示范区三区一体融合发展,并落实规划、机制、人才与资金四项保障。  相似文献   

18.
孙馨  陈士惠  路雪梅  徐鹏飞  李海芯  何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58-4458,4515
以江苏省生祠镇为例,首先对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而提出了生祠镇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思路,制订了生祠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功能布局方案,将生祠镇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六大区域。最后,对生祠镇内的旅游建筑进行控制并对生祠镇的旅游市场进行了规划。以期对今后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101-103
系统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乡村创意旅游的研究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对乡村创意旅游的概念虽有分歧,但也存在共性:游客作为创意阶层,提升游客的参与与体验。国内研究集中于概念、产品开发等,注重定性研究,但对乡村创意旅游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等缺乏系统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定量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乡村节庆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乡村节庆旅游作为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乡村节庆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弥补了乡村旅游"淡季"需求的不足,提升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而且拓宽了乡村旅游的产品线,为乡村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