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根据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意大利政府签署的《中国发展油橄榄生产项目》实施计划,我于1985年9月28日,赴希腊、意大利、法国考察学习油橄榄病虫害防治技术,先后访问了希腊柯夫油橄榄研究所,希腊班那克植物病理研究所,罗马原子能研究中心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实验室,法国农业研究中心昂提布动物与生物防治实验站与线虫研究所及意大利巴厘大学植物病理系等单位。着重了解油橄榄主要病虫害的科研与防治技术,包括油橄榄炭疽病、孔雀斑病、黄萎病等病病害及油橄榄实蝇、巢蛾、黑蚧壳虫等虫害。同时也了解了这些单位其他  相似文献   

2.
<正>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油橄榄引种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在昆明、重庆等种植区,引起病株大量落叶、枝枯、树衰,丧失结果能力,尤其卡林品种重度受害,实为油橄榄稳产高产和发展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开展综合防治研究中,1978—1980年应用生物制剂防治油橄榄孔雀斑病。本文报道自选和引进的生物制剂室内药效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的初步结果。试材与方法供试生物制剂有16A-6发酵液(菌号采自广西、西昌一带土壤。从分离放线菌5,000余株中经提纯平板拮抗测定),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重庆市林业试验场筛选的23—16浓缩液(四川省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陇南市,油橄榄孔雀斑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有关,发病高峰期在4~6月份;不同的油橄榄品种对孔雀斑病的抗性不同,大多数油橄榄品种易染孔雀斑病,九峰6号对孔雀斑病的抗性最弱,莱星抗性最强;选用3种药剂进行防治,多菌灵400倍液和500倍液、百菌清400倍液、三唑酮400倍液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多菌灵400倍液在用药后5 d防效可达93.11%,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为害油橄榄的果实、叶片与嫩枝。目前在云南省为害十分严重。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1974年在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以后不断扩展蔓延,1976年以来400余株油撖揽受到严重为害,致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部分植株失去结果能力,减产达30%以上。为此,从1977年开始对该病进行发病规律与防治试验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病原及症状油橄榄孔雀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Fungiimperfcti)链孢霉目(Moniliales)黑霉科(De-matiaceae)。分生孢子多为椭圆形双胞,一头比另一头更尖,黄褐色,大小22.4—28.8×9.6—12.8微米。也有单胞的,大小12.8—32.4  相似文献   

5.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为害油橄榄的果实、叶片与嫩枝.在地中海沿岸蔓延甚广,引种我国后,在云南省为害十分严重,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1974年在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以后不断扩展蔓延,1976年以来四百余株卡林品种受到严重为害,致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部分植株失去结果能力,以致减产30%以上,严重地影响油榄激的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油橄榄孔雀斑病,病源为真菌,能危害油橄榄的叶、果和枝条,主要危害叶片,使叶上表面组织破坏而变黄,引起严重落叶。病状叶片表面病斑开始出现时,为煤烟状的黑色圆斑,随着病斑的扩大,中间变为灰褐色,有光泽,周围为黑褐色,有时病斑周围有一黄色圆圈,似孔雀的眼睛,故称为“孔雀斑病”(见下图)。果实在成熟期较易感病,病斑圆形、褐色、稍下陷。枝条上的病斑不容易发现。  相似文献   

7.
油橄榄孔雀斑病(Spilocaea oleaginea(Cast.)Hugh.)是一种严重的叶部病害。1976年以来,重庆市歌乐山油橄榄种植园400余株卡林(Kalinjoti)品种遭受侵染,落叶、枯枝的植株占95%,减产30%以上,而且对次年植株生长和产量影响极大。为此,1977—1980年我们试图以药物毒力测定着手,先进行单株防治试验,然后再进入大面积综合防治试验,以寻找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我省近年发生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1977—80年际,对此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大面积综合防治、抗病品种集团评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此病大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油橄榄孔雀斑病是我省新发生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1977年以来,对此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大面积综合治防,抗病品种集团选择品比等进行了试验.根据研究结果,现提出病害发生的几点概念,以期丰富林木病害流行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重庆地区,油橄榄孔雀斑病危害日趋严重,引起植株大量落叶、枝枯,以致树势衰弱,丧失结果能力,已成为影响油橄榄丰产高产和发展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此,1978—80年对油橄榄孔雀斑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萌发进程、温度范围和年周期消长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本病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油橄榄孔雀斑病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油橄榄从国外引种栽培后,1974年初次发现油橄榄孔雀斑病(Spilocaeaoleaginea (cast.)Hugh.),至今在橄榄园内普遍发生。为此,1977—80年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探索的同时,对病害初次侵染、侵染途径、潜育天数,传播方式和流行因素进行了研究,试图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橄榄(Olea europasa L·)引种海口林场后,1970年以来叶部发生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ginumCast·)为害十分严重,72年9月感病指数达71.5%,严重地影响了油橄榄的生长和产量,为了筛选出对这种病害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从而有效地进行防治,在海口林场和云南林学院党组织的领导下,组成了有工人、技术干部和有关教师参加的三结合科研小组,于  相似文献   

