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长调节剂促进苹果实生树提早成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早苹果实生树成花,缩短育种周期,于苹果花芽分化期选择了苯脲类细胞分裂素(KT30)、6-苄氨基嘌呤(6-BA)、多效唑(PP333)、烯效唑(Uni)、矮壮素(ccc)和乙烯利(Eth)6种生长调节物质,设置23组69个处理,采用喷雾法,对红玉×金冠和金冠实生2个组合实生树进行了2~3a的促花试验。结果表明:3a生实生树已经通过童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可以成花,最低成花节位为77节;有12组处理对苹果实生树提早成花有效果,其中BA50mg/kg+乙烯利1000mg/kg进行2次叶面喷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乙烯利促进观赏凤梨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观赏风梨品种粉菠萝(Aechmea fasciate cv.Vanriegata)为材料,探讨了乙烯利处理对其花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乙烯利处理8d后粉菠萝即进入成花决定态;在花芽分化中期乙烯利处理提高了叶片中核酸、蛋白质水平;花芽孕育期间蔗糖水平变化与酸性转化酶呈相反趋势,花芽发端前蔗糖水平先降低,后明显地积累,而酸性转化酶活性先升高再降低;同时,乙烯利处理明显提高了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等营养物质在叶片中的积累,从而促进了粉菠萝成花。  相似文献   

3.
陈昌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97-99,117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杂交兰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两年生杂交兰"红美人"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和假鳞茎喷施方式,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浓度对杂交兰生长的影响。[结果]采用叶面喷施方式,相比对照,100 mg/L GA3和150 mg/L GA3+150 mg/L 6-BA在前期促进花芽分化,但后期花芽未能成形,其余组合和浓度对花芽分化均呈抑制作用。高浓度TDZ和6-BA不利于花芽分化,6-BA尤为明显,但当6-BA组合适宜浓度的GA3时,呈现花芽分化抑制作用减弱现象,同时,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提高腋芽诱导,且高浓度或组合GA3的6-BA作用尤为明显,在花梗长度的影响上,GA3能够有效增加花梗长度,当GA3组合6-BA时,虽可增加花梗长度,但后期开花掉苞严重。以假鳞茎喷施时,低浓度的6-BA和6-BA组合低浓度的GA3能够促进花芽和腋芽的形成。[结论]在两年生杂交兰促进花芽分化上,应以低浓度的6-BA喷施假鳞茎为佳;在促进花梗长度上,应以低浓度的GA3喷施叶面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不同采后处理以提升‘红肖梨’采后品质,进一步调节‘红肖梨’后熟期,减少贮藏时间.[方法]以古窖和冷库贮藏时间不同的‘红肖梨’果实为材料,对其进行乙烯利处理后测定果实品质.[结果]随着时间增加,冷库贮藏的果实Vc含量和酸含量高于窖藏对照,果实石细胞数目及直径大于窖藏对照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高于窖藏对照;经过乙烯利处理后,两种储藏方式下果实的硬度、Vc含量、酸含量、石细胞数目及直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出汁率和总糖含量均上升.乙烯利处理加速了果实后熟过程,2种储藏方式对降低石细胞数目和直径均有明显效果;传统窖藏方式下酸含量比冷库储藏低且在窖藏30 d时乙烯利处理果实酸含量最低.[结论]传统窖藏的果实经500 mg/L乙烯利处理10 d后,采后品质有效提高,后熟期缩短,贮藏时间可缩短至30 d.而冷库贮藏可延长果实后熟期至150 d左右.在贮藏60 d时经2 000 mg/L乙烯利处理10d即可上市.根据市场需求,不同储藏方式的‘红肖梨’可结合乙烯利处理,来调节其上市时间.  相似文献   

5.
