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青茶工艺制作山苦茶,之后经真空包装辐照杀菌,与当地百姓采摘后直接晒干的山苦茶相比较,水浸出物、茶多酚、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增加,咖啡碱含量降低;卫生指标经检验符合国标。产品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厚回甘,清香怡人。 相似文献
2.
3.
4.
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 0.2%的山苦茶浸出物, 在烘箱以 60 ℃贮存, POV 值表明, 处理后的山苦菜比对照可延长 5 d; 在猪油中 0.02%抗坏血酸、 0.02%柠檬酸和 0.1%的山苦茶浸出物, 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 山苦茶浸出物对超·OH, DPPH·和 O2-·的清除率较好。 相似文献
5.
山苦茶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2%的山苦茶浸出物,在烘箱中以60℃贮存,POV值表明,处理后的山苦茶比对照可延长5 d;在猪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02%抗坏血酸、0.02%柠檬酸和0.1%的山苦茶浸出物,有抗氧化协同增效作用;山苦茶浸出物对超.OH,DPPH.和O2-.的清除率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山绿茶种子萌发特性,找到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山绿茶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供种苗繁育途径和方法。方法:测定山绿茶种子形态、千粒重和含水量,研究在不同浸种时间、不同光照、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并进一步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不同贮藏时间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始发芽粒数和发芽天数的差异。结果:山绿茶种子平均长度为2.84 mm,宽度为1.11 mm,长宽比为2.50,千粒重平均为0.716 9 g,平均含水量为12.36%。在光照、温度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种子浸种24 h发芽率最高;在较适宜的浸种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种子在光照下培养的发芽率极显著高于在黑暗下培养的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先升后降,30℃最适合种子萌发;不同的贮藏时间对山绿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始发芽粒数和发芽天数均有影响,4℃低温贮藏3个月的发芽率(96.33%)和发芽指数(13.78)均最高,且始发芽粒数最多(24粒),发芽所需天数最短(28 d)。结论:低温贮藏3个月,浸种24 h,30℃,光照条件,最适宜山绿茶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8.
9.
10.
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是绿茶品质定型的关键工序之一,为生产优质绿茶,尤其是保留色泽和营养成分,对绿茶的干燥工艺进行了探索。通过比较传统热风干燥和低温负压干燥,发现低温负压的干燥效率平均提高30%,且在内质成分保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以干燥时间、叶绿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低温负压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绿茶最优低温负压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75℃,负压(0.03MPa)4min,低温15min。应用最优工艺加工超微茶粉,与传统工艺超微茶粉比较发现,低温负压干燥技术可有效保留原茶主要品质成分,提高超微茶粉品质。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给山苦茶(Mallotus oblongifolius)大规模繁殖和推广种植打下技术基础,以山苦茶当年生带芽茎段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山苦茶离体茎段培养和快速繁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苦茶带芽茎段最佳消毒方法为70%的酒精浸泡30 s,0.1% HgCl2溶液消毒8 min。最适宜的山苦茶茎段启动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5 mg/L KT。1/2MS为基本培养基,细胞分裂6-BA和KT组合有利于嫩茎增殖。山苦茶较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1.5 mg/L KT,生根培养基为1/2MS+2.0 mg/L IBA+2.0 mg/L NAA。利用本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可实现山苦茶种苗的离体无性快速繁殖,增殖率可达3。 相似文献
13.
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名优绿茶机械化加工中“机理”与“茶理”相协调为主旨。从加工环境与设施、鲜叶贮青、机械杀青、做形、干燥和贮藏及生产线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名优绿茶机制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产效率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评价中国绿茶种植的生产效率,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DEA方法,将中国绿茶十个主产省作为决策单元,对中国十省绿茶种植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得出浙江等省绿茶生产为非DEA有效,并分析了各非DEA有效单元原因所在,从规模来看,各决策单元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另一方面根据投影分析测算了各单元投入冗余量;最后为茶农优化茶叶生产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绿茶栗香形成的干燥工艺及机理,笔者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的香气及栗香相关研究,发现香气的研究较多而栗香的研究却少有提及。栗香香型虽已做出细分并探究出其关键组分,但仅在香气理论上猜测其形成机理,尚未基于加工工艺探究其具体机理。此外,栗香的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探究,仅推测出杀青、干燥工艺是栗香形成的关键因素,今后还需基于干燥工艺及参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论文归纳了栗香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栗香形成的关键工艺,并着重分析了干燥工艺对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栗香绿茶的定向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概况,茶浓缩汁生产加工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超高压处理对食品微生物和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了超高压处理技术应用于绿茶浓缩汁加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