13.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是我省昆明地区油橄榄树的主要叶部病害,我所自1964年引进油橄榄后随种苗传入此病。目前品种和株数自然感染率为百分之百。多年来虽用过多种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均未底彻解决问题。至今未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蔓延和发展。采用化学防治必须花费较多的劳力和投资,使油橄榄生产成本增加。选育抗病良种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相似文献   

14.
应用新农药防治油橄榄孔雀斑病,从1975年开始,在昆明市海口林场连续进行了三年的试验。三年中,每年都选用了一些新农药进行试验。1977年,我们选用下列新农药(表1)对该病作防治试验。不同品种及浓度的药效比较防治试验仍选择在卡林尼奥油橄榄品  相似文献   

15.
我省从1964年引种油橄榄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引种区先后发生多种病害,尤其油橄榄孔雀斑病在重庆地区普遍发生,引起大量落叶,不仅影响当年结实,而且对来年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严重的恶果.  相似文献   

16.
油橄榄孔雀斑病(CycloconiumOleginum Cast)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属于半知菌类,丛便孢目,暗丛梗孢科。在原种植区蔓延甚广,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和果实。71年在我场个别植株上发现此病,75年不断扩展蔓延,部分植株受害。76年以来,400余株卡林大果品种受到严重危害,使95%的植株大量落叶,失去结果能力。给油橄榄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  相似文献   

17.
孔雀斑病和灰斑叶霉病是世界油橄榄栽培区普遍发生的两种叶部病害,严重发生时,致使叶片大量脱落,产量降低。因为这两种病害发生条件相似,为了鉴别和研究这两种病害,在查阅、整理国内外两种叶斑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两种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海口林场宽地坝林区油橄榄发生的孔雀斑病(Cycloconium oleaginumCast)从1975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三年的林间药效试验,得到了一些结果,已做总结。在三年林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为了深入探讨和明确有关药效方面的问题,今年又用一些药剂对盆栽苗发生的孔雀斑病进行了药效测定。其试验药剂见下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所油橄榄园中,果实病害发生显著,除果用品种采摘较早似无多大损失外,油用品种采摘较晚,均造成一定损失。现将1980年对几个品种所作的初步调查报告如下,供参考。症状和病原 1.果实孔雀斑病病原菌与叶孔雀斑病相同,分类学上属于半知菌类暗色丛梗孢科环锥孢属,学名Cycloconium Oleaginum Cast.。果面上病斑初见于9月中旬,始为圆形小霉层,直  相似文献   

20.
油橄榄炭疽病是油橄榄果期主要病害之一,在陕西汉中地区普遍发生。该病危害油橄榄果实、叶片、枝梢、芽及花等不同器官,只在果实和叶片上呈现典型症状。严重发病植株造成落果、落叶、枝梢枯死,树势生长衰弱,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病原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异名 Gloeosporiumolivarum Alm.]在陕西汉中地区尚未发现有性世代。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为在病枯枝、病叶和病落果的旧病组织中越冬的病原体,来年经春雨浸湿产生新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布侵染危害。该病每年4月下旬在幼嫩叶尖端出现病状,5月中旬花有发病,6月中下旬果实发病,9、10月份果实进入转色成熟期,病害发生,蔓延迅速,11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多雨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室内、外接种均能发病,潜育期2—7天。品种抗病性差异可能与果实表皮细胞层次及缀密度有关,爱桑、米扎的抗病性可能受此特性所决定。根据调查,该病随着树龄的增长,病害发生有加重之趋势。冬春剪除油橄榄病枯枝,清除病叶和病果,结合使用1%波尔多液和50%退菌特800倍液防治油橄榄炭疽病效果显著。油橄榄炭疽病是由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所致。该病是油橄榄果期主要病害之一。国外 Almeda 和 Gorter 曾有过报导。我国湖北、四川等省均有发生,但尚无正式研究报导,对病原、病名叫法不一,更无有效防治办法。陕西省油橄榄定植区结果树普遍遭受炭疽病危害,城固县柑桔育苗场油橄榄严重感病株造成落果、落叶、枝梢干枯,树势生长衰弱,降低果实产量,病果含油率降低30.4—42.3%。油橄榄炭疽病已成为当前发展油橄榄生产的严重问题。因此,我们从1978—1980年与城固县柑桔育苗场协作,对油橄榄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周年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兹将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