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DR186侵染黑腹果蝇的野生型和免疫突变体,研究该共生菌侵染果蝇成虫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饲喂和针刺方式将S.nematodiphila DR186接入野生型黑腹果蝇和其体液免疫途径突变体的肠道和血腔中引起侵染;通过统计2种侵染条件下各个突变体的存活率,血腔中共生菌的菌体数,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类抗菌肽Diptericin和Drosomycin的表达水平来研究S.nematodiphila DR186对果蝇的致病机制。[结果]S.nematodiphila DR186对野生型黑腹果蝇的肠道侵染存活率在7 d降至0,血腔侵染存活率在19 h降至0;S.nematodiphila DR186血腔侵染后,Imd途径的PGRP-LC、Dredd、Relish突变体相对Toll途径的Dif突变体和野生型更加敏感,在12 h内存活率低于50%,并在随后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Diptericin和Drosomycin的相对表达水平在血腔侵染过程中均呈先上升再逐渐降低的趋势。Dredd突变体Drosomycin相对表达量在6 h达到88%,Dif突变体和野生型的Diptericin相对表达量在6 h分别达到75%和62%。S.nematodiphila DR186侵染肠道后对Imd途径和Toll途径突变体及野生型的存活率在7 d降至0。针刺法侵染的致病性高于饲喂法侵染,在19 h存活率降至0。[结论]S.nematodiphila DR186可能采用免疫逃逸机制从果蝇肠道成功侵染果蝇。果蝇抵抗S.nematodiphila DR186侵染的主要免疫途径是Imd体液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为李斯特菌属Listeria的一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具有共同的毒力祖先,本文旨在研究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后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为宿主调控、防御单增李斯特菌的危害提供参考。【方法】用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果蝇S2细胞,利用转录组测序检测该细菌侵染后果蝇S2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采用qPCR验证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后果蝇S2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英诺克李斯特侵染3 h后,宿主果蝇S2细胞中Toll/Imd信号通路发生显著上调,吞噬体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感染信号通路显著下调;抗菌肽基因DmDef(DmDefensin)、DmDro(DmDrosomycin)、DmDpt A(DmDptericin A)、DmDpt B(DmDptericinB)、 DmMtk(DmMetchnikowin)、 DmCec A2(DmCecropinA2)、 DmAtt A(DmAttacinA)、 DmAtt B(DmAttacin B)、DmAtt D(DmAttacin D)、DmCec B(DmCecropin B)均被显著地诱导表达,其中,上调幅度最大的基因是DmDef,上调了9.805倍。qPCR验证结果显示,DmMtk、DmAtt A、DmDro和DmDef基因表达分别上调了8.180、7.533、7.204和4.569倍。【结论】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果蝇S2细胞后,变化最显著的基因类群为抗菌肽。本研究全面调查了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后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为揭示非致病菌侵染后宿主细胞的反应、细菌与宿主的互作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对饥饿后黄粉虫幼虫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放线菌)法产生诱导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四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对饥饿后黄粉虫幼虫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放线菌)法产生诱导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四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产生的免疫物质——抗菌肽对病原菌是否存在活性差异。[方法]通过饲细菌、针刺饲真菌法诱导饥饿处理过的黄粉虫幼虫产生免疫反应,研磨、冷冻离心法获得抗菌肽提取物,采用抑菌圈法测定其对26种病原菌抑菌活性,利用三等分法划分4种类型评价抑菌活性及抑菌谱。[结果]经不同菌源诱导黄粉虫所产生的抗菌肽抑菌活性及抑菌谱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生防菌源在诱导昆虫体液免疫物质——抗菌肽表达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对果蝇的侵染性,为系统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侵染机制提供新视野,也为探索微孢子虫的生物防治效果提供参考。[方法]用家蚕微孢子添食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并用Calcofluor White M2R荧光染色法进行果蝇体液内的家蚕微孢子虫形态观察。[结果]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转宿主情况下能够侵染果蝇,且被感染的突变型果蝇体内家蚕微孢子虫的数量多于野生型果蝇。[结论]家蚕微孢子虫能侵染果蝇,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侵染其他宿主提供了初步参考,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蚕微孢子虫侵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昆虫病原线虫(Oscheius myriophila)华农种群HN体内分离得到1株共生细菌B1。