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鑫 《甘肃农业》2021,(4):77-79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和深厚源泉,本文概述了崇信县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成效,以农耕文化、军旅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为载体,以典型村创建工作为抓手,以“尊崇诚信”为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切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树立传统文化自信是必不可缺的一个教育环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与血脉,而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对核心价值观得以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比中外文化、增加地方文化教育内容以及加强实践等方面入手,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君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词汇,西方社会虽有与君子相类似的公民、绅士、骑士等称谓,但其内涵有着明显区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塑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的根魂所在。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需要大力弘扬君子人格的优秀传统,在全社会凝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的灵魂,也是兴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心,切实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增加我国文化自信,以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对安徽地区2 000多名民众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基本知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半民众满意宣传方式和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面更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更强。建议加强内涵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进行融合宣传,进一步促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应关注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开展差别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应突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契合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与社会、个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要做到细致、落实、落小,离不开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熏陶。讨论了优秀传统家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以及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当前时代的价值,提出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在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当今社会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应充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找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已充分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基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继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与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基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更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通过广大民众参与文化建设,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基层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精准扶贫的含义,贫困文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三个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文化强国,要做到文化强国就必须在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夯实民族的历史文化基础,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论忠孝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治国治企提供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智慧。本期精选章亭洲先生的《孔子论忠孝》,以飨读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匡助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14.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优秀文化所具备价值的高度认可与极度尊崇,是对自身文化所具备活力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其在维护乡村和谐、维持社会秩序有序运转、促进中华文明延续传承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所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振兴乡村文化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6.
孙新华 《甘肃农业》2019,(7):103-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民族自信心来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习近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此,他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主要表现为: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陶冶作用和实践养成作用、重视新媒体传导作用、配合家庭教育关键作用、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贯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旅游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领。当前,旅游文化建设面临泛娱乐化、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等问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优化旅游文化的内容供给、提升文化的内涵表达、推进正确的旅游发展理念,让中华文化透过旅游大放异彩,铸就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成为行为导向,化作道德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坚持系统化的从学校文化氛围、制度建设、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媒体宣传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化育人的作用,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