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供试病毒 棉铃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北京株,由本实验室1983年分离保存。于1985年2月虫体接种繁殖,以每毫升含多角体1亿为10~0,10倍系列稀释成10~(-1),10~(-2),10~(-3)……10~(-7)。 二、化学农药 杀灭菊酯(本所棉虫组提供),以3千倍稀释浓度为10~0,10倍系列稀  相似文献   

2.
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用普通染色法较难着色,特别是组织切片,用碱性染料,如吡囉红(Phronine)、硷性天蓝(thionine blue)、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等也只能染上很淡的颜色。近年来,我们在检查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时同样碰到这种困难。后来通过各种染料的比较染色试验,经反复实践,找到了简单易行的染色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董兰 《湖北植保》2007,(2):31-32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药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棉铃虫对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棉铃虫抗药性不断增强,致使农药用量成倍上升,不但影响了防治效果,而且农田成本高,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茶毛虫,又名茶毒蛾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江西、宜春、万载、铜鼓等县的油茶和茶叶树,每年都有发生,繁殖力强,食量大,以幼虫咀食叶片、嫩梢、茎皮和幼果。危害轻的影响当年产量,严重时使茶树变成光杆,甚至枯死。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在病毒传播中的可能作用,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不同C型凝集素在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NPV)感染后的表达变化,并通过real-time qPCR和RNA干扰技术研究了NPV在棉铃虫体内的增殖状况及对棉铃虫致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感染NPV后,棉铃虫血细胞C型凝集素Ha-lectin1Ha-lectin5基因表达变化明显,其中Ha-lectin1在血细胞和脂肪体中的表达显著上调;注射dsRNA后,Ha-lectin1基因相对于actin的表达量均值由0.19下降到0.04,下降幅度达79%,显示Ha-lectin1基因被成功干扰。随着Ha-lectin1基因的沉默,病毒滴度由0.0015快速升高到1.95,棉铃虫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到97.7%。表明C型凝集素能够抑制NPV在棉铃虫体内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滴在人工饲料上,让其渗透到饲料内,再放3龄初棉铃虫幼虫,单个饲养,对我所分离的S01—43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单粒包埋病毒)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剂量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3.3387 0.484x,LD_(50)值为2707PIB/克饲料,95%的置信限为1134—6455 PIB/克饲料。5×10~4和5×10~5PIB/克饲料的LT_(50)值分别为7.36和6.27天。在冰箱(4℃)保藏3年的S01—43核多角体病毒LD_(50)活性丧失79.03%,而在室温(大约平均22℃)保藏3年的LD_(50)活性丧失91.21%。  相似文献   

8.
利用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防治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曾取得很好效果,为了探索扩大此种病毒的应用范围,寻找繁殖病毒的替代寄主,我们进行了赤松毛虫CPV感染某些鳞翅目昆虫的试验。 供试昆虫系室外诱捕成虫,室内产卵孵化饲养,于幼虫2龄时接种。供试病毒为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提供,浓度为1×10~8多角体/毫升。将多角体悬液浸湿饲料,晾干后饲喂,2天  相似文献   

9.
1994年6~7月间,桂林市蔬菜研究所在从事“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杆状病毒的特性及宿主感病性研究”项目中,大量采集罹病虫体,筛选毒株,在分离提纯MtGV的同时,经光学镜检,除MtGV外,还发现有多角体存在,经采用分离提...  相似文献   

10.
茶刺蛾颗粒体病毒生物学特性和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从四川省珙县某茶场自然罹病死亡的茶刺蛾幼虫中分离到一种颗粒体病毒,该病毒为杆状,大小为281nm×73.5nm,对茶刺蛾幼虫具较强的感染力,对3龄茶刺蛾幼虫的LD_(50)为2.63×10~4GB。该病毒专一性强,用10~6GB/ml的茶刺蛾颗粒体病毒防治4龄茶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1.
1980年9月中旬,在广东省恩平县的水稻上,发现隐纹稻苞虫Pelopidas mathiasFabricius幼虫发生一种病毒病。用其病原体在室内对两种稻苞虫进行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病原体只感染隐纹稻苞虫幼虫,不感染直纹稻苞虫幼虫。隐纹稻苞虫幼虫感病后,初期症状不明显,一般照常取食,在稻叶上结苞;随着病情的发展,幼虫表皮逐渐失去光泽,食欲减退,对刺激反应迟钝,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2.
松毛虫赤眼蜂携带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湖南两个林场试验的结果显示,用携带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比未携带病毒寄生蜂的防治效果要高。两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1%~97.3%和74.6%~81.2%。赤眼蜂对寄主卵的发育程度有明显的选择性,寄主卵发育超过30小时的很少受赤眼蜂寄生。用携带病毒赤眼蜂传播病毒可以增加松毛虫的死亡率。用赤眼蜂传播病毒的方法比在林间喷洒病毒可节省大量的病毒剂。  相似文献   

