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区小黄鱼繁殖模型优化选择及其管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 1999-2008 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底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获取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生物学资料,利用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与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对小黄鱼的Ricker、Beverton-Holt和Cushing繁殖模型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针对选择的繁殖模型,经单因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对繁殖模型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经模型的拟合和检验,确定东海区小黄鱼的适用繁殖模型.结果表明:3种繁殖模型中,Ricker繁殖模型更适合模拟小黄鱼亲体与补充量关系,但吕泗渔场海域3-4月平均海水表温、7月海水表温和5月长江径流量、7-8月长江平均径流量以及当年夏季风速对模型中的补充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优化后的Ricker繁殖模型不仅可以提高东海区小黄鱼亲鱼量与补充量的拟合精度,而且可参考该模型修正当年度小黄鱼的资源管理目标,提高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拖网新伏季休渔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日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的角度,着重分析研究拖网在6月上半月这一时段休渔的渔业生态效果和资源增殖效果。结果表明,6月上半月禁止拖网作业,主要养护了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等资源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带鱼的产卵亲体繁殖,对带鱼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养护了带鱼和日本鲭幼鱼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但对分布在拖网渔场外的小黄鱼幼鱼保护作用甚微。应用R icher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以带鱼为代表种,提前增加半个月伏季休渔期其资源增殖效果较以往3个月伏季休渔期可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11.86%,渔获量增加8.06%,平均渔获体重增加9.33%。东海区以拖网占捕捞主导地位的伏季休渔时间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繁殖群体栖息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东海区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东海区集中了强大的捕捞能力,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导致资源总体上出现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早熟现象非常明显;渔获物中传统经济鱼类的比例下降,低龄鱼、低质鱼和杂鱼成为了主要的捕捞对象;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下降,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降低。说明有必要加强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减少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中、日、韩三国作为共同开发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国家,理应承担起养护和管理东海区渔…  相似文献   

5.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东海区帆式张网渔业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正> 90年代,随着渔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转轨,帆式张网以其渔业广、适捕对象多、选择渔场机动灵活、节约能源等优点,受到渔区广大渔民的欢迎,在江苏南通、浙江舟山等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使用,成为东海区的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目前,帆式张网作业发展势头未减,已经引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广大渔区干部渔民的普遍关注。帆式张网作业优势明显,但缺陷也相当突出,尤其是对多种经济鱼类幼鱼资源的损害极为严重。因此,在当前东海区捕捞强度过大、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捕捞过度、资源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全面分析帆式张网作业的利弊得失,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控制措施,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东海区海洋捕捞的稳定和协调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海区鲨鱼渔业资源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以来在闽中、闽东渔场开展的鲨鱼延绳钓探捕调查,以及东海区历次渔业资源调查中所取得的鲨鱼基础资料,分析研究了东海区鲨鱼渔业概况、种类组成、渔场渔期、洄游分布以及主要渔获种类的群体组成和生态习性。并建议进一步开展鲨鱼资源变动规律及现存资源量的调查研究,以便为科学管理和利用鲨鱼资源,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4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为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海洋捕捞鱼类产量的首位。由于6月~9月是东海带鱼的繁殖与索饵盛期,因此,自1995年以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伏季休渔期间,带鱼群体得到了有效的生长和补充,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产量显著提高。本文以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2004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秋冬汛的带鱼生产趋势。一、研究材料与方法利用1999年~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重点渔场的常规监测和大面定点调查的资料,对历年的夏季带鱼资源密度、…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今年7月,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收到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岛斗镇田涂村渔民俞其平的一封反映目前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电池抛入海中造成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信。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李富荣局长对此相当重视,当即批示并回信肯定了渔民关注海洋环境和不遗余力宣传环境保护的精神,并表示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海洋环境、渔业主管部门、渔政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希望广大渔业生产一线工作者能自觉保护海洋环境,并积极宣传海洋环保。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严峻,本刊特刊登两封信件,希望全社会共同关心并努力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和资源。  相似文献   

10.
陈松涛 《海洋渔业》1982,(6):F003-F003
<正> 为了切实做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工作,东海区渔业指挥部根据上级指示,于1980年7~10月对江苏、上海、舟山、宁波四个海洋渔业公司,开展幼鱼比例检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自1981年起,对海区9个渔业公司全部实行幼鱼比例检查。各幼鱼检查组在渔业公司、水产供销公司等单位的各级干部、职工的密切配合下,3年来对提高广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道波 《海洋渔业》2002,24(3):126-129
东海区的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是以渔业资源动态监测为起点,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逐步扩展到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保护工作,不断推进资源和环境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而推动了整个海区的渔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相似文献   

13.
《水产科技情报》1973,(4):11-11
为了进一步贯彻1972年全国海洋鱼类资源调查会议的精神,在去年以来开展东海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不久前,在上海市举行了东海区海洋鱼类资源调查交流会。  相似文献   

14.
“七五”期间东海区三省一市对海洋捕捞作业进行了调整。现根据调查资料对东海区海洋捕捞作业调整与资源利用问题作一探讨.鉴于“七五”期间国营海洋渔业的捕捞作业方式无大变化,故本文主要探讨东海区群众海洋捕捞作业调整与资源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兰生 《海洋渔业》1992,(6):276-277,285
<正> 70年代浙江省带鱼平均总产量25万余吨,占东海区带鱼总产量的60%和浙江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8%,也是我国海洋渔业中最重要的捕捞对象。1974年浙江渔场带鱼产量达34万吨。因此,在渔业经济诸多研究课题中,加强并突出对带鱼资源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6.
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环境监测暨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咨询委员会工作会议于4月8~10日在上海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农业部渔业局、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三省一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办)渔政处、资源环保处的负责同志,东海区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咨询委员会的顾问及委员,各渔业资源动态、环境监测网站的站长和主要科技人员等40余人。农业部渔业局资源环保处陈毅德处长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余匡军副局长到会讲活,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张秋华副局长作了会议小结。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为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科技支撑,推动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等制度的落实,10月3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决定成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专家委员会"(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所属海区研究所、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渔业资源领域的专家组成。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下设黄渤海区、东海区、南海区3个专家组(人员名单见附件)。委员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大鲵资源保护及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陕西南部的秦岭、巴山、米仓山地区是野生大鲵的重点分布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资源依然丰富;1990年前后人为的滥捕滥杀给大鲵资源造成严重破坏;2000年前后开始的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使大鲵存活量有了一定的增加。总结了近20年陕西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经验教训,探讨大鲵资源保护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对群众的驯养繁殖大鲵行为因势利导,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开发性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 为保护带鱼资源,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东海区产卵带鱼保护区,保护区范围是北纬28°30′~30°30′、东经124°30′以西到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禁止拖网,对网和以捕捞带鱼为主的渔船进入生产。请各渔业生产单位共同遵守,违反者将  相似文献   

20.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