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益文  胡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25-4128,4132
基于过程生命周期理论,将肉类消费分解为生产、运输和消费3个阶段,量化了2000~2010年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并分析其潜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肉类生命周期碳排总量呈现增长趋势,且城镇居民大于农村居民.肉类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占全生命周期比重最大,运输阶段碳排量增长迅速,消费阶段排放较少;②肉类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变化、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以及高耗能低效率的肉类物流现状均是造成我国居民肉类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③加强饲养环节的技术革新、建立节能环保畜产品运输流通模式、提倡地产地销以及优化农村地区生活能源利用结构是现阶段肉类消费生命周期各阶段减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98-100
基于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础数据,核算了在此期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并利用Tapio脱钩指数分析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在此期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绝大多数处于脱钩状态,脱钩状态较为理想。因此,安徽省应大力发展减排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在稳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安徽省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志强  唐琪 《农学学报》2022,12(4):80-88
构建新疆农村居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探求各影响因素的实际贡献,为实现新疆人口、消费、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文章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CLA法对2002—2017年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从环境、人口、技术3个方面选取新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能源强度、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农村人口比重4个影响指标,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结合岭回归分析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发展整体呈现递增趋势,其中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幅较大,增速较快,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大,间接碳排放量占比逐年增加,但增速和增幅相对缓慢;(2)各自变量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9、-0.19、0.89、-0.2,新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为碳排放量带来正效应,新疆农村人口比重、能源强度为碳排放量带来负效应。(3)从影响程度来看,生活消费碳排放强度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提出建议:(1)优化农村能源系统: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村生物质转化,提高农村居民资源利用率;(2)提倡科技兴农:引进低碳技术,提高农村市场供给力,改变农村地区粗放式经济的发展,实现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双向发展;(3)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加大农村“绿色宣传”力度,改革“绿色供给”,加强“绿色治理”,强化“绿色监管”。  相似文献   

4.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能值转换法,测定了江苏农村居民2003年到2015年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分析了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趋势。各项数据表明,江苏农村居民2003年到2015年的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稳步上升,并据此提出降低碳排放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甘肃省485户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原始数据,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农村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与CO2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新能源建设对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甘肃省农村碳排放差异化格局比较明显,新能源建设项目将有利于优化农村能源资源配置。探索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能源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农村能源消费关系到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公平和中国能源发展的全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笔者主要是为了分析中国农村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消费其消费结构的变化.笔者主要是对农村能源的消费结构进行前后的对比.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现状和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找出农村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2000年到2005年商品性能源的消费有了较大的增长,比例从44.83%增长到46.05%.从2000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商品用能年均增长9.2%.其中,可再生能源成为了重要的增长点.结论表明: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向优质化、商品化发展.能源普遍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再分配方式,它是缩小地区差距、保证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但是现阶段,能源普遍服务和公平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合理开发可再生能源、转变能源利用结构是今后较长时期解决农村能源消费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域内14个村565户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及相关问题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调查地区农村人均家庭能源消费为1332.0 kgce,能源消费水平与温饱型经济水平基本一致;在农村家庭生活用能结构中,生物质能占总消费量的82.8%,煤炭占12.0%,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仍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活观念相近的条件下,农村家庭人均能耗与家庭经营人均收入和人均生猪饲养量正相关,与户均人口负相关;电能在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呈适上升趋势,而天然气是未来农村居民的首选能源.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农村家庭能源可持续消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重庆市域内14个村565户农户家庭生活能源消费及相关问题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调查地区农村人均家庭能源消费为1332.0 kgce,能源消费水平与温饱型经济水平基本一致;在农村家庭生活用能结构中,生物质能占总消费量的82.8%,煤炭占12.0%,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仍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活观念相近的条件下,农村家庭人均能耗与家庭经营人均收入和人均生猪饲养量正相关,与户均人口负相关;电能在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较小,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呈适上升趋势,而天然气是未来农村居民的首选能源.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下,控制并减少农村地区的碳排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深入研究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选取2000-2016年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因素的STIRPAT模型。结果显示,在17年间,居民人口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用能传统能源占比与生活碳排放量呈正相关,恩格尔系数与生活碳排放量呈负相关,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减碳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利用Kuznets曲线进一步阐释了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活碳排放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指出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推动碳排放量到达拐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绥化市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所调查的用户中,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居前4位的分别为秸秆、电力、煤炭和薪柴。提出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中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服务体系滞后等主要问题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开发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等促进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合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冯瑛  郭素华  陈建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18-12221
