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及时拆袋所谓及时拆袋,就是要在满足以下条件下,把塑料袋的扎口或棉塞颈套全部拆掉,使袋口畅开,袋壁拔挺,恢复圆筒状。拆装的条件是:菌丝发至袋(?),上面出现类似于鱼籽一般的原基,栽培室的室内气温在18℃以下,但是有些品种因受光线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会出现边发菌边出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先开袋,以防止第一潮菇畸形或造成养分损失。根据多年来塑料袋栽培金针菇的经验,对一批高产菇房的调查总结,笔者认为拆袋时没有必要进行“搔菌”。“搔菌”后非但推迟出菇,而且拆袋后袋口敞开,水份散发很快,表面菌丝的失水会影响菇蕾的形成,不利于出好第一潮菇。但是在拆袋  相似文献   

2.
刘勤  王尚堃  王汝长 《蔬菜》2004,(1):28-28
一、发菌后期菌丝生长缓慢,迟迟不满袋1.原因(1)袋内透气性差,缺氧,多见于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料碎袋实或袋两头扎口太紧。(2)温度偏低,菌丝生长慢或停止生长。2.对策(1)配料时调节料水比为1∶(1.3~1.4)。碎料与颗粒料混配,装袋不要过实。菌丝长入料面3~5 cm时,将袋两头扎绳解开,松动袋口,透入空气,或采用针刺孔通气补氧。(2)保持适温培养,培养室内温度一般不应低于18 ℃,以22~24 ℃为宜。二、菌丝未满袋就出菇1.原因 秋季栽培偏晚,菌丝培养温度过低(低温刺激出菇)。2.对策 根据各地月平均温度适时栽培,确系低温栽培的,要加温培菌,发菌温…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作栽培主料,采用棚内菌袋出菇和露地覆土出菇方式栽培鲍鱼菇,研究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配方1菌丝长势浓密、粗壮,配方2菌丝长势弱。在各栽培方式中,处理3(配方1,露地覆土出菇)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好,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达每30袋8.34 kg和61.78%,且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露地覆土出菇方式和棚内菌袋出菇方式相比鲍鱼菇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栽培技术讲座(一)——金针菇秋冬季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出菇管理1.1栽培场地金针菇栽培一般在室内进行,也可以采用野外大棚栽培。菇场事先应作消毒处理,使其清洁、通风、遮光、平整且近水源,四周50米内无污染源。大棚应南北朝向,高2.5米,宽6米,长30~40米,棚顶覆盖草帘,间隔3~5米,离地面50厘米处设30×40(厘米)通风窗,窗外挂草帘。叠放方式采用12~14袋一行,单层平面排列。为了充分利用菇房,室内可摆放栽培架。架子宽度为1米,层与层之间相距55~60厘米,4~5层较为合适。1.2搔菌当菌丝长至栽培袋的2/3以上,气温在5~18℃时开袋。拉直栽培袋的袋口后,在料面上方3~4厘米或于袋口1/2处向下翻折,袋口要平,袋直立。用匙形工具轻轻刮去气生菌丝和老菌种块,随即盖上塑料薄膜保湿,保持2~3天,期间每天早、晚各掀膜一次。注意不可把培养料刮去,否则菌丝难以愈合,会推迟出菇时间。为了防止杂菌侵染,搔菌工具使用前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消毒。搔菌过程中,如发现染上杂菌的栽培袋,搔菌工具必须重新清洗并消毒后再使用。1.3催蕾催蕾是金针菇栽培管理中最关键的一项技术,它关系到金针菇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催蕾成功的关键是必须有适当的温度、水分和空气,以利于产生大量的菇蕾。金针...  相似文献   

5.
介绍秀珍菇液化菌种生产自动接种技术,其工艺流程为专用固体菌种(菌丝块)→菌种液化(原始液制备)→二级液化工艺→流水线自动接种→菌袋菌丝培养→开袋出菇→采收。总结液化菌种袋与固体菌种袋出菇的比较试验结果:液化种菌袋比固体种菌袋的菌丝粗壮,结实;栽培袋成品率液化种为98.8%,固体种为93.5%;液化种的秀珍菇总产量比固体种提高4.7%。比较指出两种接种方式的接种效率、菌种成本和产量质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三步栽培法,即冬季室内培菌,春季大棚(温室)出菇,夏季露地再出菇。实践证明,此栽培法具有产品上市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一)菌丝培养 原料为王米芯、豆秸、木屑等任选,采用生、熟、半熟、发酵料,袋、箱(筐)、模块栽培均可,菌丝生长对光线和空气要求不严,可大密度集中生产,充分利用厂房容积。 (二)大棚出菇 春季将发菌好的菌袋、菌箱(筐)、菌块与大棚蔬菜间作,采用菌墙、床架或单块摆放,按常规管理出菇。  相似文献   