以5年生桂香龙眼结果树为试材,花芽形态分化期分别以喷213mg·L-1乙烯利、213mg·L-1乙烯利 100mg·L-1多效唑、人工摘除小叶、喷清水(对照)4个处理进行防"冲梢"试验,观察其防冲梢效果,并研究其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和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烯利 多效唑对于防治龙眼冲梢效果最佳;喷施乙烯利、乙烯利 多效唑以及人工摘小叶后,桂香龙眼叶片中的IAA、GA含量均较对照有所下降,各处理对ABA含量影响不大。其中喷施乙烯利、乙烯利 多效唑两种处理ZR含量增加,而摘小叶对ZR的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施用6-BA对春石斛花芽分化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研究了施用6-BA对春石斛品种花芽分化及ZT、IAA、 ABA、 GA3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1 000 mg/L 6-BA,极显著地提高了春石斛花芽形成个数和单株花芽形成率,并促使花芽分化的进程提前;施用1 000 mg/L 6-BA提高了花芽内ZT的含量,降低了GA3和ABA的含量,花芽形态分化前IAA含量降低,而后IAA含量升高; 施用1 000 mg/L 6-BA提高了春石斛花芽内ZT/GA3、ZT/IAA、ZT/ABA的比值,降低了ABA/IAA的比值,这可能促进了花芽的分化和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掌握不同调控措施下桂南夏黑葡萄新梢冬芽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为其一年两收栽培二次果花芽分化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8年生夏黑葡萄为试材,于新梢5~7片叶时开始每周采集第6节位芽,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讨不同夏季修剪强度(花上2片叶摘心、花上4片叶摘心和花上6片叶摘心)和乙烯利喷施浓度(200、400和800 mg/L)对桂南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新梢花芽分化进程及成花率的影响.[结果]不同夏季修剪强度处理的夏黑葡萄新梢冬芽从花芽分化开始(3月29日)到稳定形成花穗(4月27日~5月4日)历时29~37 d,比对照(不摘心,不喷施乙烯利)植株缩短14~22 d,其花芽分化关键时期在4月13日(盛花期)前后.不同夏季修剪强度处理下夏黑葡萄新梢第6节位花芽分化集中、花芽分化进程历时短、成花率(53.3%~73.3%)相对较高.不同乙烯利喷施浓度处理下夏黑葡萄新梢第6节位花芽分化各时期出现不集中,花芽分化进程历时长(52 d),成花率(33.3%~40.0%)较对照低.[结论]不同夏季修剪强度均可促进桂南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新梢花芽分化进程,其中花上6片叶摘心是促进夏黑葡萄新梢第6节位花芽分化集中、花芽分化进程时间缩短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板栗雄花芽临界分化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从玉  陈在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80-681,684
[目的]研究鄂栗1号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E-Chestnut Number One)雄花芽临界分化期内雄花芽和叶芽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方法]以6年生鄂栗1号板栗为试材,在雄花芽临界分化期内测定雄花芽和同期叶芽中5种内源激素(ZT、ABA、IAA、GA3和Eth)的含量变化。[结果]板栗雄花芽临界分化期内,雄花芽中ZT和GA3含量低于同期叶芽,而IAA、ABA和Eth含量高于同期叶芽。[结论]该研究可为了解板栗雄花芽分化的生理基础,探索控制雄花芽分化、促进雌花分化的方法提供指导,同时为板栗开花授粉、提高产量、化学调控及合理的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幼龄降香黄檀心材形成的影响,以6年生幼龄降香黄檀为试材,采用树体注入的方法,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ETH)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其树高、胸径、心材形成和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进行1年之后,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下,幼龄降香黄檀树高和胸径的变化均不显著,但均可促成幼龄降香黄檀形成颜色不均匀的深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心材,这与自然条件下较为一致。各处理促进形成的心材面积有差异,依次为2%乙烯利(E1)处理4%6-BA(B2)处理=2%乙烯利+4%6-BA(E1B2)处理4%乙烯利+4%6-BA(E2B2)处理2%6-BA(B1)处理2%乙烯利+2%6-BA(E1B1)处理对照处理(CK)4%乙烯利(E2)处理=4%乙烯利+2%6-BA(E2B1)处理;除E1、B1、B2处理之间的心材挥发油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除B2、E2B2、E1B2和E1、B1以及E2、E1B1、E2B1处理之间的心材挥发油绝对含量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E1B2处理的心材挥发油含量最高,对照处理的心材挥发油含量最低。