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桃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桃树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桃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桃树较近的冠下区、甚至近冠区小麦幼穗分化延迟,分蘖少,成穗率低,籽粒的灌浆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小麦极显著的减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冠下区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中,穗数较低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3.
核(桃)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麦间作是目前南疆大力发展的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种植模式,由于间作系统环境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对新疆墨玉县2种核(桃)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麦间作较单作灌浆后期单株绿叶面积减少11.18~14.01cm2,成熟期推迟4~6d,穗部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每株减少0.22~0.53g,穗粒数降低13.36%~20.64%,千粒质量减少10.78%~23.43%,收获穗数减少20.38%~20.74%,产量减少47.63%~74.53%。间作系统内,近树区麦株生长、顶叶SPAD值、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受到的影响高于远树区,且随生育期推后其值受影响程度有增大趋势,表现出累积效应。间作对小麦生长性状的影响大小为单株绿叶面积单株茎蘖数茎绿叶数株高,对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生长影响大小为茎穗叶,对产量构成影响大小为收获穗数千粒质量小穗数穗粒数穗长。通过比较,核桃9m×3m模式间作小麦产量优于6m×4m模式,是值得推广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生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单穗生物量的主  相似文献   

5.
6.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7.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  相似文献   

8.
在灭菌条件下,利用人工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方法,探讨不同AMF对枣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在枣树和小麦之间所形成的菌丝网络(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s)对间作小麦的生物量、氮和磷浓度及含量的影响,揭示枣麦间作系统中CMNs的形成对间作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调节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AMF对枣树生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接种Funneliformis intraradices和F.mosseae处理的枣苗的生物量分别是不接种处理的1.06和1.31倍;2)在枣麦间作系统中CMNs的形成可显著促进相邻小麦对磷元素的吸收,当接种AMF时,30.00μm网膜处理小麦磷含量分别是Seal和0.45μm处理的1.49和1.38倍。综上所述,不同AMF对枣苗的生长及氮、磷养分吸收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枣树和小麦之间所形成的CMNs可以改善小麦对磷养分的吸收利用,促进间作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择小麦/蚕豆模式,设计不同的磷水平,对小麦/蚕豆系统经济产量和相关生理指标做 了初步分析。结果得出:供磷显著提高了小麦和蚕豆的经济产量。与不供磷(P0)相比,中磷处理(P1)小 麦籽粒增产51.78%,蚕豆增产24.16%;高磷处理(P2)小麦增产58.05%,蚕豆增产23.74%。结果也表 明:供磷提高系统经济产量可能是由于磷是光合作用的底物和调节物,有利于小麦抽穗期(蚕豆开花 期)作物上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同时增加了植株中光合中间产物可溶性糖的积累,促进营养物 质向籽粒的转化。供磷也提高了作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贮藏条件对桃果实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环境条件如温度、气体成分、化学药剂处理、辐射及减压处理对桃采后生理活性的影响,认为低温和气调环境可以较好地抑制桃采用的衰老作用,保持营养及代谢成分的相对稳定性。而变温、CO、采前Ca、GA处理及减压处理可减轻贮藏中桃的衰败和腐烂,增强耐贮性。噻苯咪唑,邻苯基酚钠,Vc、Cl2、γ射线等处理可明显抑制真菌侵染,本文还对桃低温伤害及变温处理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溉方式及间作对小麦产量及边际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低、中、高灌水水平下交替灌溉间作小麦和单作小麦的产量及边行效应.结果表明:交替灌溉间作小麦在低、中、高灌水水平下的经济产量分别较单作高20.96%、28.34%、33.11%,小麦经济产量随着灌水水平的提高而增大.间作小麦在3个灌水水平下的边行产量均高于相应灌水水平下的单作小麦,间作小麦的边行优势在高灌水下更明显;小麦收获指数、千粒质量、产量在间作和单作中从边一行至边三行呈递减趋势,高灌水水平下边一行较边二行和边三行增产效果明显高于低、中灌水水平.间作是形成小麦产量和边行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麦棉套作小麦边际效应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试验,对麦棉套作小麦边际效应和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套作小麦边行在株高、单株分蘖、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灌浆速度、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方面都强于内行和单作小麦。