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福建省4个县(市)7个柑橘园的柑橘半穿刺线虫雌虫食线虫真菌进行了调查,从采集的520个雌虫虫体上得到123个真菌分离物,鉴定出8属10种。他们分别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青霉状曲霉(A.penicilloides)、头梗霉属(Cephaliophora sp.)、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雪腐镰孢(Fusarium nivale)、尖孢镰孢(F.oxysporum)、茄病镰孢(F.solani)、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常现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小刺青霉(Penicillium spinulos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p.)、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其中,茄病镰孢、尖孢镰孢、淡紫拟青霉为优势食线虫菌,分别占总分离物的36.6%、15.4%、9.76%。  相似文献   

2.
3种沙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消毒时间对沙冬青、老瓜头、甘草3种沙生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消毒3min来消除非内生菌的影响,效果较好;同一植株分离出内生真菌的数量,以根部最多,其次是茎部,叶部最少.合并形态相同的分离物,分离出的124株内生真菌除24株无孢菌属外,经初步鉴定分属于13个属,卵形孢霉属(Oospora)和串珠霉属(Monilia)各占18.63%;交链孢霉(Alternaria)占12.96%;间毛孢霉属(Septosporium)占10.53%;镰孢霉属(Fusarium)占9.72%;而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束丝菌属(Ozon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地霉属(Geotrichum)、亚大茎点菌属(Macrophoming)、丝核菌属(Rhizoctonia)分离数均小于5%.以4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筛选出5株高活性拮抗菌株,抑菌带宽度达14.99mm.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某个体养鸭户,共养雏鸭5080只,因饲喂霉败高梁米造成全部鸭群中毒死亡。将霉败高粱米在察氏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稀释培养,菌相观察及留量分析结果表明,优势菌为两种青霉菌,并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鲜绿青霉(PenicilliumViridicatumWestting)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Link)。以这两种优势菌的高粱米产毒培养物,饲喂21日龄雏鸭致病试验表明,50%扩展青霉菌粮组于5~10天内全部死亡,100%鲜绿青霉菌粮组在整个试验期间无死亡,但生长缓慢,被毛粗糙,食欲减退,拉稀等,混合组(25%抒展青霉菌粮+25%鲜绿青霉菌粮)于10~21d内全部死亡;对照组未见异常。据此认为,黑龙江省某养鸭户雏鸭霉高粱米中毒的主要致病真菌是鲜绿青霉和扩展青霉,而扩展青霉的代谢产物是雏鸭致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香蕉吸芽苗内生真菌及其根际土壤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香蕉吸芽苗的根、叶等组织内分离到11个属的真菌:曲霉属(Aspergillus)、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孢属(Fu-sarium)、胶帚霉属(Gliocladium)、木霉属(Trichoderma)、球二孢属(Botryodiplodia)、丝核菌属(Rhizoctonia)、单格孢属(Ulo-cladium)、散子囊菌属(Eurotium)、直双孢属(D idymaria)和丝葚霉属(Papuladpora)。炭疽菌属为优势菌,占内生真菌分离物总数的50%。从香蕉吸芽苗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0个属的真菌:曲霉属、镰孢属、木霉属、丝核菌属、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拟青霉属(Paecilomyces)、帚霉属(Scopulariopsis)、球壳孢属(Sphaeropsis)和盾壳霉属(Coniothyrium)。拟青霉属、青霉属和毛霉属为优势菌,分别占根际土壤真菌分离物总数的39.7%、23.8%和17.5%。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开发利用石林石漠化地区石生真菌资源、探索石生真菌对碳酸盐岩风化及矿化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采用PDA和MEA培养基对采集自石林石漠化地区的40份岩石样品进行石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并观察分离得到的石生真菌的形态显微结构、分析rDNA-ITS序列同源性。【结果】从40份岩石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8株石生真菌,分别隶属于2门5纲7目8科8属12种。其中31株镰刀菌属(Fusarium)、9株毛壳菌属(Chaetomium)、7株曲霉属(Aspergillus)、6株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5株青霉属(Penicillium)、4株粪壳菌属(Sordaria)、3株毛霉属(Mucor)、3株被孢霉属(Mortierella Coemans)。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曲霉属具较高相对分离率,分别为45.58%、13.23%、10.29%。【结论】综合两种培养基,石生真菌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2.41922。石林石漠化地区石生真菌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对采集于辽宁省药用植物62份土壤样品的木霉属真菌进行分离,获得木霉属真菌78株,采用形态学方法从中鉴定出9种木霉属真菌,分别是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viride)、粗壮木霉(T.strigosum)、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卷曲木霉(T.spirale)、钩状木霉(T.hamatum)、康氏木霉(T.koningii)、顶孢木霉(T.fertile)和多孢木霉(T.polysporum).其中哈茨木霉分离到34株,占分离到木霉菌总数的43.6%.采用对峙培养法,共筛选出对5种靶标菌抑制率大于70%,对靶标菌菌丝抑制作用明显的菌株4株,其中哈茨木霉2株,绿色木霉1株,钩状木霉1株.  相似文献   

7.
