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阐明长湖5种土著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于2014年采集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dabryi)、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等5种鲌类共277尾,采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对5种鲌类的11个摄食器官形态指标和食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湖5种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下颌伸展度、口宽3个性状上;典型判别分析显示5种鲌种间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翘嘴鲌和达氏鲌摄食器官形态相似度最高,蒙古鲌和红鳍原鲌相似度最低。长湖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的食物主要以、鲫鱼、麦穗鱼和虾为主;水草是红鳍原鲌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在拟尖头鲌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表明5种鲌在食物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主要饵料的种类和比例上存在差别。由此可以看出,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与食性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太湖鲌鱼数量变化规律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2003~2005年的食性分析和渔获物组成调查,研究了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在鱼类群落演替过程的作用。食性分析表明: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鱼,其次是小型鱼类和虾。其中鲚鱼在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消化道的出现率分别为95.24%、59.26%;在翘嘴红鲌食物中的重量组成比例为59.2%±11.4%。渔获量统计表明:1952~1958年鲌鱼平均年产量为406.4±102.5 t、占渔获总量的6.28%±0.85%;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1 090.8 t、占渔获总量7.65%;1993年后鲌鱼资源在快速减少,由1993年的922.3 t、占6.55%下降到近年的100~160 t、仅占渔获总量的0.4%~0.8%。2004年调查表明,在74 667kg渔获物中,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仅占0.0038%。分析历年渔获量变化趋势发现,随着鲌鱼数量的不断减少,鲚鱼和小型其它鱼类均呈相反的快速增加趋势,而银鱼则有大体一致的持续下降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发现,鲌鱼-鲚鱼、鲌鱼-小型鱼类渔获量的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鲌鱼-银鱼渔获量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认为:太湖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对鲚鱼和小型鱼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银鱼可能有间接促进作用;人为过度捕捞使翘嘴红鲌、蒙古红鲌数量不断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群落向鲚鱼为绝对优势种、小型鱼类不断增加的方向变化。鲚鱼和小型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快速增加抑制了浮游动物、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这是太湖蓝藻频繁暴发的生物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梁子湖6种凶猛鱼饵料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梁子湖6种凶猛鱼间的铒料相似性作了研究。以铒料组成的更正重量百分比为基础,计算营养位宽度、营养位重叠指数及食物重叠指数。结果表明:红鳍原Bo、青梢Bo、翘嘴Bo3种间及鳜、鲇、黄颡鱼间的铒料相似程度较高。依据食物重叠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把6种凶猛鱼类划分为2个类型,红鳍原Bo、青梢Bo、翘嘴Bo属中上层摄食类型,鳜、鲇、黄颡鱼属中下层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4.
提高网栏养鱼库湾鱼产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歼捕库湾中的凶猛鱼(如鲌类),提高放养鱼类的成活率,是关键措施之一。蒙古红鲌、翘嘴红鲌是网栏养鱼库湾中主要的凶猛鱼类之一。对养殖鱼类及自然增殖的经济鱼类的幼鱼危害严重。对这两种凶猛鱼类,用刺网捕捞有一定  相似文献   

5.
翘嘴红鲌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摄食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如:梅鲚、鲻鱼等,也食昆虫、枝角类、桡足类等,同时吞食水生植物的机会也很大。人工繁殖出来  相似文献   

6.
梁子湖6种凶猛鱼食物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胃(肠)内含物分析为基础,研究了红鳍原Bei、青梢Bei、翘嘴Bei、黄颡鱼、鲇和鳜的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6种凶猛鱼的食物主要以小型鱼虾类为主;螺类是黄颡鱼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6种凶猛鱼在食物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主要饵料鱼的种类和比例上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翘嘴红鲌隶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名翘嘴巴、大白鱼等。由于该鱼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所以曾经将该鱼作为我国渔业的危害种类。但由于翘嘴红鲌分布广泛,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味美洁白,被称为鱼中上品。同时,翘嘴红鲌能将小型野杂鱼类转化为经济价值高的鱼肉蛋白,在湖泊和水库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个品种,国  相似文献   

