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取食染镉小麦后中华稻蝗体内镉的累积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重金属镉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通过消化途径实现.以食物染毒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一龄若虫至成虫),将中华稻蝗成虫不同组织部位(头、翅、足、卵巢,精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解剖,并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镉的浓度,统计分析各组织部位镉的累积分布规律.火焰原子吸收测定结果表明,生长于浓度为0、36.67、73.34、110.01、146.68 μg·g-1镉溶液中的小麦,其叶片中镉的累积浓度分别达到1.99、102.88、159.92、255.48、372.68μg·g-1,与培养液中镉浓度呈显著正相关(Y=2.437 9X-0.206,R2=0.988 P<0.01;Y为小麦中镉浓度,X为镉溶液浓度);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中华稻蝗头、翅、足、卵巢、体壁、前肠、中肠、后肠中镉的累积浓度基本都旱增加的趋势,例如,在各组织部位中镉累积浓度最高的为中肠,4个处理浓度中雌虫分别为对照组的139.29、82.11、197.94、212.74倍,雄虫为对照组的99.89、70.32、100.17、91.23倍;在各组织部位中镉累积浓度较低的足,雌、雄虫也分别达到了对照组的4.95、8.80、16.23、16.90倍和7.14、12.22、20.59、27.98倍.对中华稻蝗成虫各组织部位镉累积浓度进行比较发现,消化道各部位的累积浓度较其他部位为高,其中,中肠内镉的累积浓度均为最高,前后肠问的累积浓度次之;此外,镉在中华稻蝗头部也有明显的累积,其次是体壁和翅,而卵巢/精巢和足的累积浓度最低.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取食染毒小麦可导致镉在中华稻蜱体内的累积,且镉在不同组织部位中的累积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Cd在中华稻蝗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华稻蝗属于非迁飞性蝗虫,尤其喜食水稻.当水稻生长环境Cd污染严重时,Cd将富集于蝗虫体内.中华稻蝗不同体段对Cd的富集程度不同,在雌性头、胸、腹、后足的富集浓度分别为0.323,O.343,0.486及0.306 mg·kg-1,各体段富集Cd能力大小的顺序为腹>胸>头>后足;在雄性头、胸、腹、后足的富集浓度分别为O.509,0.437,0.738,0.356mg·kg-1,分布状况为腹>头>胸>后足;Duncan的多重比较显示,Cd在中华稻蝗腹部的富集量与在头、胸、后足的富集量差异显著,而头、胸、后足间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Cd在不同性别中华稻蝗腹部的富集量差异显著,但在头、胸、后足中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中华稻蝗对Cd有富集作用,因此,可利用中华稻蝗作为Cd的环境污染指示生物,对稻田及周围环境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快速、准确地反映环境中重金属Cd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研究重金属镉(Cd)在植食性昆虫体内的累积和排泄规律,通过Cd慢性染毒的方法,用不同浓度Cd溶液培养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从4龄若虫至成虫),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Cd在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整虫和中肠的蓄积及Cd在其粪便和蜕中的排泄量。研究结果表明,Cd在中华稻蝗整虫和中肠中的累积规律相似,即随着麦苗中Cd含量的增加,整虫和中肠中Cd的累积量明显升高,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部分Cd可以通过粪便的排泄和蜕皮过程而排出体外。用不同Cd浓度的麦苗饲喂中华稻蝗后,其粪便和蜕中的Cd排泄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中华稻蝗整虫、中肠、粪便和蜕中的Cd含量与食物(麦苗叶片)中的Cd含量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整虫0.977、中肠0.920、粪便0.967、蜕0.84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Cd在中华稻蝗体内积累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镉毒性与中华稻蝗种群等位酶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将采自山西省原平市的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进行镉的LD50急性毒性实验,并对所研究个体进行等位酶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中华稻蝗种群LDH、GPI、PGM和ME均为多态基因座位。