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促进幼龄降香黄檀生成的心材挥发油主要组分进行综合评价,E1B2处理与33年生的标准品质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对不同品种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方法]以广西生产用桑树二倍体杂交组合桂桑优12、桂桑优62、沙2×伦109及三倍体杂交组合桑特优1号的种子为材料,采用50、100、200、5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浸泡桑种12或24 h后培养,测定种子发芽率.[结果]随着赤霉素和乙烯利浓度的提高,不同杂交组合桑种发芽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50、100、200 mg/kg赤霉素和乙烯利均可不同程度提高3个二倍体桑树品种的发芽率,而5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浓度抑制桑种子发芽,说明过高浓度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对桑种生理生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100、200、500 mg/kg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三倍体杂交组合桑特优1号种子24h的效果明显优于12 h,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在生产上可采用200 mg/kg赤霉素或乙烯利浸泡桑种24h,可获得较高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桃亲本和杂交后代之间果实挥发性成分与含量以及关键基因表达进行分析,揭示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在亲本与杂交后代之间的变化特征,明确桃亲本与杂交后代桃果实香气主要组成成分及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桃亲本和杂交后代果实香气遗传与调控机制及育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21世纪’‘久脆’桃及其杂交后代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调控酯类合成和酯类水解关键基因PpAAT1PpCXE1的表达量,并通过1-甲基环丙烯(1-MCP)和乙烯处理改变果实成熟度分析不同处理条件对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结果】 亲本及杂交后代桃果实共检测到125种挥发性物质,分为醇类、内酯类、酸类、萜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和酯类。挥发性成分与含量显示,除‘世纪之星’外,其他杂交后代挥发物种类均低于亲本‘久脆’,但55.56%的杂交后代挥发物总含量高于亲本。在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中,酯类物质最为丰富,占挥发物总含量的50.98%。亲本‘21世纪’和‘久脆’中酯类物质含量分别占挥发物总含量的60.24%和43.45%,杂交后代中除hy-7(38.71%)外,其他杂交后代酯类物质含量所占比例均高于亲本‘久脆’。烷烃类物质也是本试验所检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之一,各杂交后代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占挥发物总含量的比例均低于亲本‘久脆’,66.67%的杂交后代烷烃类占比低于亲本‘21世纪’。内酯类物质在亲本中均未检测到,但在杂交后代‘世纪之星’、hy-1、hy-9、hy-16以及hy-18中均检测到且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亲本。乙酸反-3-己烯酯、乙酸己酯、辛酸乙酯、芳樟醇与二氢-β-紫罗兰酮是桃果实香气主要贡献成分(OAVs>1)。乙酸反-3-己烯酯作为桃香气主要贡献成分之一,在亲本中未检测到,但在77.78%的杂交后代中被检测到,且气味活性值在1.29以上,‘世纪之星’最高(5.04)。γ-癸内酯作为桃果实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具有桃香气特征,仅在3个后代中检测到。OAVs加和分布显示‘21世纪’与多数杂交后代主要呈果香型,‘久脆’、杂交后代hy-7呈花香型,杂交后代‘世纪之星’果香与花香特征水平相当,且OAVs加和值均显著高于亲本及其他杂交后代,也是其香气浓郁的主要原因。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杂交后代‘世纪之星’桃果实的结果表明,1-MCP抑制了果实酯类挥发物的合成,外源乙烯促进酯类物质提前释放,处理第2天酯类含量达到最高值;两种处理对内酯类化合物含量也有显著影响,在第1—3天处理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内酯类化合物,第4—10天的3组试验内酯类物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第10天时乙烯处理组和1-MCP处理组内酯类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21世纪’、‘久脆’与其杂交后代果实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和含量差异显著,果实主要香气成分酯类和内酯在杂交后代中的含量比亲本显著提高。