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萎凋对乌龙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作者已报道了乌龙茶与红茶香型的差异可能是由二者的不同制造工艺所引起的。 本文对乌龙茶香气产生有重要作用的工序——萎凋工序,通过不同萎凋处理制造的乌龙茶香型作了研究,并对乌龙茶制造有特殊作用的萎凋工序进行讨论。 乌龙茶和炒青绿茶制造工序示于图1。  相似文献   

2.
在以前的一篇论文中,作者已报道过乌龙茶和红茶的香气种类具有典型的差异,这是因为这两种茶的不同制造过程所引起的。业已知道,在乌龙茶制造过程中,萎凋对其香气的形成影响极大。因此,本文对乌龙茶制造采用不同的萎凋处理,通过比较每种处理的茶叶香气种类,研究在乌龙茶制造  相似文献   

3.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4.
乌龙茶机械萎凋工艺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品种鲜叶为原料,采用6CLW-10型茶叶连续萎凋机进行乌龙茶萎凋试验,并通过生产验证。结果表明,萎凋温度为35℃,萎凋时间为15—20min,萎凋程度以鲜叶失水率为7%—10%(最好控制在8%左右),能获得较好的品质,且香气最佳。该机适于不同品种乌龙茶萎凋,台时150—25Okg鲜叶,与传统工艺比较,茶叶品质一般可提高0.5—1.0等级。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质萎凋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传统制作工艺中“晒青”是关键工序之一。晒青适度,乌龙茶质量则佳。阴雨天未经“晒青”工序,制成的乌龙茶青气重,味苦涩,汤色浑浊偏暗。早在明末,武夷山僧人超全曾写有《武夷茶歌》一首,歌云:“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晴天北风吹;若遭阴雨风南来,香气顿减淡无味。”古今经验都说明,日光晒青对乌龙茶良好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春茶产量高,芽叶肥壮,内含物丰富,是制乌龙茶的最好原料,但在春茶采制旺季,阴雨连绵,经常不能正常晒青,从而严重影响了乌龙茶的品质。笔者从1981年开始连续六年进行试验,运用不同光质进行乌龙茶萎凋,测定乌龙茶主要内含物的变化,探索不同光质萎凋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以期运用人工光照来摆脱天气条件的影响,改进乌龙茶萎凋条件,提高春季乌龙茶品质。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加工机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萎凋机械 乌龙茶萎凋机械一般可与红茶通用,目前生产上常采用的有热风萎凋槽、热风萎凋机。热风萎凋槽由热风发生炉、鼓风机和萎凋槽体等部分组成,与茶叶脱水机配合,解决了乌龙茶雨水叶的萎凋。……  相似文献   

7.
LED光萎凋对乌龙茶雨水青的光响应及对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乌龙茶阴雨天难制茶,茶叶品质低的问题,试验以LED蓝光为萎凋光源,通过设置5个不同萎凋温度,探讨LED蓝光对雨水青萎凋过程的光响应变化规律和理化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无光照的CK,LED蓝光萎凋有利于提高乌龙茶雨水青的净光合速率、萎凋叶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并能降低酚氨比,提高毛茶品质。其中LED蓝光在萎凋温度为30℃和35℃时,雨水青光响应较好,净光合速率大于其他温度的处理,萎凋叶生化品质较优,毛茶感官审评得分较高,不仅加速了在制叶萎凋进程,而且促进了乌龙茶优异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九个茶样的香气组成,研究了日光萎凋和室内萎凋期间摇青处理对包种茶香气发展的影响。每个茶样均是通过不同程度的日光萎凋和不同次数的摇青处理制得的。在已鉴定的70种香气浓缩物中,选出33种用于比较香气组成。一般地,日光萎凋和摇青处理对香气组成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除沉香醇和拢牛儿醇外,摇青处理比日光萎凋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乌龙茶品种瑞香鲜叶原料,分别进行室内摊凉和弱光下晒青萎凋两种方式失水,减重率相近,并分别加工成绿茶.从茶样的感官审评结果可知,室内自然摊凉的香气、滋味优于日光萎凋,汤色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9个茶样的香气组分以研究日光萎凋和室内萎凋期间的摇青处理对包种茶香气形成的影响。每个茶样用不同程度的日光萎凋和不同次数的摇青处理加工而成。 在已鉴定出的70种香气成分中选用了33种成分作为香气组分比较。 总之,日光萎凋和摇青处理对除了芳樟醇、香叶醇以外的其它香气成分的形成均有正  相似文献   