在LDH、PGM、ME多态基因座位上,各基因个体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PGM及ME的基因型频率显著偏离哈-温平衡预期值,且LDH、PGM、ME为杂合体缺乏(F〉0);在GPI多态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GPI基因型频率符合哈-温(H-形)平衡预期值,而GPI为杂合体过剩(F〈0)。中华稻蝗在这4个基因座位具有较高的平均每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数(A=2.5),平均观察杂合度(Ho=0.314~0.325)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0.471~0.496)。结论:由于中华稻蝗种群不同基因型对Cd^2+的敏感性不同.因而导致其不同基因型死亡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Cd、Zn污染对中华稻蝗生理生化的影响,选用不同浓度Cd、Zn溶液(Cd 0+Zn 0,Cd 20+Zn 0,Cd 20+Zn 50,Cd 20+Zn 100,Cd 20+Zn 200)mg·L-1培养麦苗饲喂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进行慢性染毒,测定麦苗和虫体(4龄若虫)中Cd与Zn蓄积量、虫体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研究结果显示,在Cd浓度恒定的情况下,随Zn处理浓度的增大,麦苗和虫体中Zn含量显著上升,(Cd 20+Zn 200)mg·L-1处理组麦苗和虫体Zn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03和1.63倍;Cd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Cd 20+Zn 100)mg·L-1处理组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0.40、4.35 μg·g-1,(Cd 20+Zn 200)mg·L-1处理组下降到7.36、3.35 μg·g-1。在Cd和Zn联合作用下,随着Zn浓度的增加,中华稻蝗体内的MDA含量升高。SOD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Cd单一处理组GPx活性增加,随着Zn的加入,其GPx活性降低。T-Aoc在(Cd 20+Zn 100)mg·L-1处理组活性最高。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Zn的加入可以增加中华稻蝗对Cd的富集,Cd和Zn的联合作用能够引起中华稻蝗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稻蝗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在秧田期是穗粒数。返青至抽穗期是亩有效穗数,抽穗至成熟期是千粒重。水稻各生育期稻蝗的防治指标为:秧田期70—80头/m ̄2,返青至抽穗期10—12头/m ̄2,抽穗至成熟期8—9头/m ̄2。  相似文献   

8.
中华稻蝗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灌南县对中华稻蝗的生活史进行观察和研究,论述了其生活规律、各龄的历期及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华稻蝗不同体段镉与铅含量及抗氧化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中华稻蝗不同体段的镉与铅含量、MDA及H2O2自由基含量、GSH含量及其相关酶(GST、GPx、GR)活性、SOD及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镉与铅含量均在胸部最高,其次为腹部和头部,后足含量最低.胸部镉含量分别是腹部、头部和后足的2.83、3.40和5.67倍,铅含量分别是腹部、头部和后足的1.29、1.39和1.41倍.GSH、MDA、H2O2含量及SOD、CAT活性均为后足最高,其次为头部和腹部,胸部最低.GST在4个体段的活性无显著差异.GR活性的顺序为头部>胸部>腹部>后足,GPx活性的顺序为头部>腹部>胸部>后足.进入土壤中的镉与铅经食物链转运后,在中华稻蝗体内富集,据此可将中华稻蝗作为农业环境中镉与铅污染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0.
11.
辛硫磷及毒死蜱对中华稻蝗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点滴法分别测定了辛硫磷和毒死蜱对中华稻蝗5龄若虫的毒力,做出了毒力回归曲线并得到毒力回归方程及LD50值。辛硫磷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2.79X-6.07,LD50=1.96μg/g虫重,毒死蜱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2.86X-7.01,LD50=3.69μg/g虫重。比较两种农药的毒力回归方程、LD50值和95%置信区间,结果表明辛硫磷对中华稻蝗5龄若虫的药效较毒死蜱强。  相似文献   

12.