以安徽省为例,依据2004~2009年《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差距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分解,分析了各类消费的变化及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食品和居住消费支出的差异变化是引起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较小,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影响不大。据此,提出了缩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农村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二是完善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三是加强农村道路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碳足迹模型分析了2003—2013年邢台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碳排放足迹生态压力和碳排放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邢台市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多,在总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在50%左右。在化石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消费为主,煤炭消费占化石能源消费的97%以上;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呈现波动、平稳上升两个阶段,10年间增加了0.748 84 hm2/人。其中,煤炭人均碳足迹变化与人均总碳排放足迹变化一致,石油人均碳足迹总体变化不大,天然气人均碳足迹呈现平稳、波动和快速上升三个阶段;碳排放足迹的生态压力总体为增加态势,且其值大于1,10年间增加了4.998 96;碳排放足迹强度为逐年下降的走势,10年间减少了0.236 29 hm2/万元,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据此,对邢台市未来的能源利用及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邢台市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疆三地州地处塔卡拉玛干沙漠周围的大小绿洲,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农村能源消费是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了解该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因素。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南疆农村地区居民照明以电为主;日常炊事以秸秆、薪柴等为主;取暖以煤炭为主。影响农户消费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可获得性、家庭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煤炭、秸秆、柴薪等非商品性能源消费越低,而煤炭和电力等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越高。像天然气、煤气等在基础设施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商品能源和太阳能、沼气等需要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新型能源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5.
南疆三地州地处塔卡拉玛干沙漠周围的大小绿洲,该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农村能源消费是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了解该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因素。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南疆农村地区居民照明以电为主;日常炊事以秸秆、薪柴等为主;取暖以煤炭为主。影响农户消费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可获得性、家庭经济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煤炭、秸秆、柴薪等非商品性能源消费越低,而煤炭和电力等商品性能源消费比例越高。像天然气、煤气等在基础设施上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商品能源和太阳能、沼气等需要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新型能源的消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6.
徐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71-5174
为了研究目前低碳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优化升级,在全国7省农村家庭抽样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支出模型对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已经步入商品化时期但非商品能源的消费并未停止;煤炭、电力以及液化气等商品能源的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非商品能源(薪柴)沦为劣等品其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电力以及煤炭的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较多;薪柴、煤炭、电力以及液化气的消费需求都随着自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但对价格的变化都不太敏感,煤炭、电力以及液化气等商品能源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薪柴与其他种类的能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当前“双碳”战略的大背景,厘清农村能源碳排放现状特征、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推进农村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方法】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对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进行有效测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而后运用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关联格局进行探讨;最后通过STIRPAT扩展模型的引入剖析影响其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总量整体处于持续上升态势,2019年比2005年增加了77.55%,从成因来看主要归结于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农村能源碳排放强度在考察期内略有上升,虽存在一定年际起伏但总体波动较小。2019年农村能源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且以河北居首宁夏最末,相比2005年仅有5个省(市、区)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9年农村能源碳排放强度以北京居首而海南处于最后一位,后者甚至不及前者1/10。2008年以来我国农村能源碳排放既表现出明显且稳定的空间依赖性,同时也存在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其中高-高集聚型省份数量较少且相对稳定,而低-低集聚型省份数量较多,且处于增长态势。在社会层面因素中,农村富裕程度提升会导致农村能源碳排放强度增加,而农业技术进步与...  相似文献   

18.
刘静 《甘肃农业》2014,(3):14-16
面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作者实地调查了河北、湖南、新疆三个不同地区12个村庄360个农户农村能源消费,力图探索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变动的规律,寻求既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需求,又能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农村能源消费优化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能源的消费格局一直以传统的生物质能源为主,近些年煤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论文以云南省和山西省农村能源消费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比了2省农村能源消费差异,分析了2省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基于此为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实现我国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消费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量化德州市农村居民的直接、间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及其变化,得出德州市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为0.643 t CO2/人;间接碳排放量与其相当,为0.558 t CO2/人,呈增加的趋势,其中食品、居住、交通是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