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南省2010~2015年审定水稻品种的主要性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南省2010~2015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类型及其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近6年来审定的197个水稻品种中,杂交稻品种多达184个,占审定品种总数的93.4%,而常规稻仅13个,占6.6%,优质稻品种(组合)8个,占4.1%;产量较对照增产幅度在2.90%~17.10%之间,年度间产量有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与对照相比,表现出平缓态势;综合抗性指数整体水平中等偏低;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有待进一步加强。种子企业成为水稻育种研发的主体,但教学科研单位仍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6,(5):1-3
分析了2006—2015年国审水稻品种情况。10 a间平均每年审定49.4个品种。在品种结构上,三系杂交稻品种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两系杂交稻品种比例快速增长;科研院校选育的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以种业公司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水稻育种的主要模式。在品质结构上,审定的常规稻品种优质率较高,杂交稻优质率呈下降趋势,品质改良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是水稻产量、抗性、品质的基础,审定和推广优良水稻品种对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2001—2012年上海市水稻品种的审定及推广情况,以期为上海市优良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审定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育成的89个水稻品种基本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育成的水稻品种在育成品种总数、产量、品质及抗病、抗逆性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黑龙江省水稻选育的遗传基础仍然十分狭窄,配制组合时不可避免的出现重复,审定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今后在黑龙江省的水稻育种工作中应从国内外引进新的优质种质资源,努力挖掘新的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水稻新品种巨胚粳1号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胚粳1号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的一个中熟中粳功能性水稻品种,主要特点是产量较高、胚大(比武育粳3号增大197.6%),胚重占糙米重的7.11%,营养极其丰富。2008年3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对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米质等性状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河南省通过审定品种132个,其中籼型水稻77个、占比58.33%,粳型水稻54个、占比40.91%,籼粳杂交稻1个、占比0.76%;育种单位涉及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种业企业等,种业企业选育或参与选育的品种比例正逐渐增加;审定品种年度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粳型杂交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产量最高;46.21%的水稻品种达到国标优质稻谷等级,粳型水稻优质达标率高于籼型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限制河南稻米品质等级的主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盐粳68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该品种较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辽粳294株型好、产量高,生产中平均产量650kg/667m2,较对照增产10%以上。具有米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在生产上极具推广潜力,在水稻育种上展示出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30年国家和湖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30年参加国家和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情况,并对审定推广的抗病品种进行了分析,以为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减轻白叶枯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以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收录的审定品种和年推广面积6 670 hm2以上的品种为数据源,分析了我国水稻品种的审定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水稻新品种尤其杂交稻组合在"十五"后迅速增加,但品种间种植面积差距缩小,单个品种应用面积下降;印水型杂交稻自推出后发展速度很快;外引品种对我国水稻育种的贡献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盐粳68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该品种较辽宁省水稻主栽品种辽粳294株型好、产量高,生产中平均产量650kg/667m^2,较对照增产10%以上。具有米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在生产上极具推广潜力,在水稻育种上展示出较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湖南是当前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省份,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发现和利用为我国杂交稻三系配套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及时总结湖南省育种成果,有助于育种家高效选择亲本,减少配组盲目性。基于VBA的编写程序算法,分析了“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中收录的湖南审定品种。1985—2021年,湖南省级审定水稻品种共1 085个。分析发现水稻品种的单产稳步提高,食味品质有改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12.
广西香稻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世纪以来广西香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广西自育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明了广西香稻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广西通过审定的香稻品种中自育品种较少,且多为常规稻品种;自育香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自育香稻品种株高适中,多为大粒型品种,后期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主要通过育成大穗型品种来实现;自育香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整体较差,白叶枯病前期抗性表现较好、后期出现退步等。今后应加强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特别是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加快香稻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为香稻品种的审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香稻品种的选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广西优质稻米相关地方标准,特别注重直链淀粉含量标准的调整;把提高稻瘟病抗性作为香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13.
水稻粒形遗传与长粒型优质粳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粒形遗传机制和粒形育种一直是水稻品质和产量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粳稻品种选育中,对长粒形遗传种质的选择,已经成为近年来一种新的育种趋势。我们在总结粒长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和已知粒长相关基因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南方稻区长粒粳稻的育种历程及其选育策略。同时,对以品种嘉禾218为代表的南方长粒晚粳稻系列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进行了比较,在阐明长粒粳稻优质、高产的品种特点的同时,提出长粒晚粳育种中选择粒形、兼顾株型、保产提质的选育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日本水稻育种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饭田修一 《北方水稻》2008,38(3):179-180
日本水稻育种以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的六个农业研究中心为主。育种目标主要是培育具有优良食味、品质及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主食用品种,同时进行糯稻、酒米稻、饲用稻及适于直播的品种的选育。并重视低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富含-γ氨基丁酸(GABA)以及特殊用途米的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黑龙江省粳稻育种,特别是粳稻品质育种的现状,分析了在育种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国标1级优质粳稻品种匮乏,优质长粒型香稻品种不多,营养功能型粳稻品种紧缺,及品种抗高寒、抗逆性、抗倒伏性还需要提高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如大力培育优质长粒型香稻品种,提高新品种的食味品质、抗高寒和抗逆性,培育高品质、营养、丰产的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杂交粳稻尤其是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缓慢,两系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较差严重的影响其发展。为此本研究以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为试验试材,主栽常规稻品种为对照,对北方两系杂交粳稻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营养品质等相关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相关结果如下:与常规粳稻相比,两系杂交粳稻存在显著的产量优势,但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得分略有不足。研究结果所得提高稻米光泽,适当减少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将有助于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点,本文选用已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18个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对其米质理化9项指标进行分析,系统地评价辽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结果表明,在辽粳系列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1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27.7%,达到2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22.2%,达到国家3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11.1%,未能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的占38.8%,垩白度和垩白率为影响目前辽粳系列品种米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157-164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in 1960, IRRI’s breeding effort in varietal improvement for irrigated lowland has passed four decades. Breeding of semi-dwarf rice varieties such as IR8 at IRRI during first decade from 1960 to 1969 resulted in quantum leaps in yield potential, which marked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Asia. During the second decade from 1970 to 1979, the primary emphasis of rice improvement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disease and insect resistance and shortening of growth duration. Grain quality was the main target of crop improvement at IRRI during the third decade from 1980 to 1989. The fourth decade from 1990 to 1999 and beyond was focused again on the improvement of yield potential by developing hybrid rice and new plant type. Up to 1999, 46 indica inbred varieties and 2 indica/indica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developed by IRRI and released in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irrigated lowland rice systems. Large-scale adoption of these improved varieties under modern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has resulted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rice production in major rice-growing countries. The hybrid varieties between indicas increased yield potential by 9% under the tropical conditions. New plant type (NPT) breeding has not ye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yield potential. The second generation NPT developed by crossing tropical japonica with indica has demonstrated some promising results in terms of improvements in yield potential, disease and insect resistance, and grain quality.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糯稻种质资源和品种现状进行了分析,显示加强糯稻资源保护和利用、新品种选育迫在眉睫;基于当前水稻育种技术基础,提出了糯稻育种方法和技术的新思路;通过分析糯稻产量、米质相关的研究现状,指明了研究成果的高效利用策略;展望了中国糯稻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中国糯稻遗传育种应适应当前耕作制度、市场和社会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