7.
代料仿生栽培香菇,是我国高速度发展香菇生产,提高品质的一大突破。所谓仿生栽培法,就是以木屑或棉籽壳、甘蔗渣、玉米芯等为原料,代替过去段木栽培的原料木材。通过装袋接种,室内培育菌丝,两个多月之后脱袋形成人造菇木。然后排放于野外菇场栽培,还原来天然香菇的生态条件。因此不仅每100公斤的代料可收干香菇8-12公斤,比老法栽培提高单产10倍,更主要的是香菇的形色味与天然香菇无明显差异。解决了长期以来室内木屑菌砖和木屑袋栽香菇,存在的柄长、色淡、味差的弱点。因而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香菇生产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麒麟菇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麒麟菇由香菇和阿魏蘑杂交而来,子实体形态与杏鲍菇相似(菌盖略大于杏鲍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开伞后有浓郁的海鲜味道,口感不亚于阿魏蘑。为引进食用菌新品种和栽培技术,推进闽清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本中心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引进麒麟菇母种45支和栽培种5包进行试验推广。现将试验过程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品种的驯化培育和试验出菇1.1室内试验品种引进后进行母种扩大培育和栽培种扩大繁殖,首批先在室内进行菌种驯化培育和栽培试验,使其适应闽清的气候环境。部分菌袋进行出菇试验,室内子实体形成与生长适温是15~25℃。将菌袋放在四层楼顶楼,不用空调降温,约在28~40℃进行耐温试验。经过一个夏天,到了秋末子实体仍可在菌袋上长出,得出该品种与其他菌种相比菌丝较耐高温。1.2出菇试验充分了解菌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抗病虫害能力。以室内试验得出的初步数据,在海拔900m的后佳和海拔800m的下祝高山地区进行试验栽培。菌袋制作时间,下祝乡在4月间,后佳在3月间。下祝乡菇农有栽培白木耳和杏鲍菇的管理技术,对麒麟菇管理技术易于掌握,试验按照菇农习惯用长菌袋(长40cm,宽12cm)制作菌筒(打三个接种孔)。由于这种菌袋容量...  相似文献   

10.
以秀珍菇(Pleurotus pulmonarius)品种杭秀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分别使用聚乙烯、聚丙烯2种材质栽培袋,采用套环、尼龙绳+刺孔、尼龙绳、尼龙绳+压头4种封口方式进行秀珍菇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材质栽培袋和封口方式对秀珍菇菌丝生长、产量和菌袋破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栽培袋,尼龙绳+刺孔的封口方式秀珍菇表现最佳,其菌丝生长健壮,生长速度达0.59 cm·d-1,破袋率为0,满袋时间为39 d,原基发生时间为40 d,生物学效率达69.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高压灭菌条件下,聚乙烯栽培袋和尼龙绳+刺口的封口方式比较适宜用于秀珍菇栽培。  相似文献   

11.
在白灵菇栽培实践中,笔者发现栽培袋菌丝长满后,即使给予最佳出菇条件也迟迟不出菇,即便出菇但其产量、质量均不令不满意。不少观点认为: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必须继续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待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达到生理成熟才能进行出菇管理。但在具体操作中,菌丝满袋后究竟还需要培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生理成熟,使之出菇率高、出菇较整齐,产、质量较高,笔者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滑菇(Pholiota microspora)菌株,并研究培养温度、栽培料配方、搔菌处理和开袋时间对滑菇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最佳菌株为ph0012;最佳栽培料配方为51%木屑、30%银耳菌糠、18%麦皮,1%石灰;适宜的菌丝培养温度为22~25℃,出菇温度为15~17℃;搔菌和不搔菌处理,对滑菇产量无显著影响;适宜的开袋时间为接种后第90天;生产性栽培的第一潮菇平均产量为每袋186.38 g。  相似文献   

