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一项基本的刑事政策,是建设和谐司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但目前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制度建设,而在司法实务方面则又多从检、法职能出发,忽略了诉讼三大功能之一的辩护职能。本文从内涵界定、制度设计、功能冲突、职能缺失等方面分析了辩护职能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存在的障碍,并就如何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发挥辩护职能的作用提出制度保障、坚持的原则、司法理念、完善制度、加强协调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以刑事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为主导的立法思想的指导之下,刑事司法一度将重心放在对被告的惩罚上;近代,随着人权保护思潮的掀起,对被告的保护又一度占据着刑事司法的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旨在恢复因犯罪而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刑事和解制度,并且一度得到了很多国家立法和司法的青睐。刑事和解与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我国农村地区构建刑事和解的问题、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外学者关于刑事政策定义的比较,从 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角度探讨我国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结合 国内外犯罪态势的变化,提出我国刑事政策应作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专门增加了"特别程序"一编,对附条件不起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既响应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又有利于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但是与美国刑事审前分流制度相比较而言,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还存在适用对象和案件范围狭窄、考察期限短、履行义务不明、无专门考察机构与人员等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在刑法学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学者们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化的刑法立法观和消极化的刑法立法观。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刑法立法现状审视不难得出,积极化的刑法立法才是当前我国立法者所选择的立法模式。不同于部分刑法学者所推崇的风险刑法,积极化的刑法立法不是要将刑法的犯罪化推崇到极致,而是主张适度的犯罪化,符合我国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诚然,积极化的刑法立法所导致的犯罪圈的扩大会引起我国社会的犯罪标签化,实际上并不利于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而应努力提高立法用语规范化、减少象征性立法、合理划定犯罪圈、解决犯罪标签负效应,最终实现科学化的刑法立法。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暴力中,处于长期遭受虐待的状态之下,弱势一方通常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受虐生活,但是最终迎接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而犯罪人往往值得大家同情惋惜。关注因家庭暴力导致杀人的这一特殊刑事犯罪人群,给予犯罪人公平、正义的判决,保障他们应有的权利,极具社会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以暴制暴的成因;从刑事法律角度关注因家庭暴力导致杀人的这一特殊刑事犯罪人群;从受虐人杀人量刑一般都较重的状况出发,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及我国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借鉴国外的“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充分考虑杀人的动机和原因,寻求一种符合我国立法精神的处理思路和制度模式;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专门的司法解释,制定出相应的量刑幅度,考虑作出相关司法解释及办案程序规定,并在准刑事司法解释中加以规定,充分体现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防治土壤污染的刑事立法现状以及国外通过刑事立法介入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工作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土壤污染刑事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施行社区矫正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分析了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健全制度、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重建矫正对象的社会网络等方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克辛教授将刑事政策置入刑法体系内,解决了刑法体系与刑法教义学、社会发展与立法相对滞后的矛盾,这对我国构建刑法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将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置于刑法体系内,在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罪责中融入刑事政策,形成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能解决个案正义与刑法体系稳定性的冲突,兼顾刑法体系逻辑性与刑事政策价值性双重优点,防止刑法体系僵硬化之危险,发挥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灵活性之优势。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过程,分析了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从环境刑事立法体例、构成要件及处罚措施等方面,就如何完善我国环境刑事立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欧盟环境刑事立法发展快速,继欧洲理事会于1998年11月制订<通过刑法保护环境公约>后,欧盟委员会和欧盟部长理事会又分别于2001年3月和2003年7月起草了<关于通过刑法保护环境的指令>和<关于通过刑法保护环境的框架决定>.欧盟环境刑事立法的发展呈现出"生态利益"的保护立场日益彰显,犯罪构成日趋扩张,刑罚结构更趋合理等显著特点.欧盟环境刑事立法对我国环境刑法具有借鉴意义.参11  相似文献   

12.
环境的刑法保护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方法,对湿地的保护来说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目前刑法中有关湿地的保护条文甚少,传统的刑法保护范围也受到湿地环境问题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湿地保护刑事立法现状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湿地保护刑事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由于审判工作行政化、司法受行政立法影响较多、法官素质较低等原因,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一方面被不合理地行使着,一方面却又由于制度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加强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指导作用;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司法与行政、立法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司法独立的前提下积极探寻对刑事自由裁量权合理控制的新方式;不断提高法官素质。以确保我国刑事自由裁量权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是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但我国尚未在立法中加以确立。本文从确立沉默权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对在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作了阐述。并基于我国刑事司法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了对沉默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是发现案件真实的重要方式,而我国现阶段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首先对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并主要从立法上的欠缺、司法层面作证环境的缺失以及传统的法律文化影响等3个方面来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作伪证等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及程序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1987年的单行刑法中首次将单位入罪,尔后又正式将其纳入现行刑法典。本文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刑事政策;社会哲学基础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予以分析。认为,正是基于国家功利的需要和公正,立法才规定了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理念立法化,符合"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司法政策,有助于增加社会矫正效果,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节约司法资源。但关于新刑诉法中未成年人案件特别程序的适用,仍须转变理念,不断调整并发现问题,才能对司法的改革创新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及辖区法院)审理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457件案件中关于赔偿主体及赔偿范围等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提出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审理及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保留死刑、少杀慎杀”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死刑政策。死刑适用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可以在在现行刑事立法的框架下,通过对共同杀人案件、雇凶杀人案件、杀害亲属案件、同意杀人案件、教唆和帮助自杀、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激愤杀人的故意杀人案件等故意杀人案件严格控制死州立即执行的适用,实现少杀的目标,贯彻死刑政策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刑事和解作为一项刑事司法革新,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缘起的主要背景就是以保护被害人和“非刑罚化”为导向的刑事政策的勃兴。我国推行刑事和解制度是必要的。然而,在当前刑事和解探索背后,同样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缺乏现行法律的有力支撑,各地适用标准不统一,适用程序混乱。为此,本文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