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PCA-DEA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PCA-DEA复合模型,借助SPSS、LINDO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筛选出土地投入和产出的主成分因子,运用C2R/DEA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偏低,内部差异明显,从中心城市到周边土地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土地产出不足是制约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由地方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关联网络。武汉城市圈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圈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企业研发能力弱、要素发育不平衡、创新氛围不浓及地域组织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现有问题并提出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整体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均衡系统内部各市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探究城市个体与城市圈整体的状态和差异。以各市域和整体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改进的文献参考法为基础,结合DPSIR模型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2015年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综合值,并比较了整体与各市域水平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良好,但城市圈内部各市域发展较不均衡;总体表现为南北纵向水平差异优于东西横向差异,并呈现出从中心至外环逐渐恶化的趋势;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与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根据地生态安全值,将组成城市圈的9个独立市域划分为4个阶梯并给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城市罔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介绍了武汉城市圈的概况,然后分析了研究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建议,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认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应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使得优化后的土地资源最终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武汉城市圈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局面,指出了目前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严峻形势。因此,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合理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各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有利于实现城市圈一体化发展,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绿色保险作为防范环境风险的金融产品在我国逐步兴起和发展。在对武汉城市圈的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先进经验并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的区域环境,建议采取下列举措以完善武汉城市圈的绿色保险制度:积极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柔性革新绿色保险方式和拓展投保范围、将名录制度作为绿色保险的主要依据、灵活确定绿色保险费率及赔付标准、确定保险期间与诉赔时效以及创建专门的绿色保险承保机构。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区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及“倒U”型假说、收敛性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农民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而相对差异基本保持平稳;该地区1996~2007年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能满足“倒U”型假说,而是表现出较小的波动性;武汉城市圈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存在缓慢的σ-收敛和明显的绝对β-收敛,估算的收敛速度为3.5918%。  相似文献   

11.
鹿龙  王娜娜  明立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765-10769
借鉴耦合理论中容量耦合的概念及框架,构建了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体系,引入耦合度函数以及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耦合协调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武汉城市圈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共跨越5个等级,黄冈为Ⅱ类,鄂州、咸宁、仙桃、武汉为Ⅲ类,孝感、黄石为Ⅳ类,天门、潜江最低为V类;不同城市形态指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城市的紧凑度、形式比对生态环境具有显著影响,而延长率对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生态环境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波动及要素投入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科技投入的产出滞后效应,将生态环境效应纳入评价框架,从相对指标角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应用DEA-Tobit模型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估计要素投入的强度和结构变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阐述其隐含的政策含义。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技术效率整体上稳步提高,但资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综合技术效率值主要取决于科技投入要素间配置结构的协调程度,而与投入强度关系不大;按作用程度,影响创新效率的外部环境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投入、政府政策和农业组织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发展是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数据和NPP数据,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研究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7.88%(即1 459.44 km2);2)区域平均NPP由919.55g C/(m2·a)下降为702.95 g C/(m2·a),NPP总量由2 317.66 Gg C/a增加到2 797.91 Gg C/a,增加率为20.72%;3)武汉城市圈的9个市中,建设用地扩张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2000-2010年武汉市建设用地增加率为80.73%,NPP总量增加了30.53%,由于建设用地平均NPP降低了27.78%,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NPP总量增加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4.
李长健  陈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66-1396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首先对武汉城市圈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研究,然后分析武汉城市圈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支撑,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Jeffrey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设置前后(2000—2006年和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升城市用地扩张效益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较低且呈现差异化分布,仅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张的配置效率(0.167)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0.151),各县区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与产业布局关系密切,2007年以后各市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均有大幅升高。研究发现,政府需要利用差异化城市用地扩张政策、借鉴"两型社会"试验区成立后的有效措施来巩固、提高城市用地扩张配置效率,要协调非国有经济发展,大力保护耕地,发展工业,引进优质外资,活跃土地市场,加大政府税收投入。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武汉城市圈的自身特点,分析了影响武汉城市圈群众体育发展的干扰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创新成果类型异质性视角,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成果分为学术性、技术性及经济性成果,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三类创新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三类产出效率都比较低,其中经济性产出效率改进空间更大,其次是技术性,最后是学术性;二是各省份农业科研机构三类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发展不均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性及经济性产出效率尽管比较低,但已表现出上升的良好态势;三是相对于研发(research and dovelopment,R&D)资本而言,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过程中R&D人员具有更高的产出贡献,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产出效率主要是依赖于R&D人员的投入推动;四是人员数量结构对学术性产出及技术性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经济性产出有负向影响。人员素质结构对三类产出都有促进作用,但对学术性产出影响不显著;政府支持对经济性产出有负向的影响;基础设施对三类产出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利用武汉城市圈2009—2019年财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再用Tob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整体农业生产效率虽未达到完全有效,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核心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解释变量中,农林水支出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有效灌溉面积对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对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实施推动转移人口的土地脱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完善外部机制等措施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势,说明城市圈土地利用正朝着高水平、低排放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中部六省农业研究,发现其农业生产效率特征如下①1978年以来,农业产出呈波动性上升,但省际差异较明显。②投入、自然环境、灾害和制度对农业发展有一定影响且呈现空间差异。③资金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相对较大,劳动要素对产出影响较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部农区发展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