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本文对兰考泡桐、秋叶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的径、弦面抗劈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兰考泡桐、秋叶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的径面、弦面抗劈力均值均不相等,其中以白花泡桐值最大,径面抗劈力均值为13.62N/mm,弦面抗劈力均值为13.97N/mm;兰考泡桐最小,径面抗劈力均值为10.81N/mm,弦面抗劈力均值为10.59N/mm。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种泡桐种间,径面抗劈力和弦面抗劈力均有极显著差异;种内,径面抗劈力与弦面抗劈力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河南省泡桐资源现状,预测了2000年泡桐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4.
泡桐属1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泡桐属1新种,即建始泡桐。并从花、果主要形态特征、花药表皮毛状体、花粉粒的形状、大小和网眼等方面,论证了该新种与邻近种:白花泡桐、鄂川泡桐和川泡桐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进行了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上都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而无本质差别。(2)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3)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正反交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4)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毛泡桐×白花泡桐和白花泡桐×毛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只重视毛泡桐×白花泡桐而忽视白花泡桐×毛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  相似文献   

6.
泡桐属(Paulownia)分类管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泡桐属(Paulownia)在1835年建立以来,至1938年,中外研究者先后发表的新种达18种、3变种,嗣后又相继发表了若干新种,经胡秀英和《中国植物志》分别归为六种和七种一变种。到目前为止,又相继发表了不少新种和变种,泡桐属共有26种7变种(包括异名)。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近年来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标本、资料,对泡桐属分类中存在的异名处理和种与变种废、留欠妥以及泡桐属的归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泡桐属新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发表了中国泡桐属1新种、2新变型,即山明泡桐Paulownia lamprophylla Z.X.Chang etS.L.Shi,sp.nov.;圆叶山明泡桐P.lamprophylla f.rotanda Z.X.Chang et S.L.Shi.fnov.;白花兰考泡桐P.elongata S.Y.Hu f.alba Z.X.Chang et S.L.Shi.f.nov.除外部形态特征外,并从叶片解剖、生物学、生态学及木材构造等方面论证了新种与邻近种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泡桐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总结了泡桐的适生条件和生长发育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术,为保护和发展泡桐等乡土树种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以白花泡桐、台湾泡桐、楸叶泡桐及鄂川泡桐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用LB01解离液获得细胞核悬浮液,并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荧光染料进行细胞核染色,建立了一套适于不同品种泡桐倍性及白花泡桐基因组大小测定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不同品种泡桐的已知二倍体为对照,测得不同品种泡桐四倍体植株的相对荧光强度是二倍体的倍数范围均在2±0. 13,符合四倍体细胞核DNA含量的特征;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芝麻(Sesamum indi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内标,测得白花泡桐二倍体(B2)的基因组大小为528. 24 Mb,白花泡桐四倍体(B4)的基因组大小为1 019. 94 Mb。  相似文献   

10.
泡桐属植物自然分布及栽培范围广阔,是园林绿化、农桐间作等的优良树种之一。同时,泡桐木材材质优良,常应用于制造业,是重要的特用经济树种之一。目前,泡桐的繁殖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泡桐雄性不育,有性繁殖需要经过天然杂交才能结实,但这样的种子往往不能保持优良的性状。插根法繁殖,则受到种根不足的限制。为了打破泡桐繁殖中的局限性,加快泡桐的优良品种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对泡桐进行了劈根嫁接育苗方法的尝试,研究发现劈根嫁接泡桐成活率高,操作简便,易出苗。同时,对泡桐的生态习性、园林绿化应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泡桐无性繁殖育苗技术及园林绿化应用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泡桐繁殖速率,还可保持泡桐树种的优良性状,对泡桐属种质资源的推广和园林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杂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①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的自然接干性状不仅在杂种无性系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性,而且在杂种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②毛泡桐×白花泡桐的正反交试验揭示了4对假二叉分枝相对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无正反交效应的特性。③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在通直度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余的自然接干性状上都有极显著性差异。④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的通直度性状的差异不显著性是导致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普遍自然接干不理想的遗传学根源。⑤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⑥C1和C6是所有参试的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中自然接干性最好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从树木遗传学的角度开展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遗传变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白花泡桐X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在变异系数、变异模式、自然接干类型、自然接干优劣性、变异差异性、主成分结构、主成分贡献率、相关性模型、生长杂种优势、速生性、广义遗传力、遗传增益和样木干形上都完全相同或大体相似,而没有本质性差别。②接干高性状在影响和决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总体表现和最终状况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通直度性状是泡桐自然接干性状遗传改良的关键性状。③白花泡桐×兰考泡桐,与泡桐杂交育种史上应用最多和育种成就最大的种间杂交组合:毛泡桐×白花泡桐,具有同等重要的杂交育种意义。④在泡桐的杂交育种、无性系育种、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多世代遗传改良中,必须同等对待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白花泡桐,而纠正过去长期忽视白花泡桐×兰考泡桐的杂交育种倾向。  相似文献   

