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空间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从稻田生态系统构建的角度,利用稻田生态位和食物供应链原理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科学性;从共生田准备、水稻种植、共生对象的饲养、大田管理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技术流程;分析了"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仇芹  王洪荣 《北方水稻》2019,49(3):44-46
以江苏省建湖县稻鸭共作模式典型为例,对建湖县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稻鸭共作品种选择、水稻种植、野鸭放养、病虫草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建湖县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对比了有机稻稻鸭共作生产与有机稻生产以及常规法种植水稻,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生产中,在没有追肥的情况下,稻鸭共作条件下无论水稻分蘖力、穴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及产量均高于不养鸭有机稻生产。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稻-鳖-鱼-鸭"复合共生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对稻田食物系统和空间位态利用更加充分的新型生态种养模式。本研究参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对该模式种养基地周边环境质量及其所产出农产品(稻谷、鳖、鱼、鸭)的质量安全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在产地环境质量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条件下,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够生产和提供品质更加优良的绿色稻谷以及水产和禽肉。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有机稻生产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3年在江苏省江阴市开展了稻鸭共作有机稻生产与鸭子安全放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栽插密度是稻鸭共作有机稻取得高产的关键;40.0℃是稻田鸭子生存的极限高温,在36.0℃~38.5℃的连续高温条件下,通过灌20 cm左右的深水层,并采用边灌边排的方法可有效防止鸭子中暑死亡;将两块稻田隔成一个围养单元,通过两块稻田轮流搁田的方法可有效解决水稻中后期的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7.
袁陆 《作物研究》2019,(6):584-586,607
介绍了隆回县富硒有机稻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势、种植模式和标准化种植技术,阐述了开发富硒有机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并从政策等方面对今后富硒有机稻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改变长期以来病虫害发生重防治效果差的现状,德宏州甘科所结合生产需要,采用“所企结合”的模式,边调查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最终总结出了一套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引入企业落地开发现代生态农业,摸索了机插水稻有机稻米生产方式及其产业化开发路径,形成了机插水稻有机栽培以稻肥轮作(轮作休耕)、稻鸭共作(一稻两鸭)、无纺布覆盖育秧、杀虫灯防虫等核心技术体系,产业化开发初具雏形,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了现代生态农业可持续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改变冬油菜栽培方式,提高和发展油菜生产   总被引:60,自引:11,他引:60  
针对我国冬油菜现行栽培方式存在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提出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的栽培方 式,并介绍部分实践结果,以说明这一栽培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浅谈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黑龙江省五大类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垄系栽培高产配套模式和常规大豆栽培模式.分析各类栽培模式特点及技术增产关键,对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推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自1993年以来开展推广杂交稻"三两"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总结介绍了杂交水稻"三两"栽培技术的产量构成、增产的原因以及主要栽培技术的关键和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花生"3414"肥料配方施肥试验,探讨花生栽培氮、磷、钾肥最优配方和最佳施肥量,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于2004年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试种成功。经过4年的种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并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本文针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热带特色气候条件与"云麻1号"纤维产量和品质关系的分析研究及4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具区域特色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相似文献   

17.
陈淑芬 《大豆科学》1996,15(4):340-343
本研究证明三垅栽培法以其独特的耕作栽培系统,改变了大豆田耕层土壤生物学体质,使土壤生物活性、大豆根系活力、共生固氮水平等得到改善与提高,为大豆生育奠定了高产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金堂  默书霞 《玉米科学》2015,23(2):137-140,146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观察比较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重于常规栽培模式,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病情差异更为明显。应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的流行时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的指数增长期及衰退期较常规栽培模式短,而逻辑斯蒂增长期则长4~5 d,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更适合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双株定向栽培的玉米产量高于常规栽培,但随着两者病情差距的扩大,增产优势会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全球咖啡产业已经进入“精品”和“4C”等认证时代。中国的咖啡产业历经60余年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云南省近20余年的规模化种植,小粒种商品咖啡豆的质量已经被国内外客商知晓。“十二五”云南的咖啡产业进入大发展阶段,普洱和临沧两市将新增种植面积6.67万hm2。今后各种植区在生产大宗商品豆的同时,可在局部种植生产“精品”商品豆,以提升云南咖啡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0.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提出玉米局部精作穴播的新型栽培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宽窄行模式相比,局部精作穴播土壤扰动减少89%,实现了土壤的局部精作和轮休;同等密度条件下,高地力水平条件(常规模式下经济产量大于11005kg/hm2)更有利于产量潜力的挖掘,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穗重实现增产,试验中春玉米(登海601)经济产量可提高18.7%。同时指出,叶面积指数是该技术条件下增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