该菌株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圆形,白色,表面光滑,不透明,隆起,边缘整齐;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单鞭毛,有荧光。Biolog检测结果显示B1为沙雷氏菌(Serratia sp.);用引物27F/1492R进行PCR扩增,得到B1的16S rDNA扩增产物大小为1 445 bp。Blast搜寻和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16S rDNA序列与所选的17个嗜线虫沙雷氏菌(S.nematodiphila)的相似度达97%~100%,并以高置信度(99)与这17个嗜线虫沙雷氏菌种群及4个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种群聚于1个单支系中。综合形态和16S r DNA序列特征以及Biolog检测结果,将共生细菌B1鉴定为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稻瘟病菌菌株形态发育及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SA对稻瘟病活体寄生相关效应蛋白BAS4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为生产上有效防控稻瘟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不同浓度SA(50、100、200、500、1000和2000 μmol/L)处理稻瘟病菌过表达菌株(35S:BAS4/Mo-1)和野生型菌株(A1343R-7),统计分析SA对过表达菌株和野生型菌株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等形态发育的影响.调查200 μmol/L SA处理稻瘟病菌菌株侵染水稻的发病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不同SA浓度对过表达菌株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低于SA对野生型菌株的影响,经200 μmol/L SA处理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的发病率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200 μmol/L SA处理野生型菌株侵染水稻的发病率.200 μmol/L SA处理能提高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病程相关基因PR1a早期上调表达及PR10a基因72 h时的高效表达;使SA途径PAL基因表达量下调,JA途径AOS2基因早期上调表达,LOX2基因各时间点下调表达;使PR5基因早期上调表达,后期急剧下调;HSP90基因早期上调表达,但低于野生型菌株侵染水稻的表达量.[结论]BAS4过表达菌株对外源SA刺激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源茉莉酸喷雾处理水稻后对水稻防御系统的影响,为深入开展茉莉酸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茉莉酸以两种方式处理水稻:将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分别预先喷雾于水稻叶片上,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孢子;用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制备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直接喷雾接种水稻,调查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分别用100和400μmol/L茉莉酸预先喷雾水稻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孢子的诱抗效果分别为16.02%和25.51%;而以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制备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直接喷雾水稻的诱抗效果分别为21.82%和34.09%.qRT-PCR检测发现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表达.与接种前(0h)相比,在茉莉酸预先喷雾水稻后再接种稻瘟病菌孢子的水稻和茉莉酸制备孢子悬浮液直接接种的水稻中病程相关基因PR1a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早期表达量有所上调、侵染后期表达量下调,病程相关基因PR10a的表达量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EDS1和PAL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整个进程中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AOS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水稻病程相关基因及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参与了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茉莉酸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绿僵菌具有昆虫致病性和植物共生性,其黏附素MAD1在绿僵菌侵染寄主昆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体外真核表达MAD1蛋白,明确MAD1在绿僵菌与植物共生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以绿僵菌转录组的Unigenes作为参考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设计引物,以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  相似文献   

11.