13.
泡桐属植物SOD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连续双垂直板(20cm×2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泡桐属5种植物的SOD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分析,发现楸叶泡桐杂合性较高;白花泡桐较原始;推测山明泡桐是兰考泡桐和毛泡桐的杂交种,从而为泡桐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了生化上的参考佐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蛋白质单向凝胶电泳对泡桐属7种1变种1变型─毛泡桐(Paulouniatomentosa)、川泡桐(Paulowniafargesii)、山明泡桐(paulownialamprophylla)、鄂川泡桐(PaulowniaalbiphloeaZ.Y.ZhuNov.sp)、南方泡桐(PaulowniaaustralisGongTong)白花泡桐(Panlowiafortunei)、兰考泡桐(paulowniaelongataS.Y.Hu)、成都泡桐(PaulowniaalbiphloeaVar.ChengtouensisZ.H.Zhu)、白花兰考泡桐(PaulowniaelongataS.Y.Huf.albaZ.X.ChengetS.L.Shi)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桐属宜分为三个组:白花泡桐组(白花泡桐、白花兰考泡桐)、南方泡桐组(南方泡桐、成都泡桐)、毛泡桐组(毛泡桐、川泡桐、鄂川泡桐、山明泡桐、兰考泡桐)。  相似文献   

15.
以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da)、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楸叶泡桐(Paulownia catalpifolia)、毛白33(Paulownia×'Tefu(TF)33')、豫林1号(Paulownia fortunei CL'YL01')6品系泡桐木材为研究对象,测量木材雨淋处理前后及自然老化过程中亮度(L?)、变红度(a?)、变黄度(b?)、总色差(ΔE)、白度(W)等色度指标,分析6品系泡桐材色差异、同种泡桐不同立地的材色、泡桐不同部位材色、泡桐材色随时间变化趋势、雨淋对泡桐材色的影响,探索主要泡桐栽培资源的木材颜色特点、雨淋对材色的优化效果、泡桐材色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泡桐的材色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白花泡桐木材的白度、亮度最高,分别比最低的毛泡桐木材高6.52、6.35;甘肃兰考泡桐木材与河南兰考县兰考泡桐木材的各色度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各色度指标相差均不超过1;泡桐木材不同部位材色差异很大,轴向的木材白度与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顶部、中部、下部,径向的木材白度与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心部、边部、中间部位;随着时间的变迁,材色有劣化趋势,半年过后材色趋于稳定呈缓慢下降趋势;雨淋后,材色更为均一,色差显著变小,白度和亮度明显升高,其中毛泡桐木材亮度和白度提升最高,分别提升9.00、7.44.  相似文献   

16.
泡桐属细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种泡桐的根尖进行了压片观察,经染色体配对后作核型分析,结果表明:9种泡桐的染色体绝对长度多在2μm以下,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其中有6种泡桐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12 ̄34)m+(24 ̄2)sm+4T,其中毛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分别在第7对和第16对染色体上具有一随体,染色体核型类型除楸叶泡桐为2A型外,其余8种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microRNAs(miRNAs)在泡桐丛枝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选取白花泡桐、毛泡桐及豫杂一号泡桐的健康苗、丛枝病苗和甲基磺酸甲酯(MMS)处理恢复健康状态的丛枝病苗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的miRNAs及其靶基因.结果共鉴定出546个miRNAs,并筛选出1...  相似文献   

18.
宜昌泡桐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生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宜昌泡桐(Paulownia sp.)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着重探讨了与育性有关的机制。结果表明,宜昌泡桐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败育现象。雌配子体的败育和大量落蕾是宜昌泡桐不结实或少结实的直接原因。还探讨了宜昌泡桐种群内存在着明显育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不同种类泡桐木材的色泽质量,研究了兰考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的亮度、变红度、变黄度、总色差和白度等指标。结果表明:4种泡桐的5项指标均差异显著,其中最直接反映木材色度的亮度和白度均为白花泡桐>楸叶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反映木材色度综合变化的总色差指标则为兰考泡桐≥毛泡桐>以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反映木材色度的变红度为兰考泡桐>白花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变黄度为楸叶泡桐>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毛泡桐。综合确定,4种泡桐的材色以白花泡桐最优,楸叶泡桐次之,再次为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其亮度与白度比楸叶泡桐高4%~5%,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高8%~9%。变红度白花泡桐与楸叶泡桐的变动误差小,分别为1.76和1.91,毛泡桐与兰考泡桐分别为2.28和2.12;白花泡桐变黄度适中,比楸叶泡桐低3%,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分别高2%和14%;白花泡桐总色差最小,比楸叶泡桐低10%,比兰考泡桐和毛泡桐均低18%。  相似文献   

20.
研讨了影响泡桐苗木CO_2交换的部分内外因素。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泡桐种类光合能力有异,豫杂一号泡桐和兰考泡桐从光合能力上显示出杂种优势;(2)CO_2交换因叶子发育时期而改变,幼龄叶片光合能力弱、呼吸强,叶绿素含量低、叶绿素a/b 值大;(3)Co_2交换受气孔开张所调节,气孔开张程度因水分状况而改变,豫杂一号泡桐对水分敏感程度高于母本毛泡桐,低于父本白花泡桐,兰考泡桐对水分最为敏感。对泡桐育种亲本选择依据、良种鉴定指标和栽培的水分管理措施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