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恩经典著作中包含丰富的生态自然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的人类生态文明现状,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导致了中国生态发展的严重危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认识到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将会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跟好的发展,为创建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努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超越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从本体论的维度、认识论的维度和价值论的维度来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我们选择科学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我们摈弃"唯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因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在山水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对自然朴素美的意识,导致中国园林把对追求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的“真趣”“野趣”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又必然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参10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自然辩证法课程中自然观部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包括自然观板块的构成及各部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关于生态民生的思想是我国生态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分析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生态民生关怀。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生态民生建设获得长远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民众生态民生意识缺乏、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缺位的情况。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重点提供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8.
黄净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461-3463,3465
结合三峡大学的校园规划,以生态自然观的视野探究校园规划的生态设计原则和具体方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练实践生态校园的具体方法,从而推动我国大学校园实现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综合发展,特别强调了精神生态对生态校园的重要意义,为其他生态校园的设计提供了实践上的借鉴作用,从而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马克思自然观,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同质同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是相通的,但在思维方式和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不同的。从现代生态伦理角度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与马克思自然观相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取代马克思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周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55-3757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为逻辑起点,以自然与人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命题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历史、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道主义的生态伦理原则、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和共产主义的生态伦理信念。这种先进的生态伦理理论应当成为中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一重要体系,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诠释学认为,对历史文本的理解和阐释应用,是基于读者与作者各自存在论为本体的对话与视域融合。该理论对高校思政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教学实践具有深刻的方法论启示意义。教学者应创新运用视域融合理论,从文本契合、意义创生两个维度探索教师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教师与学生涉此主题契合度提升的路径构建,并以此为方法论指引,在教学实践层面探索经典作家生态思想教育有机融入相关章节的具体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袁梦  卢山  陈波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0):1844-1848
自然认知是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观是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通过对中外文献的查阅,梳理了园林领域内各学者在实践中所持的自然观,并合并归纳出当前经济文化环境下,自然改造者的自然认知——自然不再单纯地指代自然环境,而是原始自然、改造自然、园林自然、新兴自然等多种自然的集合体,从而指出从不同学科的视角看待自然可丰富自然的含义,形成风景园林领域的“立体自然观”,指导未来近自然园林的营造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中对中国小农经济的评论,为当今中国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浪高过一浪,对中西文化差异则各抒己见,莫宗一是,本文拟就分析中西哲学里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二种文化差异的实质性所在,提出自然观差异的根源与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与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胜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27-12229
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消解生态伦理危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城镇化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与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城镇化思想。这一思想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特别是2011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该文就是对这些成果的综述。文章首先探讨了两个前提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化一词的内涵和二人有无文化思想的论争。随后对产生条件、理论渊源、发展过程、内容体系、价值五个论题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前人的成就略作评价,对未来的研究稍作前瞻。  相似文献   

18.
简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当下反思工业文明、应对各种复杂自然灾难、探寻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有其深远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扭转了工业文明下以征服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唯物史观;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扭转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位置,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从理论角度帮助构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自然观 ,即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哲学理念 ,它支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相适应 ,建立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农业有许多支点 ,其中 ,提高农民素质是先导 ,发展高新技术是关键 ,优化农业环境是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