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将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生产能手手中,要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靠保证.为此,简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浅析了两者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开封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浅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将大量土地集中在农业生产能手中。要达到规模化经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不仅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而且对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发展意义重大。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必须首先了解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实际上是集体生产模  相似文献   

4.
设施农业,是指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进行动植物生产。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特点,能规避自然灾害、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是农业生产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2005年,广西农机总动力已达1909.65万千瓦,农机原值达到120.9亿元;全区机耕面积103.85万公顷,机耕水平达到40.58%;农机生产经营服务总收入144.56亿元。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背景下,农用挖掘机以作业灵活、适应性好、价格低等特点,于200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必不可缺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目前国内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用挖掘机厂家超过50家,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等省(区、市),年销量达到30万台。但是农用挖掘机生产企业在规模、质量控制水平等方面参  相似文献   

7.
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3%;第一产业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9.5%,但从业人员却占总从业人员的60.8%;2002年农民纯收入增长率仅为4.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9.8%);城镇化率仅为32%。要解决我省农业大而不强,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改变土地产权归属的前提下,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将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优化配…  相似文献   

8.
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业经营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当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农机系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实力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当前农机化部门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一,对农机化、农机服务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农机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优势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当前农机界亟需深入学习、研究中央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精神,理解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提出背景和实质,认清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化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课题。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已成为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方向。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涌现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和协会。这些合作组织和协会已经逐步成为联系政府和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纽带,并且代表农民的利益与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经营者进行谈判,是农民闯市场的信息提供者、农业科技的推广者,为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定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扶持发展农业惠农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自主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高涨,农业机械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在我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在传统与现代技术并存且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农业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加速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惠农政策,对农业和农机的重视、支持、保护,力度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发生重大变化,运用现代要素改变传统要素,增机减人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保障食物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城镇化建设、土地集中、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规模标准化发展、农民收入攀升、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将对农业装备形成巨大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迈向新阶段。作为基层农机主管部门,当前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生产经营体系,全力发展农机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现代农业中“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近年来,即墨区在青岛市农机局的精心指导下,以调研为基础,以原有的农机合作社为依托,结合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大力开展了“一化三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区农机合作社规范升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农业的专业劳动力日益减少,而家庭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又限制了农户对农机和农技的投入、应用和推广,依靠农户和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15.
陈杰 《福建农机》2005,(3):112-114,120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成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对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服务主体是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加强多元化农机服务主体培育、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正深刻影响着农业农村发展态势。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窄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未来农村“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成为了农业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机新技术的逐步推广使用,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投入到农业生产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增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我市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发展,农机保有量逐年增加,农机种类、产品性能越来越精细化,涵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二三产业吸引和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新生代农民不再只满足于单个环节购买服务,市场需求多样化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须走向综合农事服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催生了很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有一败涂地臭名昭著的。  相似文献   

20.
李靖宇 《南方农机》2023,(12):43-46
随着数字经济在“三农”领域的不断渗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提升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然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然面临产业融合层次低、要素供给不足、经营主体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保障体系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基于此,笔者通过论证分析数字化驱动农村三产融合的作用机制,针对数字赋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拓展数字技术应用情景、打造生产要素数字集成、促使经营主体科技转型、建成数字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从而激发农村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形成规模化生产、精准化管理、多元化创新、产业化融合、智能化决策的经营新模式,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