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选择八五〇农场常规种植的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采用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了3个施肥量级,分别为公顷施肥纯量300、360、420kg; 4个密度,分别为公顷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旨在进一步探索不同群体结构中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为密植施肥与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肥量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轴粗和轴重逐渐减少,秃尖长逐渐增加;密度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长、穗粗逐渐增加,秃尖长逐渐减少,轴粗和轴重先增加后减少;(2)施肥量相同时,穗粒数、百粒重和容重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密度相同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和容重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产量最高的处理是A2B2(7.50万株/hm2+纯量360kg/hm2)。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3个玉米品种共10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栽培密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垦单5号和德美亚1号子粒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垦单13号子粒产量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初步摸索出垦单5号、垦单13号和德美亚1号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每公顷7.50~8.25万株、7.5万株和9.0万株。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284-1286
选用太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太育1号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6.00万~9.00万株/hm~2时,太育1号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穗长、百粒质量、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秃尖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在一定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玉米间的竞争加强,籽粒干物质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的积累逐渐降低;种植密度群体弥补了籽粒和单株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减少,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正>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最为重要的栽培因子之一,合理密植是玉米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根据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合理调控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产量是玉米高产研究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八五○农场采取不同种植密度,对德美亚3号玉米品种进行研究,以探讨该品种在八五○农场种植的最佳密度,以使玉米获得最大效益,进而确定玉米高产栽培模式,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于2017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和试验田进行,研究种植密度对3个宜机收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郑单958、德美亚1号、九玉1034为试验材料,设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 5个密度水平。结果表明:每个玉米品种有适宜种植密度,超出适宜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农艺性状,如株高和穗位高度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绿叶数减少,熟期延长等;生理成熟前5 d和成熟后5 d,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之间的籽粒脱水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密度下的籽粒水分、产量、破碎粒率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同一密度下的粒水分、产量、破碎粒率有极显著差异;3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不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增加,反而呈下降趋势。呼伦贝尔地区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九玉1034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德美亚1号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夏玉米穗部性状对不同密度的响应程度及对产量构成的影响,揭示果穗各性状间的协调关系,为夏玉米新品种高产创建的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弘大216’、‘垦丰101’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对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的监测,研究夏玉米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品种产量均随着密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行粒数、穗长均和产量呈极显著相关,秃尖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紧凑型玉米品种‘弘大216’穗行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半紧凑玉米品种‘垦丰101’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保证合理密植条件下,通过肥水措施协调好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鲜食玉米遵糯4号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秃尖、鲜穗数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商品穗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而鲜穗产量、商品穗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后降。综合考虑,选择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这样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鲜食玉米遵糯4号的产量及商品穗数。  相似文献   

8.
合理密植是获得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并且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明确主攻方向是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本研究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黑土条件下,以德美亚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9万株.hm-2、9.5万株.hm-2、10万株.hm-2、11万株.hm-24个密度处理,研究各处理产量、农艺性状及三值变化。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以10万株.hm-2产量最高,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德美亚1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9.5~10万株.hm-2。在试验设置范围内植株重心变化不大,抗倒伏调节能力较强。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提高穗粒数和百粒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宁南山区不同玉米生长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春玉米合理密植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当地大规模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大丰30和先玉698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梯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逐渐增加,在成熟期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值。群体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重、穗粗、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等先增加后减小,秃尖率均先减小后增大,2个品种均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比在5.25万株/hm~2时产量增加了73.39%、36.2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丰30和先玉698的适宜密度是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邢玉11号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在9个密度条件下玉米新品种邢玉11号产量及穗部性状与密度的关系,为其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研究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粗、轴粗、轴重呈直线性减少趋势,秃尖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长,行数、出籽率与密度呈二次函数关系。穗长、行数、百粒重、出籽率是邢玉11的主要构成因素,该品种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最适种植密度为8.32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适宜农垦北安管理局地区玉米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以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量下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德美亚2号、垦沃2号这3个品种均是在密度11.2万株/hm2和825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高产优质栽培,以德美亚3号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德美亚3号生育期缩短,产量逐渐降低,穗长、穗粗、穗行数、秃尖长、行粒数、鲜重和穗粒数差异显著,百粒重差异不显著,品质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油分和粗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含量降低。因此,试验播期范围内,适宜早播有利于粗蛋白含量的积累,提高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3.
