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层拖网系统动态控制特性的海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吝 《水产科技》1995,(3):37-40
中层拖网是以中水层鱼类为捕捞对象,所以在捕鱼作业过程中必须时常把网位恰当地控制瞄准目标鱼群的所在位置。在以前的中层拖网渔法中,网位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曳纲长度和船速度来实现,但现在的渔具控制实际上几乎都是依靠船长和渔捞长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  相似文献   

2.
祖国各地     
双船变水层拖网技术鉴定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水产局受国家水产总局委托,于1981年7月14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双船变水层拖网技术鉴定会。会议认为,1978年进行的双船变水层拖网试验,在网型、网位控制、瞄准鱼群栖息水层和甲板操作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初步成功。通过1979年12月至1980年11月的生产性试验、和在协助指挥生产和渔场调查的同时,还获得年利润4.9万元的好成绩,与会代表确认,双船变水层大目拖网是捕捞马面鲀的季节性有效工具。由于在东、黄海尚未发现可供变水层拖网全年作业的捕捞对象,全年运营还不能收到象底拖网作业  相似文献   

3.
012039中层拖网系统网位控制的计算机模拟=中层卜口一少夕又于八内网位置制御夕三二卜一夕日夕【刊,日〕湖夫祥,东海正,松田皎//日水志一加01,67(2)一226一230 尝试了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控制安装在东京水产大学训练船“神鹰丸”上的中层拖网的位置。使用曳纲长度和拖网速度作为一种控制参数所模拟的网位动力学与实海试验观察到的现象相一致。作为把模拟结果应用于实际作业的一例子,用曳纲长度或拖网速度中一些初始值的图示方法提供了控制网位瞄准目标鱼群的方法。在实际作业中,以目标鱼群到网位的相对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来快速控制以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4.
林德芳  王民诚 《水产学报》1992,16(4):378-382
鳀(Engraulie japonieus)广泛分布于黄、东海,从五十年代起在我国进行过灯光围网、舷提网、中层拖网等的捕捞试验。由于对资源数量、洄游分布缺乏系统调查和鱼群探测手段落后等原因,都未获成功。1984年10月挪威王国政府赠给我国的“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达后,对黄、东海中上层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认为鳀资源最高达300万吨,年可捕量约50万吨。越冬期间鱼群相对集中,渔场稳定。因此开展鳀变水层拖网试验研究,促进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海水产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承担这一课题,在变水层拖网设计、作业网位控制、渔场探测和瞄准捕捞技术等方面,研究解决了一些技木难点,为采用变水层双拖网捕捞鳀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5.
变位底拖网     
变位底拖网是在不改变现有机帆船双船底拖网网身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吊纲绳,侧空纲以及“G”型脱卸钩等装置。使拖网能在一定幅度内有效地调整网位,满足捕捞选择性要求,提高捕捞效果,在拖网捕捞技木方面为国内初次。生产实践证明,变位底拖网在捕捞带鱼,起到了保护资源的作用,既能提高渔获物质量,降低幼鱼的比例,又能减少网具消耗,减轻劳动强度,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 鉴于底拖网不能捕捞离底较高的鱼群,而欧洲中层拖网已取得良好效果,为了开发外海渔业资源的需要,1978年在网型、网位控制、瞄准鱼群栖息水层和甲板操作技术等方面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从1979年12月起进行了全年生产性试验,除了在协助指挥生产和资源调查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外,还盈利近5万元取得了初步经济效果,已于1981年7月14至16日在上海市水产局的主持下进行了技术鉴定。(一)选用310目×160厘米大网目网型变水层拖网前部采用大网目,是近十多年来国外网具技术发展的一种倾向。在拖力恒定条件下,由  相似文献   

7.
中层拖网试验研究课题是省科委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层拖网在一些国家已是一种成熟和有效的捕捞作业。国内一些省的生产科研单位也曾先后进行过试验,且在一些远洋渔业中使用,但我省迄今还是空白。中层拖网作业方式是“瞄准捕捞”,因而准确控制网位是捕捞成功的关键。中层拖网网位除与自身的特性(网型、浮沉力配备等)有关外,还受到曳纲长度(L)、拖速(V)、两船间距(D)的影响。因此为了搞清各参数对网位的影响,检验网具的各种作业性能,为下一阶段的生产试验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南极磷虾中层拖网网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15年2—7月随青岛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大型中层拖网渔船"明开轮"赴南极南舍得兰群岛水域执行农业部南极海洋生物开发利用项目期间收集的网位(D)、网口高度(H)、曳纲投放长度(L)和拖速(V)等数据,分析了拖速和曳纲长度对拖网网位和网口高度的影响。本研究中,网口高度定义为网口上下纲深度之差;网位定义为网口中心位置水深。根据渔船作业习惯和虾群群体特点,曳纲投放长度范围138~258 m,每档间隔20 m。拖速1~3 kn,间隔0.5 kn。结果表明:(1)网口高度变化范围为13.6~24.1 m,网位水深变化范围为50~70 m;(2)作业过程中,南极磷虾拖网网位变化主要由曳纲长度决定,曳纲从138 m开始投放时,每增加20 m,网位平均下降深度约1.9 m,网口高度平均减小1.1 m,曳纲长度对网位和网口高度均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P0.01);(3)拖速由1.0 kn变化至3.0 kn时,网位平均上升速率约2.9 m/kn,网口高度平均减小速率为2 m/kn,平均降低19.8%,拖速对网位和网口高度的影响显著(P0.05);(4)不同曳纲长度时的各拖速区间内的平均网位变化速率呈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规律。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南极磷虾渔船船长根据虾群的群体大小、水层变化及其与网具的位置关系,适时调整曳纲长度和拖速,使网位到达预设水层,实现瞄准捕捞提供参考,还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网具性能的优化以及南极磷虾拖网网具设计的改进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 鲢、鳙鱼变水层疏目拖网是近几年试验成功的。其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劳力省、产量高和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已被各省广泛引进。变水层疏目拖网的网具结构、设计装配及作业中的网位控制与一般拖网有所不同。通过近三年的推广使用,其在作业中大致遇到如下几个问题。一、网破 1.现象:网衣和网口撑杆纠缠,网衣撕破;浮子穿入网衣网目内,网目扯断;网口网衣或常在网的某些部位撕破;网身的中后部大面积撕破。  相似文献   