13.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c Germar)是宁夏及西北地区主要旱生植物害虫之一。此虫在宁夏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茧里越冬。次年6月中、下旬,越冬代卵孵化。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2代卵孵化。以幼虫为害沙枣、榆、柠条、花棒、沙拐枣等旱生植物的叶、果及嫩枝皮层,为害严重,影响沙荒地区造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试验表明,复旦大学从江苏海安采得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毒力是相当高的。在室内,对于棉铃虫幼虫的毒力是很强的。但对于在棉田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施用本病毒时添加辅助剂的问题,则看法不一。为进一步澄清本病毒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并探明助剂对阻隔日光紫外线、减少雨水对病毒的冲刷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我们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田间防治效果的比较。室内供试的棉铃虫幼虫均为单体饲养,试验操作尽量防止外来病毒污染和横向传带病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引言关于昆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传递,在林间的持效作用,国内外已有报导。家蚕CPV可以通过蚕卵一代传到下代。通过卵表消毒可以有效地防止卵表传递。CPV在自然界能通过食物和环境的污染等方式传给下一代寄主。日本应用赤松毛虫CPV防治赤松毛虫持效达3~5年。马尾松毛虫CPV(下称DCPV)的传递及持效作用未见报导。我们在室内给马尾松毛虫(下称松毛虫)添食10~6PIB/m1后,观察其各种虫态带CPV的情况。调查在林间应用DCPV防治后的传递及其持效作用。这对进一步正确评价DCPV的效果有实际意义。现将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苏云金杆菌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苏云金杆菌 (Bt)和昆虫杆状病毒是两种开发应用较广的高效、无毒的生物杀虫剂。Bt相对杆状病毒 ,具有杀虫广谱、速效 ,但残效期短 ,易产生抗性 ;杆状病毒具有杀虫专一、效果好、有继代传播的后效作用 ,但杀虫速度慢。Bt与昆虫病毒混用可产生增效作用[1] 。本实验室研制了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endrolimuspunctatusCPV ,DpCPV)和Bt加上适宜助剂和填充料混配而成的松毛虫微生物杀虫剂。作者通过以松毛虫作供试虫 ,采用孙云沛[2 ] 法 ,对Bt和DpCPV进行了联合毒力测定。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虫…  相似文献   

18.
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 Walker)属鳞翅目刺蛾科。国内分布较广,能为害苹果、海棠、杏、枣、柿、核桃、柑桔以及杨、榆、柳、桑、刺槐等20多种植物,是林果上重要害虫之一。在山东主要为害枣和杨树。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仅剩叶柄和叶脉。刺蛾体表遍布毒毛,人体皮肤触及,立即引起红肿,痛痒异常。1981年8月作者在山东惠民县沙窝林场杨树林发现罹病死亡的幼虫,经分离镜检其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NPV)的生产方法及其在棉田应用的试验研究结果。NPV用棉铃虫幼虫生产。从虫卵接种开始,用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幼虫,到四龄用病毒感染,六天后收集病死虫,病毒致死率80~85%,单虫含量4~6×10~9PIB。由棉饼粉、粗棉油等配制成诱饵加低剂量西维因作病毒增效剂与NPV混用,显著提高病毒的防治效果。四年田间试验表明,NPV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或优于常用高效化学农药。1979年开展了大面积飞机微量喷雾PVN杀虫剂的试验,也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核多角体病毒入侵棉铃虫中肠细胞及其增殖和释放,经口接种后30min,有许多病毒粒子进入中肠后部柱状细胞的微绒毛间隙处,且以其粒子的一端与微绒毛接触并吸附在微绒毛表面上,接种后1h,病毒粒子的囊膜与微绒毛的质膜以顶端对顶端、顶端对侧面发生融合,仅以核衣壳侵入细胞内,然后又继续移至微绒毛底部,从而进入中肠细胞内,此外,还发现有的病毒粒子直接与柱状细胞的质膜融合,侵入中肠细胞,在中肠细胞内增殖的病毒极少观察到被囊膜包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