镉长期暴露对中华稻蝗抗氧化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于Cd2+污染条件下的小麦苗喂养中华稻蝗的慢性染毒方法,研究了Cd2+胁迫对中华稻蝗SOD、CAT、GPx活性和H2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d2+的作用下,中华稻蝗体内SOD、CAT、GPx活性和H2O2浓度均发生变化,表明Cd2+可导致中华稻蝗体内产生ROS.SOD、CAT、GPx 3种酶对Cd2+有一定的耐受性:当Cd2+浓度在这3种酶的耐受范围内,酶活性提高,反之酶活性降低.Cd2+与抗氧化系统间的关系复杂,SOD、CAT、GPx共同承担清除ROS、保护中华稻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稻蝗等位酶基因型对杀虫剂氯氟氰菊酯致死性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氯氟氰菊酯(0.53g·kg-1)注射中华稻蝗,研究比较了在Ldh、Gpi和Pgm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差异,列联表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氯氟氰菊酯对Ldh和Gpi各基因型个体的选择呈现随机特征,各基因型与死亡率未见显著的相关(P>0.05)。但在Pgm基因座位上,各基因型个体的死亡率分别为24%(Pgm-AB),48%(Pgm-BB),48%(Pgm-BC),52%(Pgm-CC)和62%(Pgm-AA)。且Pgm-AB与Pgm-AA,Pgm-BB,Pgm-BC,Pgm-CC之间的基因型与死亡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中华稻蝗种群中Pgm-AB基因型很可能与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田间条件下小白菜对外源Cd的动态吸收特征,为Cd污染土壤上蔬菜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共设4个Cd浓度处理,即0(CK)、1、2、5 mg/kg,每处理3次重复,研究外源Cd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及小白菜对外源Cd的动态吸收特征。[结果]随着外源Cd浓度的升高及生长时期的延长,Cd对小白菜生长的抑制加重。5 mg/kg处理55 d时,小白菜的根长、株高、生物量较CK下降幅度均达到最大。任一Cd浓度下小白菜的Cd含量在前45 d快速增加,45 d后增速放缓,地下部Cd含量在55 d达到最大值,地下部平均Cd含量是地上部的1.62倍。[结论]Cd对小白菜的生长作用受Cd污染浓度、生长时期双重影响,且不同外源Cd浓度下小白菜各部位对Cd的吸收在不同生长时期呈现动态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野生中华稻蝗虫体内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红梅  董维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448-6449
[目的]测定黑龙江野生中华稻蝗体内矿物元素的含量。[方法]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蝗虫体内矿物元素(Na、K、Ca、Mg、Zn)的含量。[结果]中华稻蝗体内矿物元素Na、K、Ca、Mg、Zn的含量分别为22.77、11.87、3.21、2.79、0.45 mg/g,回收率为97.70%~105.00%。[结论]黑龙江野生中华稻蝗可以增加人体缺乏的矿物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消除干扰能力强,又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中华稻蝗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关中地区中华稻蝗防治的有利时机,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对中华稻蝗进行了化学防治试验,并调查了它的天敌种类。建议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达到消除虫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徐州、平山两地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群体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江苏徐州和河北平山两地混生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日本稻蝗(O.japonica) 的群体遗传关系。用10条随机引物从43头个体中产生125条清晰、稳定的谱带, 其多态性条带占99%。 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高于日本稻蝗,分别为0.3432和0.2781。Nei's遗传距离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同一采集地点混居的中华稻蝗与日本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小于地理上存在较大跨度的两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如:江苏徐州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411,河北平山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遗传距离为0.2578,而江苏徐州中华稻蝗和河北平山日本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749,江苏徐州日本稻蝗和河北平山中华稻蝗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982。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供试的43个个体分为两大聚类簇,江苏徐州和河北平山两地的中华稻蝗聚为一支,日本稻蝗聚为另一支。上述结果表明,RAPD分析方法可显示个体间的多态性,反映个体或物种间的细微差异,是区分近缘物种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