10.
双船底拖网渔具设计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明彦 《水产学报》1996,20(1):36-44
本文通过多次拖网系列模型试验,分析比较了我国双船底拖网渔具设计参数对网具性能的影响,并指出选择设计参数的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11.
《淡水渔业》1977,(7):43-44,21
四片式扩口双拖网1973年于辽宁省宽甸水产养殖场水丰水库试捕成功,并在一些大中型水库推广使用,近些年来又有了新的发展。广大淡水渔业工作者不仅装制了适合捕捞鲤、鲫等底层鱼类的四片式扩口双拖网,而且根据各种经济鱼类栖息水层的不同,创制了浮拖网和变水层(中层)拖网,  相似文献   

12.
福建底拖网捕捞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水美 《水产学报》2004,28(5):554-561
根据2002年福建闽南地区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结合相关的渔捞记录,应用DEA法,分析了福建各地,市底拖网的捕捞能力和闽南地区不同作业方式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市实际拥有底拖网的渔船数量、功率和吨位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悬殊,1999年和2001年最低的仅为19.4%、19.9%;全省底拖网平均“能力利用度”偏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为64.3%、67.5%,全省底拖网作业仍然存在渔船的投人数量过多、功率和吨位偏大的问题;因捕捞方式不同,影响捕捞能力的因子有所不同,但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都是影响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考虑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转换为“能力利用度”时,其前提条件是计算采用的因子必须一致。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考虑计算投入因子的数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采用DEA法可获得各种投入要素下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捕捞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笑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记录和现场收集的资料,对中层拖网捕捞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层拖网主要在夜间作业;捕捞水层主要集中在30~80m水深;网位与鱼群的相对位置可分为5种类型,即鱼群在网口的中间、上纲紧贴在鱼群的上部、下纲紧贴在鱼群的下部、鱼群在上纲的上部和鱼群在下纲的下部。(2)鱼群进网数量可根据网位仪映像加以判断。(3)网位(y)与曳纲长度(x)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427x-36.604。(4)捕捞效率随拖网速度而增加。(5)较高捕捞效率的表层水温指标为11.5~13.5℃。根据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今后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捕捞技术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南方水产》2006,2(2):25-32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相似文献   

15.
余海 《海洋渔业》1994,16(1):18-21
<正> 在大型远洋拖网加工渔船上,都配备着网位仪。网位仪作为拖网的“眼睛”,被船员视为宝贝,其重要性超过了探鱼仪。网位仪按与换能器的连接方式来分,有无线网位仪和有线网位仪二种。在我国的几十艘大型远洋拖网加工渔船上,大都使用有线网位仪,但最近几年来,改装无线网位仪的越来越多,已呈一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线网位仪电缆绞机操作要求高,稍有不慎,就会损伤电缆,造成网位仪的故障;另外,起放网过程中,电缆与网具和甲板的撞击和摩擦也会损伤电缆,引起故障。据笔者的实船观测,网位仪90%以上的故障由电缆损伤所  相似文献   

16.
林德芳 《水产学报》1997,21(1):44-48
根据7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Ti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纪录资料,研究了Ti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Ti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种分布模式,14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种模式的Ti鱼集群密度是: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近度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目×600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Ti鱼平均小时产量5.0 ̄14.0吨,近底层型3.6 ̄4.5吨和表层型2.3  相似文献   

17.
淡水变水层疏目拖网经验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作者十余年试验研究的经验和资料,分析了总结了我国内陆水域当前使用的几十种变水层疏目拖网,在选优淘劣的基础上,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淡水变水层疏目拖网的主机功率与网口周长的关系式,以及拖网其它各部分主尺度与网口周长的比例等系列关系式,为小马力淡水变水层疏目拖网设计总结出一种简便、易行、可靠的经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的网位仪接收换能器船底固定安装,早在六十年代国外(如挪威)就有此类产品出售,但我国未加引进实际试用。本文介绍对此进行技术改革设计,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产科技情报》1978,(5):F002-F003
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的协助下,于去年年底到今年二月,进行了单、双拖变水层拖网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东、黄海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7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纪录资料,研究了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鱼是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种分布模式。14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种模式的鱼是鱼集群密度是: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近底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目×600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5.0~14.0吨、近底层型3.6~4.5吨和表层型2.3~3.0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