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迫在眉睫。在分析了二者的属性之后,发现二者具有同根性与互惠性,这决定了二者可以结合发展。在充分分析了二者结合发展的优势后,提出休闲农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模式,并论述了具体的结合方法。二者结合发展的推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从规划、宣传、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二者结合发展提出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西省转型发展的背景,围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理论,通过分析该省二者内部结构变化趋势和产业基础,测量细分行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发现山西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融合发展趋势和基础,整体上二者融合发展程度较高。根据山西省二者已有融合基础、优劣产业和供需关系构建了特色融合路径,并从细分行业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影响二者协同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低度协调发展为极度协调;评价指标中的城镇与农村人口之比的灰色关联度最高,且正向影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态、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人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二者的关注,林业发展应该保障二者的协调,即搞好营林生产规划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协调共进。本文主要介绍了龙潭区的营林生产规划,并简要分析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维持营林规划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沈中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41-19942
乡村旅游发展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范畴并阐述了和谐新农村的内涵,继之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互动作用,最后提出了二者的互动途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开放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力,科学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鑫  王源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182-6184
农村信贷、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二者相结合,能够扬长避短、最大化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同时对农村信贷机构、保险机构和农户三者的利益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现状及发展困境和二者间的联动关系、二者互动模式构建的障碍,提出银保合作各个时期可选择的合作模式,以期为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新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社会主义的“德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儒家“德治”对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的“德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 ,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对待二者的关系 ,澄清对二者认识上的模糊认识对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更好的坚持 ,实践和发展“以德治国”方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理念、发展原则、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运用对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探究了二者的协调机制,指出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补充和发展,二者的根本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及环境压力问题,结合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调机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探究我国农业保险升级和水稻种植收益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客观情况对二者现阶段处境以及进一步发展路径进行分析,进而强调相互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最后逐一指明适宜的解决方向与对策方法。以期为保障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为提高水稻农作收益提供有效佐证,更为二者协同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角度。  相似文献   

12.
冯芹  邓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03+6352-6303,6352
试图从科普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入手,分析提出二者间的错位投入思路,旨在以较低的投入,获得促进二者间良性互动发展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杨啸 《农技服务》2022,(12):100-10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割裂,二者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化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为更好地厘清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状况,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协调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评价二者协调发展程度,采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其未来变化,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就各评价指标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指数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应提升,但仍未进入优质协调阶段,各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兴旺和经济融合维度的指标水平较低制约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全面推进。需提升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力度,重点推进西部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城乡要素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双向配置;推进西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迅速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带动了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创新,衍生出网络金融。发展至今,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本文将讨论二者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层次。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对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学校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就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具有内在关联性,但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理想目标,社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二者的关键,二者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矛盾性,是一个永恒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了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二者在衔接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本文通过梳理现实困境,提出改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向,探索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关系是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而且研究休闲农业同美丽乡村耦合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并构建休闲农业-美丽乡村耦合模型,选取2014—2018年河北省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相关数据,分析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在0.20~0.59之间,说明二者耦合度水平较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且耦合关系处于动态有序状态,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是相互的,二者具有耦合性。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农业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区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12—2015年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产业化与旅游经济的相关数据,确定二者的耦合匹配分析模型。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化——旅游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找出二者协调发展模式,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2012—2015年欧美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基本稳定,耦合度值均大于0.9,说明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二者的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基本概念,分别阐述了二者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其适用地区的基本情况,之后,从突出有机农业技术发展的主导性地位和把握好二者间的协调性发展两个方面,指出了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应把握的关键节点,希望对促进我国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