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在《内经》成书前便有记载。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有用“化瘀”法治疗疾病蛊。武威《治病百方》载有活血化瘀药当归、丹皮、大黄、牛膝、川芎、(庶虫)虫.《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灵枢·痈疽篇》“寒邪客  相似文献   

2.
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胡阳应象大论》中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初步把下法分为峻下、轻下、缓下、润下等。南宋《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之》中还提出了寒药、凉药、温药、热药的泻下方药和“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或以汤送丸”“量病之甚微,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而生衍”。明朝《元亨疗马集》载有“凡治结症者,消积破气,化草通肠也”。  相似文献   

3.
一、扶阳法概念扶阳法属于补法,用以扶助畜体阳气,消除或改善虚证。中国传统兽医学极其重视“阳气”对畜体的作用,指出阳气是畜体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和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此论点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内经》称阳气为“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相似文献   

4.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这句话出自《素问·痿论篇》。盖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令足痿不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后肢(下肢)痿而不用。然《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与《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药物的刚与柔,古人论述不少,对目前中兽医临床用药仍有指导意义。早在汉代,淳于意(仓公)就已论及这一问题,他说:“中热,即为阴柔石齐治之;中寒,即为阳刚石齐治之”,“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中也说:“气味有阴阳,……阴者柔,阳者刚”。又说:气味主刚柔,……非刚不足以去暴,非柔不足以济刚”。清代石寿棠在《医原·用药大要论》中说:“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古人论药性多言气味,少言体质,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  相似文献   

6.
《串雅外编》的《马证·疥癞》和《牛证·一切疥癞》中,有用“杜蘅生捣擦,或为末,敷之亦可”一方。对于其中“杜蘅”一药,有人注释为“《神农本草经》名杜若,列为上品”。笔者认为把“杜蘅”注释为杜若欠妥。杜若一药,《本经》虽一名杜蘅,但与杜蘅有别,二者同名异物。梁·陶宏景说:“《楚辞》云山中人兮芳杜若。此者一名杜  相似文献   

7.
1 为医之道 必先正己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说 :“凡为医之道 ,必先正己 ,然后正物。”正己 ,就是堂堂正正做人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正物 ,对医生而言 ,就是恰当地运用治病的药物和技术。清代陈梦雷等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更明确地指出 :“无恒德者 ,不可为医。”直到现代 ,众多老中医和老中兽医还是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和医德 :“做人要有人格 ,看病要有医德 ;贫莫贫于无才 ,贱莫贱于无志”(《秦伯未医文集》)。这就是说 ,做一个医生或兽医 ,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 ,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品德。2 精求医理 博采众长…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如“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就是其典型例证,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载。《丹溪心法》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所谓“治未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9.
<正> 先秦初期 四川占称巴和蜀,巴和蜀均虫命名。巴为蛇,蜀为蚕,并作为部族的图腾标志。 《尔雅》、《释文》引作“桑中虫也”。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四川东北地区就有“野蚕遍林”。此林大概是青杠林,今称作蚕,因此汉时造宇就有“蠋”字,蠋即四川野蚕。故《诗经·逐风·东山篇》,有“绢绢者蠋,蒸在桑野”,至于四川野蚕何时变为家蚕饲养,传蚕丛氏(人名)观察野蚕从小虫到网茧是生长规律,摘叶驯养之。《蜀王本纪》所称之蚕丛氏,而为蜀中  相似文献   

10.
命门一说,存中兽医学中最早见于《司牧安骥集·司皇五脏论》曰:“肾有两个,左即为肾,右即为命门。”细考此说,与《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十六难所载: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相同。二者均将命门与肾看成是两个脏器。《难经》以降,各代医家对命门的具体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认识,则众说纷纭,各执一端,如“肾间动气”、“包络命门”、“两肾皆属命门”等。在祖国历代兽  相似文献   