3-1式套作小麦边行产量比单作小麦内行高61%;4-2式套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小麦内行高75%。套作小麦南边行产量比北边行高7.6%。套作小麦内行与单作小麦相比,在叶面积、干物质、穗粒数方面强于单作;在产量、有效穗、分蘖方面与单作大致相当;在灌浆速度、千粒重方面弱于单作小麦。与麦行相比,预留行温度较高,湿度较低,光照充足。拔节后预留行地表温度比麦行高2~5℃。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基于根域限制的葡萄小麦套种模式对小麦小气候环境及生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种葡萄对小麦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显著,对小麦冠层整体遮阴程度仅为20%,且根域限制种植不影响小麦的水肥资源。套种葡萄对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影响较低,在小麦区域边缘处每靠近葡萄10 cm,CO_2光合速率下降约0.26μmol/m~2/s,且套种葡萄不会影响小麦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与对照相比,套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降低15%,净收入提高8.4倍。因此,基于根域限制的葡萄小麦套种是一种对小麦影响较弱,提升经济效益能力极强的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小麦垄作栽培技术在林麦间作地的推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下小麦平作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林下小麦垄作栽培对小麦群体、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根系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垄作栽培对调节合理的小麦群体、改善田间小气候、延缓小麦叶片衰老、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等方面均优于平作小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杨树幼林与小麦间作系统中,设置根障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约经营的条件下,根障使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增加,并且叶绿素含量相对下降9.2%,产量提高3.3%;在水肥缺乏的情况下,根障的存在使小麦的生物量积累降低,产量下降3.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通过调整小麦边行与内行播种量,探索防止小麦倒伏与增产的新途径。[方法]于2016-2017年在曲周试验站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边行播种量,设225kg·hm~(-2)(B1)与300kg·hm~(-2)(B2)两个水平,副因素为内行播种量,设150kg·hm~(-2)(T1)、225kg·hm~(-2)(T2)、300kg·hm~(-2)(T3)3个水平;调查小麦秸秆直径、断裂拉力、倒伏率等抗倒性能指标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结果]随播量增加,边行与内行小麦主茎基部第二节间直径与断裂强度下降,单位面积穗数、产量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边行与内行相互影响显著,内行播量增加对边行小麦生长存在负效应,边行播量增加同样抑制内行小麦生长。综合来看,当边行播量在300kg·hm~(-2),内行播量在150kg·hm~(-2)时小麦平均产量最高,内行倒伏率接近最低。[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增加边行播量,降低内行播量的差量播种方式,有利于防止小麦倒伏,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试验确定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方法]于2014-2015年与2015-2016年在曲周试验站,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匀播(Y)与条播(T)2个水平),副因素为播量(187.5kg·hm~(-2)(R1)、225.0kg·hm~(-2)(R2)、262.5kg·hm~(-2)(R3)和300.0kg·hm~(-2)(R4)4个水平),调查小麦的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结果]匀播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内行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边行穗数在干旱年型(2016年)显著低于条播,而千粒重显著高于条播,其它产量性状与条播差异不大,平均产量匀播在2015年、2016年分别较条播提高5.1%与5.7%;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在多雨年型降低播量有利于产量提高,在干旱年型增加播量有利于产量形成,小麦播量在225.0~262.5kg·hm~(-2)时产量稳定性较好。[结论]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采用匀播技术,播量控制在225.0~262.5kg·hm~(-2)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限量补灌对带田冬小麦土壤水分与耗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带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限量补灌35mm后0~9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灌水后短期内显著高于来灌水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灌水与未灌水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逐渐接近一致;小麦全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变化呈"双峰"曲线,虽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但总是与灌水时间同步变化,各处理基本上以小麦抽穗一扬花期耗水强度为全生育期最高值,且以抽穗期灌水的处理耗水强度最高,日耗水量高达7.68mm/d,认为抽穗期灌水对土壤水分的贡献最大;水分盈亏状况分析表明,带田冬小麦全生育期0~90cm上层土壤水分处于极度亏缺状况,灌水比不灌水处理水分亏缺程度更为严重,但不同生育期灌水的处理间水分亏缺差别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