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的设计与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抛植苗原育秧法(营养土法)带有明显的北方寒带旱地技术特点,操作繁琐,技术性强,用工投资较多,在我国中部及其南方广大地区应用存在诸多技术缺陷和问题。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新育秧法(简称泥质法)以传统合式育秧为技术平台,强调选择原育秧田作苗床,改营养土为泥浆作育苗基质,变旱育为水旱兼管,改薄膜覆盖为露天育苗:按本田生产计算,泥质法育秧每667秆秧床只需0.95个工,首次投资27.70元,比营养土法育秧省工65.5%,首次投资节约56.53%,并且秧苗素质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几何插秧法是根据蜂巢工程结构特点提出来的,利用黄金分割数(0.618)及我庚优选法的科学原理确定穴距,插后任意两两相邻的三穴均成等边三角形。使每穴都能占据最佳的有效面积,从而充分发挥了单株生育优势,大大地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此法简单易行,降低成本,增产显著,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籼糯杂交水稻“三系”选育及其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以来,籼、粳型杂交组合相继问世,但多属粘性,糯性杂交稻甚少。为填补这一空缺,我所自1984年夏季开始,以早熟籼型糯稻“619”与珍汕97A测交,并经过连续三年6代的择优回交转育,于1987年夏B6F1的不育性已相对稳定,糯性基本纯合。同时,自B4F1开始,以高不育株与  相似文献   

4.
水稻直播栽培高产机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顾掌根  王岳钧 《作物研究》2001,15(2):5-8,12
在前几年试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1998-1999年设立水稻直播高产机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比移栽对照增产,其增产机理在于:直播稻生育进程加快,分蘖早生快发,低节位分蘖成穗率高,易获得足够的穗数;群体结构协调,光合速率高,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植株养分吸收能力、根系活力和抗倒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水稻抛秧技术的推广,结束了水稻栽插“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历史,大幅度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是稻作技术的一项创新和改革。然而,目前该技术主要以塑盘抛秧为主,农民一次性投八较大,且塑盘育秧秧龄受到限制,不适用于中、大苗,从而影响了这一技术的推广规模与速度。而肥床旱育秧矮壮多蘖,“爆发力”强,且苗床疏松,拔秧方便,也适于抛栽。  相似文献   

6.
三熟制稻区“旱育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旱育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方式的效果,1997年在临澧开展了几种旱育秧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育软盘抛寄两段秧与旱育多两大秧相比,小苗期表现出苗整齐度、茎基宽、白根数、百株干重均较优,立枯病株率较低;寄秧期秧苗分蘖增长相对较快,最高苗数有较明显的优势;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较高,增产达43%72%。  相似文献   

7.
水稻壮秧营养剂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由于省工、高产而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然而,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掌握。针对湖南土壤、气候特点而研制的壮秧营养剂,简化了旱育秧操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为阐明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壮秧效果和大田增产机理,2000年早季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素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抛栽大田后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穗分化提前,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实际产量平均增加5.39%。  相似文献   

8.
促进湖南水稻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波  朱晓 《中国稻米》2006,12(4):5-7
本文分析了水稻生产在湖南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并采用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湖南水稻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认为湖南水稻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这是一种潜在的比较优势,需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和持续的竞争力,进而本文从找准定位、延长产业链条、实行区域连片种植、提高稻农组织化程度和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将传统比较优势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温胁迫伤害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温胁迫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对水稻高温伤害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笔者从水稻叶片、花器及籽粒充实等方面对水稻高温胁迫伤害成因进行阐述,并探讨近年来水稻抗高温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水稻优化定抛的增产机理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优化定抛兼取抛秧省工高效和有序栽培高产的理念,将带泥秧苗定向抛栽,因分蘖节分布于土表和秧苗有序分布,做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其增产机理在于促进了根系和分蘖的早生快发,协调了强弱势的灌浆,显著提高了有效穗,且穗粒结构协调。通过示范,该技术起到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玉军 《北方水稻》2010,40(4):44-46
通过几年来生产实践,阐述建三江分局水稻旱育秧田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规范化建设、智能化监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模式化栽培体系,总结和探索黑龙江寒地水稻旱育秧田生产的成功经验,以便在寒地水稻育秧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超  候祖平  刘洋 《中国稻米》2019,(3):135-136,139
为探讨适宜湖南澧县当地的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模式,以盛泰优9712为材料,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毯秧机插模式表现成熟稳定,为平原区首选推广模式,抛秧在晚稻生产中可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浓度沼液对杂交水稻种子浸种和秧苗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沼液比重在1.002-1.005 g/cm3,对杂交稻种子发芽率、成秧率和秧苗生长质量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清水对照相比,其发芽率、成秧率和秧苗生长质量各项指标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但使用超过比重为1.009 g/cm3时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芽率降低,秧苗生长不均匀。  相似文献   

14.
水稻对稻飞虱抵御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利用水稻自身抵御能力遏制稻飞虱为害,综述了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生化效应和机制的研究现状。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机制包括宏观的水稻叶脉间距、宽度,钩毛和纤细毛密度、长度,硅含量和微观的粗纤维、胼胝质含量及叶绿体膜稳定性;生化机制涉及水分、可溶性糖、叶绿素、游离氨基、酶物质活性及挥发物的含量。国内外虽广泛涉及水稻自身固有的物理结构及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对稻飞虱的抵御效应研究,但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旱育苗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晶  崔俊涛 《北方水稻》2011,41(2):75-76
着重介绍了我国水稻旱育苗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我国水稻旱育苗技术自发展以来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育苗技术不断更新。从传统的床土调酸、施肥、消毒到床土调制剂、无土育苗技术等,旱育苗技术日趋完善。在对研究现状予以介绍的基础上,又对我国水稻育苗技术的未来发展给予展望,认为工厂化无土育秧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稻米品质形成和调控机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外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稻米品质的形成机制,探讨了不同生育期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如何适应CO2浓度和温度增高的影响将是今后提高稻米品质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林丽宏  张君涛 《北方水稻》2010,40(4):35-36,39
水稻苗床地种植大豆,品种选择是关键。试验通过对1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和产量鉴定筛选出适宜佳木斯地区水稻苗床地不同播期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6月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安01-1233、安02-348、丰收25、垦丰11等;6月6~10日苗床复种可种植:丰收27、北豆10、北03-96等;6月11~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合丰42、合丰37等。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稻瘟病是危害世界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快,水稻品种的抗性一般仅能维持3~5年。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对稻瘟病菌致病机制和抗性基因分子机理的系统研究,加深了对该病原菌-宿主系统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和病原菌效应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的了解。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的两种天然免疫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目前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稻瘟病是危害世界水稻生产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快,水稻品种的抗性一般仅能维持3~5年。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对稻瘟病菌致病机制和抗性基因分子机理的系统研究,加深了对该病原菌-宿主系统中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和病原菌效应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机制的了解。本文综述了水稻抗稻瘟病的两种天然免疫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目前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高温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情况频繁发生,研究高温对水稻危害的机理与对策对稳定和促进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从光合特性、抗逆系统、脯氨酸、激素、多胺、蔗糖 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阐述了其生理机制,提出减轻水稻高温胁迫的调控措施,并对未来深入开展水稻高温逆境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