多数杂交后代果实香气特征与亲本‘21世纪’一致,呈果香型;部分与亲本‘久脆’香气特征一致,呈花香型,个别后代兼有花香和果香特征。与对照组相比,1-MCP处理桃果实对酯类和内酯的合成均有抑制作用,使果实香气变淡;外源乙烯可促进果实酯类物质提前释放,最高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外源乙烯处理显著减少了果实内酯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红桑扦插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福平  张金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23-4324
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6-BA、6-KTI、BA、B9和乙烯利等对红桑插枝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桑扦插生根的影响不同,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对其生根也有所不同,其中6-BA以2 mg/L(处理插枝基部16.5 h)促进作用最好;6-KT以6mg/L(处理插枝基部16 h)促进作用最好;IBA以100 mg/L(处理插枝基部13.5 h)促进作用最好;而B9(≥200 mg/L)和乙烯利(≥0.5%)却对红桑插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春石斛(Dendrobium nobile‘Huoniao’)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无机盐质量分数、培养条件及芽体营养生长状态对诱导试管内花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有1.0 mg·L-1PP333(多效唑)时,添加0.2 mg·L-1TDZ(噻苯隆)与0.1 mg·L-1NAA(萘乙酸),诱导试管开花较为有效;将基本培养基中P、K质量分数加倍,花芽分化率显著提高;低温恒温10℃或23℃/10℃(昼/夜)处理较常温恒温23℃条件下培养提前30 d开花,且花芽分化率有所增加;植株茎节数为2是其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临界条件;植株茎粗对试管内成花数量影响显著,花芽数量随茎粗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试验以茎节数为3个、茎粗为7 mm的试管苗,接种在改良1/2MS+TDZ0.2 mg·L-1+NAA0.1 mg·L-1+PP3331.0 mg·L-1培养基上,恒温10℃条件下培养30 d后,转为恒温23℃条件下培养60 d花芽分化率最高,达56.92%,成花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4.
花芽是果树产量的基础,也是形成大小年的主要因素,要控制果树大小年结果,就必须研究控制花芽分化的技术措施。已有一些试验证明,在苹果幼树生长前期用高浓度B_9、乙烯利等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处理,有抑制顶端生长和增加开花量的作用。目前在国外生长调节剂作为苹果幼树早结果措施已被广泛应用,把化学疏除剂(萘乙酰胺)同生长调节剂(B_9或乙烯利)混合用于克服苹果隔年结果也有一些成功实例。 本试验就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年苹果树花芽分化不良的因素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述建兰花芽分化与发育过程,针对花芽不同发育阶段,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调控,以解决建兰花期不统一、观赏期短的问题,为实现建兰周年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建兰品种‘小桃红’为材料,通过解剖观察建兰花芽分化发育特点,分别在分化前期和花芽快速发育期喷施不同浓度的 6- 苄基腺嘌呤(6-BA)、赤霉素(GA3)、萘乙酸(NAA)、碳酰胺(CH4N2O)和 3% 赤霉酸乳油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建兰各花期花序比例、开花数和花朵直径等开花性状的影响。此外,在排铃期喷施硫代硫酸银(STS),分析其对建兰花朵开放持续期的影响。【结果】建兰花原基开始分化至花朵开放整个花分化与发育过程需要 30 d,可分为分化前期、花芽分化发育初期、花芽快速发育期、花梗伸长期、排铃期和开花期,共 6 个时期;处于不同发育期的花芽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反应不同,花芽分化前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可促使建兰花期提前 1 个月左右,其中 200 mg/L 6-BA+ 75 mg/L NAA+ 10 mg/L CH4N2O + 50 mg/L 3% 赤霉酸乳油效果最为显著、花期提前 33.03 d;花芽快速发育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提前建兰花期 1 周左右,其中 150 mg/L 6-BA+ 75 mg/L GA3+ 50 mg/L NAA+ 10 mg/L CH4N2O 效果最佳、花期提前 8.30 d。排铃期喷施 100 μmol/L STS 处理可延长建兰单花花期 3.83 d。