合理密植,确保群体结构合理,个体协调发育,并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是玉米高产的保障。为探索玉米新品种德美亚3号在萝北县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5个密度处理(其中包括1个对照)对德美亚3号的物候期、形态指标、抗倒性、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德美亚3号物候期、形态指标、抗倒性影响不大,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在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万~8.5万株/公顷,密度为8.5万株/公顷产量最高,种植密度超过8.5万株时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风沙瘠薄农田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呈逐渐降低趋势;空秆率、秃尖长、子粒容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单产呈抛物线趋势,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邯玉396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玉396玉米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7.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对邯玉396穗长、穗粗、行粒数以及出籽率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变短,穗粗变细,行粒数减少,出籽率降低;超过适宜种植密度7.50万株/hm~2后,倒伏率明显增加,空秆增多,秃尖增长,产量降低。邯玉396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时,可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丰产特性,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玉米新品种邢玉10号合理密植提供科学依据,在种植密度4.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按照梯度0.75万株/hm~2设9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穗粗、轴粗和轴重均呈线性减少趋势,秃尖长度呈线性增加趋势,出籽率和产量呈二次函数曲线变化。影响邢玉10号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籽率和穗长,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7.44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裂区设计,选择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丰玉8号、延科288和1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临奥1号,设置42 000、54 750和67 500株/hm~2 3个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顶度逐渐增加,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逐渐降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品种和密度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67 500株/hm~2,平展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4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玉米自交系Sn-8-1-1是广西玉米研究所选育的具有苏湾种质基础的优质、高产、抗病、高配玉米自交系,研究Sn-8-1-1的产量、果穗性状及其感病株率与种植密度间的关系可为高产优质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在广西玉米研究所进行7个种植密度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Sn-8-1-1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密度达78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5725.65kg/hm2),以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空杆率、感病株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种植密度为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空秆率、感病株率均为不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长、穗粗为显著负相关;与穗行数、行粒致、千粒重为不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P1→y=0.8949)>穗行数(P4→y=0.6073)>行粒数(P5→y=0.4610)>千粒重(P6→y=0.3222)>空秆率(P7→y=0.2760)>穗粗(P3→y=-0.3469)>感病株率(P8→y=-0.4117)>穗长(P2→y=-0.9712).综合产量及千粒重、感病株率等因素,南泥湾18的最佳制种种植密度为78000株/hm2;在该种植密度条件下,可确保南泥湾18的制种产量及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密度与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黑龙江省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以德美亚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处理肥料因子为A共3个水平,即A1(尿素280kg·hm~(-2)、磷酸二铵210kg·hm~(-2)、硫酸钾70kg·hm~(-2)),A2(尿素40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硫酸钾100kg·hm~(-2)),A3(尿素520kg·hm~(-2)、磷酸二铵390kg·hm~(-2)、硫酸钾130kg·hm~(-2));以种植密度(B)为副区,设定5个不同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和12.0万株·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其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德美亚1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穗行数、行粒数及千粒重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德美亚1号的穗粗、穗长、出籽率随施肥量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相同施肥水平上,穗长、穗粗及行粒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当种植密度为B3时,千粒重最重为337.23g。此外,各肥密处理组合产量以A2B3处理(尿素400kg·hm~(-2)、硫酸钾100kg·hm~(-2)、磷酸二铵300kg·hm~(-2),9.0万株·hm~(-2))最高,其次A3B3(尿素520kg·hm~(-2)、硫酸钾130kg·hm~(-2)、磷酸二铵390kg·hm~(-2),9.0万株·hm~(-2))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