用cDNA微阵列分析水稻防卫反应及信号传导相关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了水稻受白叶枯菌侵染后一对近等基因系(中早14R、9S)的防卫信号传导途径.在mRNA 水平,对检测到的相关基因(如病程相关蛋白、信号传导、转录因子等)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途径的分析结果表明:白叶枯菌侵染下,乙烯(ET)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在防卫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核基因接受信号后改变了一些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应答病原物的侵入.实验结果还提示,水稻的一些基因通过表达丰度的改变对乙烯信号途径产生反馈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人泛素结合酶UbcH5c的活性位点突变体S22R和F62A,同时分析这2种突变体蛋白与野生型蛋白在泛素化反应中的活性差异。[方法]通过点突变(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的方法构建2种突变体质粒,利用0.5 mmol/L IPTG分别诱导2种突变体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将菌体超声破碎后,依次利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法对UbcH5c突变蛋白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利用体外泛素化酶促反应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杂交的方法分析野生型UbcH5c与其活性突变体UbcH5c S22R和UbcH5c F62A在泛素化修饰上的差异。[结果]人泛素结合酶UbcH5c的2个突变体蛋白S22R、F62A的泛素化修饰程度明显弱于野生型蛋白。[结论]突变体S22R和F62A突变均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人泛素结合酶UbcH5c与泛素分子之间的结合活性,即2个突变的位点中第62位苯丙氨酸残基及第22位丝氨酸残基均是UbcH5c结合泛素的关键位点,而且后者对于UbcH5c结合泛素活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EPN)的嗅觉趋化性及适应性是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因素。本文目的在于鉴定崇明拟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doides chongmingensis DZ0503CMFT(DZ)品系中gsa-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探讨该基因对DZ线虫的嗅觉趋化性及适应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前期构建的DZ线虫与其自身共生菌菌株Serratia nematodephila DZ0503SBS1~T(S1)及其非自身共生菌S.nematodiphila DR186(186)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DGE)文库中的差异基因,选取化感神经元中广泛表达的G蛋白Gα亚基的基因gsa-1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饲喂法将gsa-1的dsRNA导入线虫体内进行RNAi,从而降低线虫体内gsa-1基因的表达量。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RNA干扰效果,并统计线虫的趋化性、嗅觉适应性、体长、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虫比例等变化。[结果]DZ/S1单菌侵染期线虫与DZ/186相比其趋化性及适应性均有显著差异。DZ/S1组的线虫对苯甲醛及活体大蜡螟幼虫的趋化性指数分别是DZ/186组的2.99倍和8.62倍。DZ/S1组的线虫对苯甲醛的嗅觉适应性较DZ/186组更强。gsa-1基因在DZ/S1单菌侵染期线虫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相比DZ/186组下降了34.30%。gsa-1 RNAi后,其表达量相比对照组被抑制了54.19%。gsa-1 RNAi组线虫对苯甲醛的趋化性及对活体大蜡螟幼虫的趋化性明显升高,其趋化性指数分别是对照组的4.22倍和2.14倍。gsa-1 RNAi组与对照组之间嗅觉适应性、体长、寿命、发育历期及雌虫比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RNAi方法初步验证了DZ线虫gsa-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该基因负调控崇明拟异小杆线虫的嗅觉趋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抗菌肽Apidaecin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的重组表达,并验证纯化后的重组抗菌肽Apidaecin在体内和体外是否具有抗菌活性,为开发新型、安全具有抗菌和免疫调节功能的抗菌肽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Apidaecin为模板,克隆出中华蜜蜂抗菌肽Apidaecin,成功构建his-pHT43/Apidaecin表达载体,并参照MoBiTec所提供的制备方法成功制得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现配现用,以保证其活性并得以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重组表达。使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可溶性蛋白)进行表达蛋白的分离纯化,使用Easy II Protein Quantitative Kit(BCA)试剂盒测定浓度。纯化得到的重组抗菌肽Apidaecin作用于大肠杆菌K88,在体外进行抑菌圈试验和最小浓度抑菌法测定;在体内,以小鼠为试验动物模型,试验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抗菌肽Apidaecin,阴性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头孢霉素,然后人为感染大肠杆菌K88,感染24 h后对小鼠进行解剖,取得肠道样品和血液样品,并从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两个方面探讨重组抗菌肽Apidaecin对感染大肠杆菌K88小鼠的保护作用。使用ELISA试剂盒对染菌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与肠道sIgA水平进行测定,采用qRT-PCR法对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claudin-1、ZO-2)以及小鼠肠道细胞因子(促炎因子TNF-α、IFN-γ、IL6和抑炎因子IL10)的转录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克隆得到的中华蜜蜂Apidaecin含有183 bp的碱基,编码60个氨基酸,包含Apidaecin的信号肽序列、一个基础的RR二肽以及抗菌肽Apidaecin的氨基酸序列(内含高度保守的8个氨基酸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命名为AccApidaecin,其分子量为15.6 kD,等电点为5.33。在IPTG终浓度为3 mmol·L -1,诱导温度为30℃,诱导表达12 h后,可从1 L表达上清中纯化得到约20 mg抗菌肽。药敏试验显示,重组抗菌肽Apidaecin在体外与阴性对照相比有明显抑菌圈出现,且测得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g·L -1;在小鼠体内,腹腔注射重组抗菌肽Apidaecin的染菌试验组与注射生理盐水的染菌试验组相比免疫球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腹腔注射重组抗菌肽Apidaecin能够有效缓解由大肠杆菌K88引起的小鼠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增加;同时,小鼠肠道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量也差异显著(P<0.05),说明重组抗菌肽Apidaecin能够有效保护被大肠杆菌K88侵染的小鼠肠道。【结论】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能够成功重组表达中华蜜蜂抗菌肽Apidaecin,并且纯化后的中华蜜蜂抗菌肽Apidaecin在体外对大肠杆菌K88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经腹腔注射进入小鼠体内,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机能,有效抵抗大肠杆菌K88对小鼠的侵染。  相似文献   

15.