8.
太湖鱼类群落变化规律、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渔获物调查并结合历年鱼类渔获统计资料,用Wilhm改进式计算鱼类组成的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用鱼类食物个数组成比例、体积组成比例及食物重叠指数等定量指标,分析了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并根据渔获物统计资料,用SAS软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作为辅助手段,分析了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探讨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结果表明:(1)太湖鱼类群落组成变化的规律表现为鱼类种类在不断减少,鲚为绝对优势种,总量快速上升,鱼类组成的均匀程度逐年下降,鲚、鲤、鲫等鱼类年龄结构低龄化趋势加强;(2)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主要鱼类的食物组成特点及相互关系是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有很大差别;鲚和鲢、鳙食物中浮游动物组成比例几乎相同,在蓝藻没有暴发期间存在食物竞争;翘嘴鲌、蒙古鲌的主要食物是鲚和小型鱼类,它们之间有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鲤丰要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鲫主要摄食篮藻,鲚与鲤、鲫可能存在功能上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些食物关系和鲚与主要鱼类数量变化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相一致.太湖鱼类群落演替的内部机制是特有的鱼类间相互关系,而环境变化通过这种相互关系起作用.鱼类群落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上升,对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不断增加,可能使藻类更易暴发;鲢、鳙、鲫主要摄食蓝藻,可能有抑制蓝藻暴发的作用.控制鲚数量快速增加的有效调控途径是降低捕捞强度,增加鲚捕食者--鲌、食物竞争者--鲢鳙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外海域龙头鱼营养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摄食虾类,其他季节则主要以鱼类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体长为100 mm和250 mm处存在食性转换现象,并在体长250 mm时表现为由广食性向狭食性转换的特征,摄食选择性增强。龙头鱼营养级为3.80,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丹江口水库三种表层型凶猛鱼的体型系数进行了测定,得到了下列结果:鳃,K_1=0.100,k_2=4.70;蒙古红鲌,k_1=0.129,k_2=5.58;翘嘴红鲌,k_1=0.117,k_2=5.37。文章讨论了体型系数在控制利用凶猛鱼中的具体应用,并建议适当提高捕捞规格。  相似文献   

11.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地方名翘嘴巴、白条、鲌鱼、大白鱼等,属鲤形目、鲤科(Cyptinidae)、鳊鱼亚科(Culterinae)红鲌属(Erythroculter),广泛分布于我国诸多水系,黑龙江、黄河、长江等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都产此鱼。其食性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捕食中上层小型鱼类,其肉质洁白、细嫩、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最大个体可长至10 kg以上,为我  相似文献   