11.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乌龙茶以其特有的花香味而闻名于世。不同的品种又有其不同的“韵味”。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是乌龙茶品种香味的物质基础,而初制技术则是乌龙茶花香味能否形成的主要关键。历来高香味醇的乌龙茶很少,品质又不稳定。古云“高香难得,良味易求”。主要原因是乌龙茶初制工艺中香气形成时期受气候的影响所致。从鲜叶采摘开始经萎凋、摇青至花香味形成有三个主要关键。1鲜叶原料“鲜活完整”是头一关鲜叶从采下至“萎凋”前,要避免发热受伤。实践中:少量采摘,在训练有素的采茶女工手下,轻采轻放、不紧压鲜叶、防晒遮阴、及时运送、摊开散热做的很规…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阴雨天气乌龙茶晒青工艺的质量,本试验通过研究晴天正常晒青、阴天晒青、太阳灯照射晒青,萎凋槽加热鼓风萎凋,萎凋槽自然萎凋等处理方法的鲜叶质量和毛茶感官品质,分析得出特殊天气状况下乌龙茶的最佳“晒青”替代方法,以此保证乌龙茶的品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萎凋对红茶香气化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凋对红茶香气的形成是很重要的,通常CTC红茶带有青草气,而传统红茶香气要高得多。一般认为这是由萎凋不同所致。用气相色谱分析红茶香气化合物。三种萎凋程度用揉切制法的红茶香气成分中显著不同的是反-2-己烯醛、顺-2-戊烯-1-醇、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制法,比较了3种不同萎凋方式(自然萎凋、热风萎凋和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萎凋效率及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萎凋方式的萎凋效率最高,远红外敌暖加温萎凋恒温控制效果最好.热风萎凋茶样香气品质最好但涩味明显,远红外地暖加温萎凋茶样滋味甜醇但香气不高,自然萎凋茶样有较好的感官风味,3种萎凋方式制成的红茶感官表现各有优劣但差异较小.因此,生产应用中可根据生产条件和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萎凋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白茶香气特征及其提取制备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类、不同年份白茶香气组分以及萎凋过程对白茶香气形成的影响,阐述了白茶香气的前体物质及酶转化对白茶香气形成机理,为深入研究白茶香气、提升白茶萎凋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乌龙茶晒青(萎凋)工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香型茶类 ,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 ,具有天然的花果香和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品质。乌龙茶香高味醇的优良品质的形成 ,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鲜叶原料 ,二是制造工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制法精细、复杂 ,其第一道工序晒青 ,是形成乌龙茶良好品质的重要工序 ,晒青质量的好坏 ,对乌龙茶香气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晒青即日光萎凋 ,是乌龙茶制造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后 ,在一定时间内生命活动还在继续。对其它茶类而言 ,鲜叶只需要在室内萎凋或摊凉失水就行 ,而对乌龙茶 ,则必须在晒青失水…  相似文献   

18.
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香气形成的影响,以金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研究红茶可挥发性成分和香气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变萎凋方式或引入碰青工艺对金萱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没有很大作用,但可引起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导致茶叶香型发生改变。日光和鼓风萎凋对金萱红茶香型差异性有积极作用。抽湿萎凋和碰青工艺则增强香气的丰富度和持久性。鉴定的48种挥发性化合物中主要为醇类,占香气总量的71.58%~74.19%。反-β-罗勒烯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叶前体物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呈规律性变化,日光萎凋有利于苯丙氨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牻牛儿基焦磷酸为前体的挥发性成分产生;鼓风和抽湿萎凋则以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的挥发性成分为主。碰青工艺对来自苯丙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成分有积极作用,但与静置时间成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乌龙茶品种改制红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产地乌龙茶香气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前已报道不同的萎凋操作对半发酵茶香气的组成有很大影响;包种茶和乌龙茶的香气特征;以及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红茶之间香气组成的差异。 本文对中国福建省和台湾省产的乌龙茶香气成分的组成进行了分析。 二、试验方法 供试样品为1983年从福建省和台湾省进口的茶叶。 供试样的调制: 把100g茶和400μg内标物葵酸乙酯放入5公升的圆底烧瓶中,加上1.2公升蒸镏水,减压蒸馏(40℃)二小时,让馏分(水蒸汽和挥发  相似文献   

20.
以春雨二号茶树品种不同嫩度、不同萎凋工艺和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白茶为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测定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结合感官评价,为春雨二号茶树品种的白茶产品开发提供数据支持。试验从13种白茶茶样中分析得到了40种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基本均以β-芳樟醇、氧化芳樟醇Ⅱ (呋喃型)、氧化芳樟醇Ⅰ (呋喃型)、水杨酸甲酯、香叶醇、反-3,7-芳樟醇氧化物Ⅱ、苯乙醇、苯甲醇、反-3-己烯醇和苯甲醛等为主;其中春雨二号白茶样品醇类香气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树品种茶样。春雨二号白茶样品香气随原料嫩度的提高而增加,茶样香气浓郁,花蜜香明显,滋味清鲜甘醇,有花果香。3种萎凋工艺处理加工茶样其感官审评总分无显著性差异,采用红光补光萎凋和广谱光补光萎凋,可以较好地替代日光萎凋,解决日光萎凋易受天气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