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落叶松枯梢病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被害林木轻则造成枯梢,重者树冠变形甚至整株枯死。从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诱因等方面做了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落叶松枯梢病发生与微地形立地环境所造成霜冻害是呈正相关性,经大量调查,编制了“落叶松栽植地区枯梢病危险等级划分表”,通过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实测,准确率达90%以上,适用于生产单位对枯梢病进行预防性防治。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陆续发现枯梢病,而且蔓延速度很快,危害也相当严重,轻者造成树木枯梢影响树木生长,重者树冠变形,甚至死亡。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一种危险性新病害。一、分布及危害据1978年调查,我省丹东、本溪、扶顺、辽阳、营口、旅大,铁岭等地落叶松林都不同程度的发生枯梢病。该病干1973年在东沟县孤山子和集贤林区首先发现,当时只是零星块状分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78年在东沟县调查落叶松林4260亩,发病率为87.1%,感病指数56.4。而桓仁县调查7200亩,发病率为73.5%,感病指数58;2年生苗5亩,发病率30%。我省落叶松林总面积277万亩,约5万亩发病,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发展,已成  相似文献   

4.
小五台山区落叶松枯梢病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调查及实验测定,主要研究油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及土壤条件和立地条件与油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调查发现,油松枯梢病于5~7月发病,发病初期的症状是油松针叶枯黄,部分油松针叶尖端逐渐枯死。至10月份,油松感病的枝干上会出现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上进行越冬,分生孢子器越冬后形成的分生孢子是次年侵染油松的主要病原。土壤肥力对油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油松枯梢病的发病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含量的降低,油松枯梢病的病害程度加深;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钾的含量与油松枯梢病的发生测定无明显关系。立地条件对油松枯梢病发病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坡向对油松枯梢病的发病并无明显关系;坡位对油松枯梢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坡下的发病率较高,坡上的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根据作者在“国外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并参阅有关文献,将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归纳为三大类型:干枯型枯梢病、流脂型枯梢病和综合型枯梢病。并对各大类型枯梢病发生特点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比较 ,总结出不同地域、不同地貌落叶松枯梢病发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8.
落叶松枯梢病在我省是一种危害面积大发病重,蔓延速度快的真菌性病害。给我省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解决该病害防治问题,1979年组成了辽宁省枯梢病防治试验协作组,以丹东和本溪两地为试验基地,对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规律与立地因子的关系,以及枯梢病的防治技术做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对落叶松枯梢病寄主抗病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易感病品种(如华北落叶松)开始抽新梢时间都提前7~15 d,抗病品种(如日本落叶松)开始抽新梢时间都晚10~15 d;落叶松品种K 、Mn 含量低、儿茶酸含量高时则抗病;证明了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与新梢含水率的关系呈正相关。提出利用寄主抗病机制的研究结果鉴定抗病良种的生理生化数量指标为:(1)落叶松不同品种在同一栽植地点开始抽新梢的时间变化:(2)K 、Mn 及儿茶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枯梢病预测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病规律 ,按预测预报和防治指标研究方法进行标准地设置、调查 ,并结合气象资料对该病进行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报 ,并可通过调查做出病情指数与材积损失率关系曲线 ,确定防治指标 ,以指导实际 ,进行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枯梢病是我国东北三省落叶松人工林新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从1972年开始发现到目前仅几年时间,竟由零星点块状发展到成片发病,且有逐年扩大蔓延趋势。树木得病后轻者造成枯梢,影响生长,尤其高生长;重者则树冠呈扫帚状丛枝,不能成材,甚至死亡。这种毁灭性病害将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病害之一。症状从幼苗到幼树以至大树均能被害,以十几年生幼树发病严重。只当年生的新梢染病,树冠上的枯梢也都是当年新梢发病枯萎而残留下来的。病害一般先从主梢开始,以后由树冠上部的枝梢逐渐向下扩展蔓延,罹病的新梢渐渐退色,并略有缢细,染病枝梢顶端多数弯曲下  相似文献   

12.
从落叶松梢栖真菌筛选出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对落叶松枯梢病进行生物防治。将自落叶松梢部分离到的11种梢栖真菌与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根据被覆盖程度、抑菌率、拮抗系数和防治预试验的结果,综合评价后发现:粪生粪壳、深绿木霉和球毛壳3种梢栖真菌对落叶松枯梢病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利用这3个菌株在黑龙江省勃利县通天一林场国富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为粪生粪壳>代森锰锌400倍液>深绿木霉>球毛壳;深绿木霉和粪生粪壳喷洒浓度50%和球毛壳喷洒浓度75%时,真菌多样性最多,梢栖真菌系统较其他浓度更为稳定,与化学防治相比,既达到了防治目的又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枯梢病是近几年在烟台市区落叶松人工林中,发生的一种危害甚大的真菌病害。树木染病后,造成枯梢,生长不良,树冠呈扫帚状,以至死亡。我们为了尽快模清该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1979年—1981年又在昆嵛山林场对此病进行了观察研究和防治试验,现将三年来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分布及危害 据调查,该病在烟台市的蓬莱县、招远县、荣成县、栖霞县、海阳县和昆嵛山林场的落叶松林中都有发生,受害面积达26410亩。昆嵛山林场的六个林区中均有发生,其中三林区荒岭口的300亩落叶松被害最重,发病率达100%,感病指数45.5。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枯梢病在落叶松幼林中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岳  田西迁 《林业科技》1995,20(3):34-35,33
落叶松枯梢病在落叶松幼林中的发展王岳,田西迁,李玉莲(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勃利县林业局)70年代末,落叶松枯梢病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发生较为普遍,主要寄主是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海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病原菌经...  相似文献   

15.
落叶松枯梢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枯梢病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赵经周,于文喜,王乃玉(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省南岔林业局)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alaricina(Sawada)Shang)是世界闻名的严重病害之一,是落叶松人工林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害。目前,该病...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枯梢病对10年生以下幼龄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罹病幼树枯梢发生量与林龄成正相关,病级达到Ⅲ时,便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而罹病幼树的年高生长量,在该病发生量少时,对树高生长量无大影响,高生长量与年龄成正相关.但病级达到Ⅳ时,高生长便大幅度下降.当发病幼树病级达到Ⅳ以上时,年高生长大幅度下降,其地径连年生长量也很小,因此,确定病级Ⅳ以上的病株为病损株.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枯梢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是黑龙江省鹤岗市罗北县主要树种之一,落叶松枯梢病是落叶松林中重要的真菌病害,其蔓延速度快,危害极大,应采取早期预防措施。经多年实践经验,在掌握了该病发生与各种生态因子、林分条件有关的前提下,防治落叶松枯梢病要从生态学角度入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林业局,于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五日,在和龙县主持了对《落叶松枯梢病的研究》和《落叶松枯梢病的研究初报》两篇学术报告的鉴定会。到会的三十六位省内外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经过听取学术报告、审阅技术材料,现场考察测定,分组座谈讨论,大会评议等过程,通过了,鉴定内容。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落叶病(Mycosphaerlla larici-leptolepis Ito.Sato et Oda)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在吉林省历年发病严重的林分,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降低30%左右。落叶松枯梢病(Guignardia larieina(sawada)Yamamoto etK。xto.)是我国北方落叶松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危险性传染病害。  相似文献   

20.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落叶松人工林发生的传染性枯梢病,是由落叶松球座菌[GuignardiaLaricina(Sawada)Yamamoto et K Ito]侵染所致,无性阶段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接种试验证明,该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11~15天。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海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朝鲜落叶松都易感病,日本落叶松发病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