杨波  荔亮  李宁 《农技服务》2015,(2):81-82
为了解四川成都地区烟叶霉变发生规律以及致霉微生物的主要种类和数量,采集了2013年度霉变烟叶样品23份,并进行了霉菌的分离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烟叶霉变全年可发生,7-12月为高发季节;从霉变烟叶样品中分离鉴定出9个属的真菌和1个属的酵母,其中4个属真菌为霉变优势菌,其风别是曲霉分离频率36.36%、青霉分离频率21.21%、根霉分离频率15.15%、木霉分离频率9.09%,不同种类微生物在不同季节的活跃程度不同,春夏高温高湿季节发生的霉变多由曲霉引起,而秋冬低温季节的霉变则多由青霉所致。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槟榔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槟榔根、叶、花中分离纯化得到47株内生真菌,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r DNA-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内生真菌分属于8个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镰孢属(Fusarium)、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弯孢霉属(Curvularia)、黑孢属(Nigrospor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镰孢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这2个属的内生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1.91%和27.66%。  相似文献   

9.
樟树叶提取物对木材霉菌的防治效果及防霉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樟树叶提取物对木材霉菌的防治效果及防霉机理,采用牛津杯法,探讨了不同质量分数的提取物对3种木材常见霉菌(桔青霉、绿木霉、黑曲霉)的抑菌性,之后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分光光度法对防霉机理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木材中的霉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樟树叶提取物对桔青霉、绿木霉以及黑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其通过破坏霉菌菌丝结构,扰乱霉菌生长周期,从而抑制3种霉菌生长。质量分数为12.50%的提取物对3种霉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对应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桔青霉14.2 mm,绿木霉14.9 mm,黑曲霉20.1 mm。提取物对3种霉菌的最低抑菌质量分数为:桔青霉0.50%~1.00%,绿木霉0.50%~1.00%,黑曲霉0.25%。对不同菌种,分别采用如下处理方式可使平均感染值达到最小,防治效力达到最大:桔青霉(涂刷处理)、绿木霉以及混合菌(浸渍处理)、黑曲霉(任意一种处理方式均可),其中浸渍处理方式适用霉菌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槟榔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槟榔根、叶、花中分离纯化得到47株内生真菌,同时对这些菌株进行了r DNA-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内生真菌分属于8个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镰孢属(Fusarium)、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弯孢霉属(Curvularia)、黑孢属(Nigrospor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和镰孢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这2个属的内生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1.91%和27.66%。  相似文献   

11.
蜂粮酿制过程中细菌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改良"LB"培养基、MRS(4.5)、MRS(6.5)培养基分别对中国茶(Camelliasinensis)的手采花粉(floral pollen)、蜂花粉(corbicular pollen)和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bee bread)样品中的细菌进行菌落计数和分析.酿制初期的蜂粮样品在MRS(4.5)培养基和MRS(6.5)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随酿制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5、10、15、21 d蜂粮样品在改良"LB"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60 d蜂粮样品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数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花粉和蜂粮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茶(Camellia sinensis O.Ktze.)的手采花粉(floral pollen)、蜂花粉(corbicular pollen)和不同酿制时间的蜂粮(bee bread)样品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样品中分离出207个菌落,鉴定出4个属的12种细菌,即詹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ensenii)、果糖乳杆菌(Lactob.fructosus)、旧金山乳杆菌(Lactob.sanfrancisco)、绿色乳杆菌(Lactob.viridescens)、唾液乳杆菌(Lactob.salivarius)、微小乳杆菌(Lactob.minor)、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亚种(Lactob.casei subsp.rhamnosus)、植物乳杆菌(Lactob.plantarum)、无害利斯特氏茵(Listeria innocua)、格氏利斯特氏茵(List gray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植物乳球菌(Lactococcusplantarum).  相似文献   

13.