【结论】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建兰有其特殊的成花需求与反应,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调控建兰花期,使建兰开花提前或花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6年生壶瓶枣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10mg·kg-1 6-BA、10mg·kg-1 KT-30和5mmol·kg-1SA,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枣果皮细胞壁多糖物质含量和裂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6-BA能够极显著降低壶瓶枣的裂果率。对细胞壁多糖物质含量的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6-BA处理降低了果胶、半纤维素含量,增加了纤维素含量;KT处理增加了果胶、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了纤维素含量;SA处理降低了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分析得出纤维素与裂果率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9710;完全回归方程y=1.97188+0.03202x1-0.00466x2-0.01129x3,决定系数0.9465。因此认为,纤维素是影响枣裂果的关键多糖,10mg·kg-1 6-BA可有效延缓枣果实细胞壁中纤维素的降解,减少裂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蝴蝶兰花芽分化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6-BA、B_9、PP_(333)、GA、TDZ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方式对蝴蝶兰花芽分化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凋控蝴蝶兰花芽分化时,喷施处理的效果优于涂抹处理,其中用6-BA 25 mg/L喷施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蝴蝶兰花芽分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比例红蓝光对设施‘红地球’葡萄花芽分化的影响,解决设施内弱光环境导致的‘红地球’葡萄花芽分化不良问题。【方法】以‘红地球’葡萄为实验材料,温室自然光作为对照(CK),通过红(R)、蓝(B)、红蓝2∶1(R2B1)、红蓝4∶1(R4B1)、红蓝6∶1(R6B1)的LED光照处理,结合组织学、生理指标和成花基因表达。【结果】不同比例红蓝光对设施‘红地球’葡萄的花芽分化有显著影响。R4B1和R6B1处理能显著提高设施‘红地球’葡萄成花率,其中,R4B1处理下花芽分化速度快、成花率最高,第5节达到66%,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类黄酮含量增加,成花基因VvFUL、VvFT、VvAG、VvAP1、VvAP2、VvSOC1和VvSPL10上调表达,而VvLFY和VvFLC下调表达。成花基因与成花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R4B1处理下的成花率与VvFUL、VvFT、VvAG和VvSPL10表达量呈正相关,成花基因VvAP1与VvFT呈正相关,与VvAP2、VvAP3呈负相关;VvFLC和VvAG呈负相关,VvFT与VvAP2、VvSOC1和VvSPL10呈正相关。成花基因网络互作...  相似文献   

19.
‘丁岙’杨梅生长期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丁岙’杨梅生长期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分配特性,以‘丁岙’杨梅为材料,分别测定根、枝、叶、果在幼果期、果实膨大期、花芽分化期和休眠期的N、P、K、Ca、Mg、S、Fe、Mn、B、Zn、Cu等11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丁岙’杨梅生长期,不同器官之间的N、K、Ca、Fe、Mn、B、Zn、Cu等矿质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含量较高。其中幼果期叶的Ca、B,果的N、K含量最高,分别为3.91g·kg-1、54.4mg·kg-1、26.07g·kg-1和14.33g·kg-1,果实膨大期根的Fe,枝的Ca、Zn,叶的N、Mn含量最高,分别为380.7 mg·kg-1、4.72g·kg-1、751.1 mg·kg-1、17.90g·kg-1和879.9mg·kg-1,不同器官以及不同时期之间P、Mg、S含量差异和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叶城县种植的‘温185’和‘新新2号’核桃为试材,观察分析不同芽的发育特点、花芽分化过程以及相关成花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新新2号’结果母枝和当年一年生枝上的雌花芽和混合芽都大于‘温185’,尤其是混合芽的生长点明显大于‘温185’。同时花芽分化质量也优于‘温185’。说明‘新新2号’不仅雌花芽可以坐果还可以通过混合芽进一步发育成花芽进行开花坐果。对不同成花基因在芽中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花芽分化有关的可能是JrFT和JrLFY基因,而JrFLC基因与核桃花芽分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