13.
平菇的栽培袋,待菌丝发满开始现原基时,脱去袋膜后砌成菌墙,墙距大于墙高约30cm,采收三潮菇后,清理菇脚,将菌墙轻轻推倒,注意不要碰碎菌袋,上覆1cm厚经灭菌杀虫的松软壤土,然后慢慢上足大水(水  相似文献   

14.
栽培平菇时,有的菌袋或菌床菌丝生长很好,完全吃料后却迟迟不现蕾出菇。其原因和补救方法是:  相似文献   

15.
宋金娣 《食用菌》2002,24(6):37-38
茶树菇对温度适温性较广 ,既耐寒又抗热 ,因而成了目前多季节栽培 ,全年出菇的优良品种。茶树菇同时也处于多菌蚊适宜生活和繁殖的季节。茶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香味能吸引远处的多菌蚊成虫前来产卵 ,经繁殖一代后进入第二代时 ,虫口密度增大 ,表现出了严重的为害状 ,如在菌袋内有 2 0只以上的幼虫 ,就能在袋内边食菌丝边钻蛀隧道 ,其排泄物引发杂菌生长 ,更甚者将袋内菌丝食尽 ,使菌袋报废。在出菇期间 ,成虫将卵产于幼菇菇柄基部或原基附近 ,初孵化的幼虫 ,在基部咬食菌柄并钻入柄内 ,边取食边向上部钻蛀 ,当菇柄内幼虫数量多时 ,常将菇柄蛀…  相似文献   

16.
永薪菇菌丝抗杂菌能力弱,生长速度慢,制约了茶薪菇栽培发展。笔者通过对茶薪菇制袋季节合理安排,提高制袋成品率,打洞养菌、刺袋促菌及搔菌出菇等关键技术措施的应用,达到茶薪菇速生高产栽培目的。  相似文献   

17.
常规秀珍菇墙式栽培,采取单排出菇模式,一般宽20 cm,高200 cm,排放菇菌袋15~20层.因为堆放的层数高,容易整排倒塌造成菌袋破损,影响产量.另外,堆放层数高,散热差,菌丝易被烧坏,而且袋内水分蒸发快,使得培养料易因缺水导致秀珍菇质量差、产量低.减少堆放层数可以散热,但单位面积内排放的菌袋就会减少,降低出菇大棚...  相似文献   

18.
包金亮 《食用菌》2004,26(4):31-32
特大袋栽培姬松茸技术是袋栽技术的一大突破。传统畦式栽培,杂菌感染率高,产量不稳定,且受季节限制:常规小袋栽培,费工费时、成本较高。特大袋姬松茸栽培新技术,是采用7kg装的方形袋,室内发菌棚内出菇的二场制方式。每个菌袋是一个独立的生长区域,即便发生杂菌或出现异常,可单独处理。不必顾虑杂菌的传染。其出菇快,菇潮齐集,大大缩短了栽培周期。  相似文献   

19.
张晓梅  李秀林 《食用菌》1994,16(5):30-31
平菇栽培比较简便,所以普及最广,但是后期污染及减产低质问题仍较突出。为寻求一条平菇后期最佳栽培方案,我们于1991年冬~1993年春,连续开展了一系列比较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设计方案 供试菌种为紫孢平菇,由本室保藏分离。试验设四组:①室内脱袋覆土;②室内带袋覆土;③室外脱袋覆土;④室内带袋浸泡(对照)。 (二)试验方法 选出过三潮菇、无病虫害、菌丝白色、生命力较强的菌袋(每袋干料0.5kg),随机选入各组,每组80袋。室内覆土:将菌袋或菌棒(脱袋后称菌棒)单层立放于水泥地上,温度保持在12~15℃,组间留30cm通道,选地表10cm以下壤土,去杂过筛覆土1~2cm,覆土后喷重水一次。室外栽培:阳畦深30cm、宽110cm、长200cm,菌棒覆土后罩塑料薄膜及草帘。室内对照:自来水浸泡48小时后堆三层罩薄膜。记录出菇日期、菇产量及子实体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平菇"新科108"品种生长特点,从菌种培育、培养料发酵、菌袋制作、菌丝生长管理、出菇管理和病害预防6个方面总结玉米芯发酵料袋栽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取得较好的栽培效益和快速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