徐龙龙  吴杰  郭军  李继莲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0):2030-2037
【目的】了解人工饲养的兰州熊蜂(Bombus lantschouensis)肠道内共生菌群的组成,探明主要肠道共生菌群在熊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开展熊蜂共生菌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兰州熊蜂肠道总DNA为模板,使用细菌通用的774F和1391R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细菌16S rDNA文库,挑取单克隆菌落测序,测得序列去除chimera后,以序列相似性97%为标准,划分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采用BLASTn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细菌种类,分析熊蜂肠道菌群的组成。根据克隆文库测得的Gilliamella apicola和Snodgrassella alvi细菌16S 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G. apicola和S. alvi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重组子质粒,构建好的质粒经浓度测定后,10倍梯度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绘制标准曲线。以兰州熊蜂的卵、幼虫、蛹以及0、5、10、15、20日龄的工蜂肠道DNA为模板,采用熊蜂β-actin为内参基因,对样品中的共生菌G. apicola和S. alvi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并比较不同日龄、不同虫态每微升肠道基因组DNA样品中检测到的细菌16S rDNA基因的拷贝数,分析共生菌数量在熊蜂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不同日龄、不同虫态之间相对表达量的显著性差异用软件SPSS19.0的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从文库中随机挑选213个单克隆进行测序,经过Chimeras分析后,共得到202个有效序列,这些序列共划分为16个OTU。测得的序列与登录的相应细菌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在93%-99%。在克隆文库测得的细菌16S rDNA序列中,G. apicola占45%、S. alvi占30%、Bifidobacterium占10%、Fructobacillus fructose占5%、Lactobacillus占2%、Flavobacterium aciduliphilum占2%,其他细菌占6%。其中G. apicola和S. alvi为兰州熊蜂肠道内的主要共生菌,qPCR结果表明两种共生菌在不同日龄、不同虫态的熊蜂肠道内都能检测到,两种细菌的数量在熊蜂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稳定状态。G. apicola和S. alvi在熊蜂的卵、幼虫和蛹中数量都较少,在5日龄时的数量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日龄,之后又逐渐减少,在15日龄后趋于稳定,第15、20日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人工饲养的兰州熊蜂肠道中主要有4个种属的常见共生菌:G. apicola、S. alvi、F. fructosus和Bifidobacterium,其中G. apicola和S. alvi是其体内的优势菌。G. apicola和S. alvi在熊蜂中都具有水平和垂直传播的特性,两种共生菌在熊蜂的卵、幼虫和蛹中都检测到,但数量较少,工蜂出房后细菌大量增殖并在出房15 d左右形成稳定的共生菌群。熊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变化可能与这两种细菌对熊蜂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丽君  许金山  周泽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31-10132,10266
[目的]鉴定柞蚕的免疫相关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柞蚕的免疫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克隆了柞蚕免疫系统相关TOLL样受体家族基因,并进行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同时,利用两种蚕微孢子虫侵染柞蚕,检测TOLL样受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不同病原微孢子虫感染柞蚕后所引起的免疫应激差异。[结果]通过cDNA克隆测序获得一个可能与柞蚕免疫相关的基因片段,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它与家蚕Toll信号通路中的Toll1基因最为同源,将其命名ApTOLL1基因。进一步对柞蚕蛹分别注射家蚕微孢子虫和柞蚕微孢子虫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显示,注射家蚕微孢子虫2 h后蚕蛹内ApTOLL1大量表达,而注射柞蚕微孢子虫11 h后蛹内该基因才开始表达,这表明柞蚕Toll信号通路针对不同病原微孢子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响应时间有所差异。[结论]该研究结果首次克隆了柞蚕ApTOLL1基因,并为进一步研究柞蚕的免疫机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酸碱度(pH)对稻瘟病活体寄生相关分泌蛋白BAS4(Biotrophy-associated secreted protein 4)过表达菌株形态发育及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pH对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为农业生产上预测预报不良环境因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不同pH(5.00、6.00、7.00和8.00)处理稻瘟病菌过表达菌株35S:BAS4/Mo-1和野生型菌株A1343R-7,比较分析不同pH对过表达菌株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菌丝干重和附着胞形成等形态发育的影响.