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低碳协同为切入点,分析了京津冀低碳协同的必要性和现实困境,构建了京津冀低碳协同的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从政府、产业和消费者3个层次构建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路径,为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低碳协同为切入点,分析了京津冀低碳协同的必要性和现实困境,构建了京津冀低碳协同的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从政府、产业和消费者3个层次构建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路径,为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邓逸  张圣书  陈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13-12716,12758
基于湖北省低碳城镇化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对湖北低碳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进行探讨,提出应努力破除制约城镇化低碳转型的各种因素,着力扭转城镇化发展“高碳锁定”的局面.下一阶段,湖北省低碳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切实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城镇化之中,鼓励各地探索差异化的低碳城镇发展路径,科学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积极构建城市低碳产业体系,建设符合低碳特征的建筑体系和交通网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按照低碳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湖北省应采取4项对策措施:科学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力度,进一步开展低碳城市(镇)试点.  相似文献   

4.
吕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10-12712
以能源开采和生产为主的工业城市由于碳排放量大,生态坏境相当脆弱.该研究以能源型城市庆阳市为例,通过对包容性增长和低碳经济相辅相成的内涵分析,指出了庆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并提出了庆阳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层次分析法,在考虑经济发展程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以我国省域为尺度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具体计算出了各省低碳发展水平综合值,并对30个省级区域进行了评价和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在评价某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需要考虑其经济发展程度,使评级体系具有弹性;各省低碳资源类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类指标,我国低碳能源和清洁能源总体开发不足;必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步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省低碳技术类指标得分均高于其他类指标,低碳技术开发相对充分,低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13个城市联合发布的《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商业发展报告》,其中提出"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让颇受"异地市场准入之苦"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7.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村能源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我国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及消费现状来看,农村能源安全存在着供应和使用两方面的危机,能源法律体系及其内容的不完善是导致农村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消极因素。我国现有的能源立法远远不能保障农村能源安全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通过颁布实施能源基本法、制定能源专门立法、发展地方立法规范农村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农村能源产业发展等举措,以确保农村能源安全,促进农村能源消费低碳化。  相似文献   

9.
刘凤莲  林爱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632-3635,3640
在分析和归纳现有低碳城市模式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法探讨中国低碳的城乡发展道路。结果表明,中国要走低碳的城乡发展道路,就应当合理制定城乡规划,开发低碳能源供应网络,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普及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打造适应生态和人居的合理布局。研究结论:从低碳经济视角研究中国的可持续的城乡发展模式是个复杂的问题,应将低碳转型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74-5376
立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以及大学校园环境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需要改变传统的"高碳"城市模式,需要通过低碳城市规划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重点对我国低碳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的理念、校园规划、功能布局、景观与建筑设计、交通组织、能源节约、扩大碳汇等方面,对我国低碳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低碳社区建设路径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英  陈江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16-11518
低碳社会发展的重心是建设低碳城市,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路径是规划设计低碳化、建筑材料低碳化、社区环境低碳化、能源系统低碳化、资源利用低碳化和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社区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科技创新、培育低碳文化、倡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发挥碳库的功能对城市的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2006~2015年南京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和碳足迹的变化进行研究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呈缓慢增加趋势;(2)南京能源消费碳排放呈快速增长;(3)南京农田碳汇的增加趋势远小于能源碳源的增加趋势,农田碳汇对能源碳源的补偿能力在减弱。研究为南京低碳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低碳城市的营建,总结和对比诸多国内外成功经验,整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都市生态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为低碳城市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碳排放公式估算2008~2010年湖南省煤、石油、电能三种主要能源的碳排放量,根据估算结果对湖南省能源消费状况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将其与中部五省GDP能耗相比较,得出湖南省GDP能耗偏高的结果。依据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体系两个方面来研究湖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是缓解京津冀都市圈生态环境压力、消除区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立足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围绕环境、社会、经济和空间4个维度阐明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与适度开发、环境公平利用与外部性、低碳技术创新与区际推广、产业集聚和区域品牌创建4个方面透视了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低碳城市发展背景下的节约型园林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城市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传统化石能源日渐匮乏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思路。而建设节约型园林已然成为发展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视角提出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模式。其中"减源"模式包括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选用低碳材料、废弃材料的再利用、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碳排放以及延长园林绿地的"使用寿命"等6种途径;同时,"增汇"模式包括选择固碳能力强的园林植物、科学进行植物配置和积极拓展绿化用地等3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框架及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轲  龙丽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718-11720,11727
谯碳化是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在低碳视角下研究我国城市的发展框架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内涵、国内外低碳城市研究现状及实践,构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框架,并深入分析我国低碳城市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压舱石"。通过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分析2011—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市农业经济联系强度、联系方向、联系范围和联系格局的发展变化,发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强度有所提高;除石家庄外,各城市的农业经济联系方向均未发生变化。在农业经济联系范围和格局上,整个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的一般化程度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各城市农业经济的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均有所增强。2011—2015年京津冀地区均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层次鲜明的四大板块,同时也均存在着以石家庄、邯郸和邢台为核心城市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构建京津冀地区农业经济网络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经济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强化北京与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是实现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从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出发,在总结了低碳经济的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分析我国发展水电能源的优势后,提出了开发水电能源符合低碳经济特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夏固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210-10212
定期评价城市规划有利于后继规划的改进和有效实施。评估低碳城市空间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实施,关键在于建立一系列评估指标体系。以减少碳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资源与能源为目标,建立了土地集约紧凑利用、土地混合使用、交通结构、绿化覆盖率等城市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既为审视现行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空间提供了依据,又为城市规划修编增加低碳城市空间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以促使形成低碳城市空间,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