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香港和陕西两地大学生就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饮食营养论坛上交流为契机,通过讨论陕西和香港各自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进而比较研究了两地饮食文化的异同,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陕西传统美食珍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饮食文化的独特贡献。但如何使陕西美食既有百年老店的内涵,又能成为适应时代变迁的恒久美食品牌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围绕这一主题构建调研框架,深入研究陕西美食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总结陕西美食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陕西美食营养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休闲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饮食文化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从缱绻着儒家文化况味的中国饮食文化、融入了情感元素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审美品位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角度进去解读、探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希望在饮食文化中表现出更多的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爱护,融入更多的人文味道,这将成为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及其与我国食品工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梳理,探寻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出饮食文化与食品工业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增长,饮食文化将进一步带动食品工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阐释了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的原因。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个性、旺盛的生命力寻找到了中国饮食文化深邃的美学意蕴。中国人讲究"食"味",不再仅仅为了饮食而饮食;有了"器"与"境"的配合,饮食变得更有"味道",更有"意境",在满足人们果腹和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审美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国人对饮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使中国饮食文化在美的升华中独秀世界。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通识选修课,在增加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科交叉,以及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近年来“中国饮食文化”教材、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已有4600多年人工种植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大豆叫“菽”,与谷子、玉米、小麦、水稻合称“五谷”。同时,中国的豆腐烹饪也居世界之首,享誉全球,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看,大豆食品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大豆不但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从西亚各地到鸟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羊肉趾看上去像是来自西方,但实际上是土耳其民族固有的食品。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队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一、豫西黑猪概况1.历史来源豫西黑猪发源于河南省西部地区卢氏等县,该地区属于深山区,历史上交通非常落后,尤其是西南山区,人们出行困难,生活用品大多是自供自给,农产品更是如此;同时,卢氏西南山区与湖北、陕南毗邻,古代属楚国地带,受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影响较大,人们擅长制作腊肉,每年将自己饲养的黑猪屠宰加工成腊肉以便长期保存。正是这种封闭的山区环境和当地的传统饮食文化,长年衍生并保留下了独特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室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该研究室的研究理念是,充分综合现代物理、电子、工程和生物技术,以节约能源、资源,推进我国食品加工、流通、贮运现代化和改善国民饮食营养为目的,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理念为不同学科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电工学"作为非电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需要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交叉与融合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电工、电子应用水平,才可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论述中外膳食结构、食物五味、我国"医食同源"理论以及中医食疗与现代营养学之异同,分析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营养学之关联。  相似文献   

13.
王建兴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194-199
为了研究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均衡发展,依据陕西省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运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对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差异进行测算,分析农业经济差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2001—2013 年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经历了4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2)三大地区的农业经济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关中地区比重略有下降,陕南地区比重减少了3.09%,陕北地区比重提高了4.10%;(3)市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相 对差距波动变化;(4)三大地区内部农业经济的相对差距变化出现分化,陕南地区的相对差距缓慢小幅扩大,关中地区保持稳定,陕北地区的相对差距先迅速减少后缓慢扩大。各个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陕南柑橘在近年来持续受到周期性大面积冻害,本研究对不同柑橘砧木幼苗抗冻性进行比较,为陕南地区抗冻柑橘砧木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以‘枳壳’、‘大叶香橙’、‘香橼’3种柑橘砧木幼苗为试材,研究-7℃冷冻胁迫对柑橘砧木幼苗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比较3种柑橘砧木的抗冻能力。结果显示:-7℃冷冻处理36 h后,3种柑橘砧木幼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水萎焉,与对照组相比,植株鲜重和干重、叶片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降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大叶香橙’增加最高,分别为1.28倍和1.59倍。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高趋势,但脯氨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枳壳’和‘香橼’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升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枳壳’抗冻能力最强,‘香橼’次之,‘大叶香橙’最弱。-7℃冷冻胁迫对柑橘砧木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柑橘砧木‘枳壳’和‘香橼’品种可在陕南地区实践栽培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趋势下,解决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利益与环境污染间协调问题,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利用陕西省2006-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SBM-TOBIT模型对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针对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能源生态效率呈现出“U”型演变态势,在2006-2009年间呈现下降,于2010年后逐步上升,且各城市之间效率差异呈缩小趋势。其中西安、延安、汉中能源生态效率达到1.0之上,且各投产资源的利用率较高,达到绿色发展状态。安康、渭南、商洛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低,不足0.6,各要素投入存在过量现象,对资源利用率较低;通过TOBIT回归分析表明陕西省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能源生态效率的提升,存在正相关性,能源消耗水平、产业结构与政府干预程度的提升不同程度的导致能源生态效率下降,呈现负相关性。以上研究为陕西省能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盐胁迫对黄精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精种子萌发期的抗逆特性。[方法]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比不同大小黄精种子抗旱性,同时使用不同浓度的NaCl(中性盐)、NaHCO_3(碱性盐)处理黄精种子探讨黄精种子耐盐特性。[结果]在5%PEG浓度处理下大黄精种子的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小黄精种子(p<0.05)。当PEG溶液浓度达到15%以上时,大、小黄精种子的萌发均被显著抑制,发芽率均为0。同一低盐浓度(c<200mmol/L)处理下,NaHCO_3处理后黄精种子的发芽率均显著高于NaCl处理组(p<0.05)。黄精种子对NaCl的耐盐适宜范围、耐盐半致死浓度、耐盐极限浓度均低于NaHCO_3,在相同盐浓度下,NaCl对黄精种子的相对盐害率均高于NaHCO_3。[结论]大黄精种子的抗旱性强于小黄精种子,黄精种子整体抗旱能力较差。黄精种子对碱性盐NaHCO_3的耐受性要强于中性盐NaCl。  相似文献   

17.
利用陕西省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取了四个资源环境承载力主成分即资源供给、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通过ArcGIS 自然断点分级将承载力分为五个等级,即高承载地区、较高承载地区、中等承载地区、较低承载地区和低承载地区,分析了陕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综合承载力分布表现为关中高,陕北次之、陕南低的特征;资源供给承载能力关中最高,陕北中等,陕南承载能力最低;环境质量承载能力为渭南、榆林为属高承载力,安康及商洛最低;社会经济承载力陕北高,关中及陕南较低;基础设施承载力为宝鸡和咸阳高,铜川低。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各区域承载力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中陕北地区承载力增加最大。陕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与能源利用、耕地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均衡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