茶(Camellia sinensis)蜂花粉及其蜂粮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中国茶(Camellia sinensis)的新鲜蜂花粉,5d,10d,15d茶蜂粮中水解氨基酸的含量,茶蜂粮中平均含量为23.36%,比新鲜茶蜂花粉高0.26%,新鲜茶蜂花粉和混合(5-10d)茶蜂粮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037.46mg/100g和801.75mg/100g,混合(5-10d)茶蜂粮和新鲜茶蜂花粉样品中维生素A,B1,B2,C,D,E的含量(mg/100g)分别是0.19,15,1.15,0.31,0.0156,10.2和0.79,0.09,2.74,1.20,0.0158,6.6,新鲜茶蜂花粉和混合茶蜂粮样品中软脂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1.3%,0.2%,0.16%,2.5%和1.1%,1.0%,0.3%,1.0%,1d茶蜂粮中的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的活力比新鲜茶蜂花粉高,而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则比新鲜茶蜂花粉略低,随着酿制时间的延长,茶蜂粮中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下降,而淀粉酶的活力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意大利蜜蜂春繁阶段群势和幼虫虫体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春繁开始时选用本地意大利蜜蜂25群(群内无花粉贮备),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添加了不同水平维生素A的试验日粮,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0、5 000、10 000、15 000、20 000 IU•kg-1,并测定各组蜂群群势及幼虫抗氧化活性。【结果】春繁阶段饲粮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意大利蜜蜂群势及取食量有显著影响。在试验期末,维生素A水平为10 000 IU•kg-1组群势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饲喂维生素A水平为10 000和15 000 IU•kg-1饲料时5日龄幼虫虫体抗氧化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除维生素A水平为15 000 IU•kg-1组外,10 000 IU•kg-1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试验组(P<0.05)。【结论】意大利蜜蜂春繁阶段适宜的维生素A添加水平(10 000—15 000 IU•kg-1)有利于蜂群群势的增长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菌系统发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炭疽菌能够侵染茶树叶片并造成病叶干枯、脱落,论文旨在分离、鉴定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茶树病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单孢分离法对采自中国15省(市、自治区)茶区的茶树炭疽病病叶进行炭疽菌分离,并对其ITS、TUB2两个位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对分离的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对龙井43和中茶108茶树品种叶片进行有伤和无伤处理后接种代表性菌株,测试其致病性。【结果】以茶树上分离的炭疽菌菌株的2个基因位点序列(ITS、TUB2)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Colletotrichum boninense CBS 123755作为外群,结果表明所有菌株聚为3支,其中45个菌株与C. camelliae聚为一族、28个与C. fructicola聚为一族、5个与C. siamense聚为一族,所有菌株均归属于C. gloeosporioides复合种,并且C. camelliae在中国茶区分布范围最广,为茶树炭疽菌的优势种。形态特征结果表明,C. camelliae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平均11.8 mm·d-1,菌落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中央凸起,边缘整齐;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未见;分生孢子透明,光滑,圆柱状,两端钝圆或基部渐尖,(8-15)µm×(3-6)µm;菌丝附着胞褐色,棍棒状,不规则状,有分枝,(8-10.5)µm×(6.5-8)µm;分生孢子附着胞未见。C. fructicola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平均6.76 mm·d-1,菌落正面白色,背面中央褐色,边缘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具分枝,产孢细胞圆柱状,7-18 µm,顶端直径1-2 µm;分生孢子透明,圆柱状,两端钝圆,部分中部溢缩,(10-15)µm×(3-3.5)µm;菌丝附着胞深褐色,圆形,近圆形,不规则形,有分枝,(6.5-8)µm×(3.5-5.5)µm;分生孢子附着胞褐色或深褐色,圆形,(5-7)µm×(5-6.5)µm。C. siamense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平均7.6 mm·d-1,菌落白色,气生菌丝致密,绒毛状;菌核、刚毛未见;分生孢子梗透明,有隔,具分枝;产孢细胞圆柱状,8-16 µm,顶端直径1-2 µm;分生孢子透明,圆柱形,梭形,两端钝圆,部分中部有溢缩,(9.5-13.5)µm×(3-3.5)µm;菌丝附着胞深褐色,球形,棒状,不规则形,(5-8)µm×(3-5.5)µm。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C. camelliae能侵染龙井43品种茶树有伤叶片,但对龙井43无伤叶片和中茶108有伤、无伤叶片无致病性,而C. fructicolaC. siamense 2个种对2个品种茶树有伤、无伤叶片均无致病性。