12.
太湖主要鱼类食物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恩生 《水产学报》2008,32(3):395-401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4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8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鲌、蒙古红鲌主要摄食鲚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2003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10234t、占总鱼产力37.0%.而2004年实际渔获量中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80%-90%,浮游植物食性鱼类渔获量仅3637.7t、占10.9%.因此,太湖现有鱼类群落组成和实际饵料构成是不吻合的.不仅如此,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数量的快速增加对浮游动物形成了巨大牧食压力,这更利于藻类繁殖.太湖鲫几乎完全以微囊藻为食物,可能对蓝藻暴发有抑制作用,应重新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采自贵州境内清水江、都柳江的318尾瓣结鱼(Tor(Foliter)brevifilis brevifilis)为研究对象,从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和摄食形态学等方面研究了瓣结鱼食性的特点。结果表明:瓣结鱼的食物由双翅目昆虫幼虫等17类饵料生物组成,并以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出现率最高。瓣结鱼的充塞度按春、夏、秋、冬季逐渐增高,季节性变化明显。充塞指数随体长生长显著减少,而摄食率则随体长生长逐渐增加。充塞指数和摄食率均以V期性腺个体为最低。瓣结鱼为底层杂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4.
刘勃 《水产养殖》2005,26(3):43-44
河蟹以底栖为主,多在夜间摄食附生藻类、有机碎屑、水生植物、底栖动物、人工沉性饲料;铂鱼活动于上层水体,一般于白天摄食适口野杂鱼类、人工浮性饲料。鲌鱼、河蟹对池塘水体生态环境要求基本一致,均需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池塘条件。河蟹生态养殖的水草种植、螺蛳放养能大量吸收水中有机物,起到净化水体、增加溶氧,有利于鲌鱼正常生长的作用:鲌鱼能够捕食池塘中野杂鱼和过度繁殖的青虾,避免野杂鱼、青虾与河蟹争食,提高河蟹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养殖水体中的凶猛鱼类,主要有蒙古红鲐,翘咀红鲐、鲶鱼、黑鱼、狗鱼、鳜鱼、马口鱼和鱤鱼等,它直接危害着鲢、鳙、鲤、鲫等经济鱼类,使渔业生产遭到很大的损失。但这在东北地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湖泊、水库鱼产量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甚至某些较大养鱼水面的凶猛鱼类,或者巳成为较大群体(如吉林松花湖的蒙古红鲌等),或者是主要捕捞对象的优势种群(如黑龙江镜泊湖的蒙古红鲌等),  相似文献   

16.
膨化颗粒饲料饲养翘嘴红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翘嘴红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素有“长江上等名鱼”和“太湖三白”之首的美誉,被列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之一。翘嘴红鲌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性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销量大。其人工养殖在各地逐步兴起,但饵料鱼奇缺,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为此,2004年4~12月,湘潭市畜牧水产局联合资兴市水产局、湘潭市蒙哥饲料有限公司在资兴东江湖边高码渔场开展了应用膨化颗粒饲料养殖翘嘴红鲌试验,试验情况良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对池养9、13、17、23日龄黄颡鱼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黄颡鱼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其中枝角类数量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86.71%和89.65%,占绝对优势。之后,黄颡鱼的摄食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3日龄开始,由主要选食枝角类转为主要选食桡足类,桡足类所占数量百分比也从初期的3.29%上升到23日龄时的26.68%;而且,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在食物组成中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897.7),低峰值出现在19:00(161.8);13、17、23日龄仔稚鱼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914.1、1113.1和199.7),于19:00、19:00和16:00达最低值,分别为50.9、60.9和76.6,夜间时段摄食水平显著高于白天时段,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18.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地方名翘嘴巴、白条、鲌鱼、大白鱼等,属鲤形目、鲤科(Cyptinidae)、鳊鱼亚科(Culterinae)、红鲌属(Erythroculter),广泛分布于我国诸多水系,黑龙江、黄河、长江等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都有出产。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捕食中上层小型鱼类。肉质洁白、细嫩、鲜美。个体大、生长快,最大个体可长至10kg以上。  相似文献   

19.
张小立 《内陆水产》2005,30(2):17-17
蒙古鲌白俗称红梢,属鲤科、鲌亚科、红鲌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湖泊及黑龙江流域的镜泊湖:该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性较活泼,游泳能力强,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肉质好、生长快,为鱼中上品,适合大湖放养增殖,是红鲌属中继翘嘴鲌后的又一名优新品种。为开发这一品种.我们于2004年在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进行了蒙古舶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大鱼吃小鱼     
在资本主义国家,大鱼吃小鱼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这已经成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一句口头禅。自然界,确实也存在大鱼吃小鱼的事实。其一,凶猛鱼类专门捕食小型鱼类及各种幼鱼。常见鳡鱼、乌鳢、鳜鱼和鲌鱼,他们各自捕食方法不一样。鳡鱼进行追捕。乌鳢多是隐藏水草丛里,注视周围动静,看准附近有其他鱼类活动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冲上去将猎物捕获。鳜鱼守洞。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