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9,(5):84-88
2016年2月12~14日新巴尔虎左旗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为今后类似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参考,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天气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欧洲来的高空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超极地冷空气南下与之合并加强,爆发此次寒潮天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数值预报的高度场、温度场、气压场都表现出很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通渭2次典型过程为代表对比分析了指导产品在定西市大型过程性降水和局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指导能力。分析表明,精细化预报对大型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要强于短时强对流天气;NCEP中尺度环境分析CAPE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综合时序图对过程性降水预报参考价值高,T639综合时序图对对流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NCEP中尺度环境条件场预报分析产品对对流型、过程性降水天气的预报都较好。  相似文献   

3.
孟春香 《北京农业》2016,(5):126-12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5年10月16-18日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极涡向南东移过程中的分裂槽发展、加强,在贝加尔湖附近形成冷涡;冷涡旋转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原因,在此过程中,EC数值预报的高度场、温度场、气压场都有很好的指示性意义。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当地预报指标很有指导性意义,对今后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4年6月5日乌海市的一次降水漏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着重分析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漏报的原因,提出未来在预报类似对流性降水须注意的几个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对天气系统移动和演变判断是否正确是预报成败的核心,对阵性降水的预报要充分考虑近地层水汽条件、垂直运动和不稳定能量等因素,对天气过程的物理过程要多加分析.  相似文献   

5.
ECMWF数值预报资料在县(区)气象台预报服务中应用广泛,具有形势场预报较为稳定、要素场预报较为精细的特点。随着服务需求的提高,对中期天气过程的预测日益重视,因而对ECMWF数值预报的中期预测进行系统的分析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ECMWF数值预报的晴雨、降水季节、月预报特征,讨论了各季节的中期过程预报的难点,以期为ECMWF数值预报在中期天气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海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2):123-127
利用MICAPS资料、葵花卫星资料、天气雷达资料、虹桥机场观测METAR实况观测报文资料、华东空管局AMEFS预报系统、美国NCEP数值预报和江苏省气象局WRF模式等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分析了上海1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切变线南侧衍生出的中小尺度系统是导致上海地区2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原因,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南海热带低压系统为此次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提供了动力支持。AMEFS预报模式(ARPS)对上海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以及暴雨落区预报均存在较明显偏差,属于漏报,但是其高空探空产品预报较为贴合实况。NCEP全球模式预报产品,对于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强天气,参考意义不大。WRF模式较好地预报了上海地区此次强天气过程,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
2013年8月14日的短时强降水天气造成的灾害从经济损失上来说是巨大的,研究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预报人员对这种极端天气现象的预报的把握,积累经验和提高预报能力。本文分别从高低空形势、雷达等方面对这次短时降水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这场过程特点及其成因,以便对将来预报暴雨天气积累一定的资料和经验,提高对暴雨天气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隋东  刘凯  李大为  韦涛  祖歌  曹志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38-19640
2010年5月2日,沈阳南部出现了2010年首场雷暴,虽然此次雷暴没有给沈阳地区带来严重的雷电灾害,但由于没有准确地预报出雷雨天气,预报服务效果较差。对此次雷暴天气过程漏报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用中尺度分析技术做了雷暴潜势分析,为雷暴潜势预报提供技术指标和着眼点。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漏报原因是:前期地面气温持续大幅度偏低,不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解释分析数值预报产品能力有待提高;在此次过程中T639模式预报结果优于日本数值预报;应加强对中尺度分析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应用天气图、静止卫星云图、T213数值预报产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27~30日发生在鹤岗市竹蛭续大暴雨、暴雨天气过程。对该次降水过程低空急流、温压场等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警报思路和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图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10月8—10日大连地区秋季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从天气尺度系统、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分析了此次秋季暴雨过程的成因,总结了预报技术着眼点与难点,并提出了预报建议,以期为日常暴雨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礼斌  郭林  郑礼新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2-6555,6633
采用概念模型预报法,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08年6月12和14日厦门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厦门的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因此,预报中要结合多种资料准确把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桂东南“6.23”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林  林宝亭  陆秋霖  苏尉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20-1222,122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6月21~24日广西东南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涡和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在广西中部是此次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理量诊断分析得出,充分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的能量场在强降水发生前已形成,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强辐合明显,短时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分析红外云图和TBB均可以很好反映了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出现的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3.
廖国进  黄阁  孟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3-6316
分析了2006年6月辽宁2次冷涡天气过程。6月3日的冷涡过程为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雷雨、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云图上表现为白亮云团,雷达上有弓形回波以及辐合型气旋性环流。6月14日的冷涡过程为辽宁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一次强降水天气。根据雷达速度场可以判断锋面与测站的相对位置。天气形势及预报是短期预报的主要依据,而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在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以及短时预报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金敏  刁秀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51-2453,2481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相似文献   

15.
“8.8”舟曲特大泥石流天气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自动站、卫星云图、探空等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10年8月8日凌晨造成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形成机理、物理成因、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自动站气象要素变化能反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信息;卫星云图上,东移锋面云系尾部在顺时针旋转的南亚高压东部激发起对流云团,对流云团在有利的温湿条件、不稳定的层结、较大的高空风垂直切变下,迅速发展、合并成中α对流系统,在其前进方向右后方边缘亮温梯度大的地方出现短时强降水;副高边缘的高能水汽输送带使甘肃南部具备对流发展的潜势,500 hPa小槽、200 hPa辐散区、地面冷锋的配合,激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使其得以发展;有利的层结条件和高空风垂直切变使MCS得以加强,最终造成舟曲短时局地强降水,并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25-26日呼伦贝尔市强降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强对流天气是呼伦贝尔市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其中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最为常见。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降水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5日8:00时至26日8:00时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发生的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首先南北向的低空急流将日本海和东海的暖湿空气带入该市,其次低空急流左侧强烈的风速和风向切边,有低压生成发展,并在流场上形成辐合,从而造成急流轴左侧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再次西风槽带来的干冷西北气流与之配合形成不稳定层结,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极有利的天气条件。  相似文献   

17.
蒋静  郭亮  黄滢  凌宗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67-11069
利用防城港市2008年6月5—19日自动站降水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卫星云图资料,从天气学原理方面分析防城港市降水分布情况,得出在有利降水的天气气候背景下,强降水落区存在着南北差异,在十万大山迎风坡效应作用下,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十万大山的南面。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11年7月23-25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中冷空气沿海岸线扩散南下,侵袭副热带高压,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产生强降水和强雷电。中尺度辐合和冷平流触发此次强对流天气,其过程具有中尺度特征。中尺度辐合线的强度变化及其移动,与强降水的强度及落时、落区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2012年7月4-5日济宁暴雨天气过程从高低空形势及各种物理量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是在地面气旋与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在山东西南部的强风速风向辐合为强降水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海上高压阻挡使地面气旋移动缓慢是形成强降水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M5模式资料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境内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模式资料,对强风暴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揭示出强风暴云体内部动力场的结构特征,为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