【结论】基于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5省(市、自治区)部分茶区茶树病叶病原菌鉴定,基本明确C. camelliae为中国茶树炭疽菌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电子鼻技术对普洱熟茶香气判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10个不同贮藏年份(2006-2015年)普洱熟茶的香气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子鼻Winmuster软件自带的模型识别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Loadings),对不同年份普洱熟茶的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进行分析和识别.结果表明:10个传感器中,W1W(对硫化物敏感),W2W(对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敏感)、W1S(对甲烷敏感)和W2S(对乙醇敏感)对干茶香气灵敏度较高;W1W,W2W,W1S,W5S(对氮氧化合物敏感)对茶汤和叶底香气灵敏度较高,对普洱熟茶香气测定的贡献率较大;PCA和LD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贮藏年份普洱熟茶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且年份差别越大,分离效果越好.Loadings结果分析显示:传感器中W1S,W1W,W2W和W2S在普洱熟茶香气判别中起主要作用,表明普洱熟茶储藏期间其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甲烷、部分芳香型化合物和乙醇类物质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在普洱茶香气的检测领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普洱熟茶的香气品质判别以及年份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稀土元素在茶园土壤和乌龙茶中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武夷山市、南靖县供试茶园茶树和土壤中的15种稀土元素含量,探讨稀土元素在茶树和土壤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土壤中的15种稀土全量为99.24-312.87 mg ·kg-1,中值196.68 mg·kg-1;土壤中的15种稀土有效态含量为9.13 ...  相似文献   

18.
结合膜超滤技术从青砖茶中分离提取α-淀粉酶和脂肪酶抑制活性组分,分析青砖茶汤直接超滤组分和青砖茶汤乙酸乙酯萃取物超滤分离组分对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砖茶5ku膜截留组分具有较强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100ku膜截留组分具有较强脂肪酶抑制活性。乙酸乙酯萃取物5ku膜截留组分具有更强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而其透过组分具有更强的脂肪酶抑制活性。膜超滤技术结合乙酸乙酯萃取法能更好地分离纯化青砖茶汤α-淀粉酶和脂肪酶抑制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湖羊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羊精原干细胞(SSCs)体外培养方法,湖羊睾丸曲精细管两步酶消化法制备细胞悬液,Percoll分离后比较SSCs纯化方法、FCS以及GDNF对SSCs体外培养与集落碱性磷酸酶(AKP)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盘化法纯化的SSCs在集落形成时间与集落数上显著低于差速贴壁法(P<0.05),但是盘化法所得集落的AKP阳性率显著高于差速贴壁法(P<0.05);添加1% FCS的培养基可显著降低集落形成的时间,增加集落的数目与AKP阳性率(P<0.05),但集落形成时间与AKP阳性率在5%与1% FCS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20 ng/mL GDNF处理组内集落数与AKP阳性率显著高于10 ng/mL GDNF(P<0.05),但集落形成时间与AKP阳性率与30~40 ng/mL GDNF的处理组无显著差别(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工夫红茶品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探索野生工夫红茶适宜的加工工艺参数,为广西野生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兴安六垌野生茶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分别在萎凋叶、揉捻叶及发酵1、2、3、4、5 h时取样烘干,取3 g红茶与150 mL水冲泡5 min,对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并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成分变化趋势.[结果]鲜叶发酵4 h时制成的工夫红茶感官评分最高(92.5分),红茶汤色红亮,花香、甜香浓,滋味醇厚,叶底红匀、亮.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呈降低趋势,分别从萎凋叶的5.20%和5.23%降至4.10%和4.74%;茶多酚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揉捻叶时含量最高(25.40%);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发酵4 h时达最高值(0.50%和4.20%);茶褐素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由萎凋叶的1.30%上升到发酵5 h的6.00%.红茶香气成分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醛类和酯类相对百分含量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有香叶醇(25.55%)、水杨酸甲酯(20.55%)、β-芳樟醇(14.75%)、苯乙醛(5.14%)、2-乙酰基呋喃(2.76%)、苯乙醇(2.19%)、氧化芳樟醇Ⅱ(2.04%)等.[结论]广西六垌野生工夫红茶具有玫瑰花香、甜花香、略带冬青香的品质特征,以发酵4 h制成的红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