调查pH 5.00和pH 8.00预处理过表达菌株再侵染水稻的发病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pH对BAS4过表达菌株菌落生长、产孢量、萌发率、菌丝干重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较pH对野生型菌株小,pH 5.00和pH 8.00处理的BAS4过表达菌株均提高了其侵染水稻的发病率.pH 5.00和pH 8.00抑制其处理的BAS4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病程相关基因、SA-途径、JA-途径相关基因及PR5的表达,诱导HSP90在侵染水稻早期上调表达.[结论]pH可影响BAS4过表达菌株的形态发育,但其处理的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的大部分防御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预示BAS4过表达菌株对pH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魏嘉  王光川  武洁  张轶博  宋慧娟  巴彩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18-6121,6124
[目的]构建犬黑皮质素受体4(MC4R)突变体D90N真核表达载体,并在MDCK细胞中进行表达。[方法]以犬MC4R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重叠PCR扩增MC4R突变体D90N目的基因,将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酶切、测序鉴定成功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重组体pcDNA3.1-myc-His/A-cMC4R-D90N经酶切和测序鉴定;采用FuGENEHD介导转染技术将重组体导入MDCK细胞;转染后继续培养72.0h,提取细胞内总RNA,用RT-PCR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提取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构建带标签的pcDNA3.1-myc-His/A-cMC4R-D90N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显示含有D90N突变位点。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基因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犬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cMC4R-D90N,重组体能在MD-CK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九香虫含药血清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及凋亡相关因子FADD、p53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九香虫含药血清组),每组10只。其中,九香虫含药血清组给予九香虫煎剂灌胃5 d后,制备九香虫含药血清,按不同浓度体外作用于SW480细胞72 h。CCK8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其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SW48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FADD、p5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各浓度九香虫含药血清对SW48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明显促进其凋亡,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olt及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九香虫含药血清干预可使FADD表达明显增强,p53表达明显减弱。[结论]九香虫含药血清可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并影响凋亡相关因子p53、FADD的表达,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主要探究内生真菌Acremoniumsp.D212(枝顶孢霉D212)与植物激素水杨酸相互作用调控植物发育的机制。[方法]用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培养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及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将枝顶孢霉D212接种水稻培养后,进行免疫反应,观察枝顶孢霉D212在水稻根中的定殖及水稻根系的发育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及细胞学的方法观察生长素输出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生时,引起了水杨酸途径及病程防御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但没诱导病程防御反应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但是,降低了独脚金内酯中PnDAD2d,PnD14c及PnD27基因的表达。枝顶孢霉D212可以同水稻共生,并可大量定殖于水杨酸受体突变体OsNPR1-RNAi植株中,促进根系的生长。枝顶孢霉D212与水稻OsNPR1-RNAi突变体的共生降低了生长素输出蛋白OsPIN1与OsPIN2在根表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定位。[结论]枝顶孢霉D212与宿主植物共生需要水杨酸受体NPR1,并改变生长素的运输而影响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