11.
牛阳明穴考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的阳明一穴,始见于《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针灸穴法名图》(清·道光十八年木刻印本)中,在相当于牛的阴囊(或乳房)处,仅标有穴名,没有见文字记述。继见于《抱犊集·牛全身针法篇》(赵学敏,1739年):“阳明穴穴在牛阴囊处,患穿裆黄用,亦为不用针之穴。”和《养耕集·论牛穴道针法形象全图说》(傅述凤,1800年):“阳明穴,即牛之肾囊是也,特患钻裆黄症为祸,针不可用。”两书均言为牛阴囊黄肿之称,是“针不可用”或“不用针之穴”。顾名思意,公畜之睾丸为阳(与母畜  相似文献   

12.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八纲 ,阴阳为其总纲。古有“天地——大阴阳 ,畜体——小阴阳”之说。在诊断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在治疗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故此 ,如何辨阴阳、平阴阳 ,掌握好二便病变与阴阳之关系 ,在中兽医的诊断治疗上占首要地位。在临床上 ,二便对阴阳反应甚敏又非常真实 ,如阴盛格阳时出现口渴喜饮、脉洪大等类似阳证的假象 ,但便溏尿清细则是阴盛的真实反映 ;若阳盛格阴时有四肢厥冷、脉沉伏等类似阴证的假象 ,但尿赤便秽却是阳…  相似文献   

13.
和解法即八法中的和法,其方剂用于伤寒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之证。在内伤杂病中如辨证准确,亦可得心应手,广泛应用。和解剂最早始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4条“少阳中风……不可吐下”和265条“少阳不可发汗。”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对急性温热病的论治就有了较系统的论述,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进一步系统而具体地总结了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共397条、112方,为急性温热病之辨证论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宋·郭白云《伤寒补亡论》、金元时期刘河间之《伤寒直格》、明末吴又可《温疫论》、清·周扬俊《温署疫全书》、戴天章的《广温热论》  相似文献   

15.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此穴有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之功,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穴名释义:“关”,即机关,为开阖之枢机;该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有关牙齿的开阖,故名之于“关”;因为其在颧骨弓下,并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之于“下关”。另一说,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位于下关穴之上;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两“关”穴相对,故名下关。1取穴方法闭口取穴,下关穴位于耳屏前约1拇指横指,当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闭口有孔,张口即…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病原理主要是在于调节机体的气机。《气枢·终始篇》说 :“凡刺之道 ,气调而止。”所谓“气”,就是概括了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也就是气体。《灵枢·经脉篇》又指出 :“欲以微针 ,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千金翼方》也说 :“凡病 ,皆由血气 ,壅滞 ,不得宜通 ,针以开导之 ,灸以温火爱之”。就进一步指出了针灸是通过调节经络血气的作用。而火针疗法是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针灸疗法之一 ,它既具有针刺的功能 ,又具有灸的温暖效果 ,通过火针对穴位和病变部位的强制刺激 ,能促使机体对全身进行重新调整 ,充分调动机体内的积极因素 ,加强了…  相似文献   

17.
(接上期) “代”作“软而弱”讲,首见《素问》现在通行全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次注)“脾脉代”之注,《素问直解》(清·高世 )、《内经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12月)、《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81年11月)等书也引用了王冰注文,此注是否与“长夏胃微 (同软)弱曰平(《平人气象论篇》)”之义相关,待考。 为什么说“软而弱”是“脾脉濡”的来源呢?这可能起自“濡”即“软”的解释。《脉决汇辩》(清·李延 )…  相似文献   

18.
药引,乃一帖方药中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诸药之药物,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应臣之为使”,俗称药引子,古今医家甚为重视,临床运用亦有其特色。《元亨疗马集》中药篇的使药内容丰富,用途精详,“引药必用”40味,“和药必用”41味,“使用歌方”36首,皆有药引。忆笔者学医  相似文献   

19.
祛湿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大要论》说:“湿淫于内,治从苦热,佐以酸淡,以若燥之,以淡泄之。”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载有治疗湿证的药物四十二睐,其中薏苡仁,车前、泽泻、草薢、茯苓、茵陈、秦艽等至今仍然是常用的祛湿药物。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载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五苓散、甘遂半夏汤等祛湿方剂二十八首之多,并对湿证的治法提出了发汗、  相似文献   

20.
编余杂录     
舒驰远曰:“痢之为病,其纲凡四:曰陷邪,曰秋燥,曰时毒,曰滑脱。四者痢门之大纲也。”清·刘仕廉《医学集成》有:“医之为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